隨著現今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尤其南方氣候潮濕多變,濕疹成為皮膚科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由于病因復雜,往往反復發作導致病程較長經久不愈,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若遭受濕疹困擾,你對它的了解有多少?又會怎么解決呢?下面我們以西醫和中醫的角度來了解濕疹及治療方法。
一、西醫對濕疹的認識
濕疹是一種以滲出為主要特征的過敏性皮膚病,臨床上皮膚損害以丘疹、水皰、滲出、糜爛、瘙癢為主,色素沉著、表面粗糙,組織學特征為表皮細胞間水腫,伴有不同程度棘層肥厚及淺表血管周圍淋巴組織細胞浸潤。病因多,病理過程復雜,一般認為是體內外相關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臨床分三個階段
急性濕疹—以紅斑、水腫、丘疹水滲出和結痂為特征
慢性濕疹—以皮膚增厚、苔蘚樣變、色素改變和表皮脫落為特征
亞急性濕疹—混合具有急性和慢性濕疹的特征
1發病內因
包括遺傳因素,為濕疹發病的核心因素,研究顯示與聚角蛋白微絲基因(FLG)基因突變有關,致使對致敏花粉、細菌等外來物質的屏蔽功能降低;內分泌因素,更年期婦女容易患手部濕疹;某些疾病如糖尿病、尿毒癥等易引發濕疹[1];胃腸道功能紊亂;神經精神因素如疲勞、緊張憂慮等可加重濕疹病情。
2發病外因
主要與飲食不當及外感風、濕、熱相關,如氣候條件、生活環境等。外界物化刺激如紫外線、干燥、搔抓以及各種動物皮毛、化學物質甚至某些食品致敏原等均可誘發或加重濕疹。
二、中醫對濕疹的認識
現代延續了前人的認識,概括濕疹的病機為體虛為本,風濕熱邪為標,認為濕疹的發生總由稟賦不足,外感濕熱之邪,郁于腠理(中醫指皮膚的紋理和皮下肌肉之間的空隙),致濕熱內藴而發病。久病則耗血傷津,致脾虛血燥。根據病圈分濕熱型、濕阻型、血虛風燥型。急性者以濕熱為主,外感風、濕、熱邪或過食辛辣發物而致濕熱阻于肌膚。亞急性者以濕阻型居多,與脾虛失運、濕邪留戀有關。慢性者,血虛風燥型為害,因久病傷血,血虛生風、生燥、肌膚失其濡養而成[2]。
三、治療方法(建立在濕疹不同階段上)[4,5]
西醫角度
內用藥物治療
1
抗組胺藥及肥大細胞膜穩定劑
現常用的是第二代的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或地氯雷他定、咪唑斯汀等,具有抗過敏、抗炎雙重作用,嗜睡作用較弱,療效持續時間長,患者的依從性好,但服藥期間有味覺改變的不良反應。
2
維生素C、葡萄糖酸鈣及硫代硫酸鈉
有一定抗過敏作用,適用于濕疹急性發作或紅斑、腫脹、瘙癢明顯的患者。
3
鎮靜劑
情緒的緊張可加重濕疹,在緊張所致的反應中,劇癢是最突出的,面神經的不穩定性引起癢感所需的刺激度是較低的。因此鎮靜劑如鹽酸氯丙嗪等對某些患者有效。
4
對于不并發細菌感染的濕疹,目前尚無足夠證據證實抗生素治療有效。對于伴有廣泛細菌感染者,比如出現超過體表面積30%的膿性滲出、膿皰及膿痂的患者,建議應用敏感抗生素7—10 天。
5
免疫抑制劑
限于其他療法無效、有激素應用禁忌證的重癥患者,或激素治療后病情得到明顯緩解后需減量或停用激素時的替代治療;推薦使用環孢素,無效或有禁忌證者可以選用嗎替麥考酚酯,或使用甲氨蝶呤、環磷酰胺及硫唑嘌呤;此類藥應用中應特別注意骨髓、肝腎不良反應的監測。
6
中藥提取物
①復方甘草酸苷,適用于各類濕疹皮炎,有口服片劑、膠囊、靜脈等多種制劑,口服劑型中膠囊劑吸收更好;
②雷公藤制劑:臨床應用有效,但并非所有產品都有濕疹皮炎適應證。
外用藥物治療
糖皮質激素:抗炎作用強,療效好,是控制病情、緩解癥狀的主要藥物,應根據年齡和皮損狀況適當選用。但由于停藥或減量過程中可能出現“反跳”及長期應用的不良反應,應慎用;適用于嚴重紅腫、泛發性皮疹的患者,以迅速控制癥狀,療程1周左右,待癥狀緩解后逐漸減量并停藥;建議與激素替代藥物,如復方甘草酸苷、雷公藤制劑或免疫抑制劑聯合或交替應用;
外用糖皮質激素分類[5]
超強效
0.05%氯倍他索、0.05%氟輕松、0.1%糠酸莫米松軟膏
強效
0.05%二丙酸倍他米松、0.005%丙酸氟替卡松、0.1%戊酸倍他米松
中效
0.1%糠酸莫米松乳膏、0.025%氟輕松軟膏、0.1%曲安奈德乳膏
弱強效
0.1%丁酸氫化可的松、0.025%氟輕松
最弱效
氫化可的松或醋酸氫化可的松
應用原則
一般而言,根據皮膚疾病的嚴重程度,輕度皮炎選用弱效或中效激素;中到重度皮炎選用強效激素。糠酸莫米松、丙酸氟替卡松等軟性激素,可廣泛應用于輕度至中重度的皮膚疾病。局部用藥: 初發無滲出液時,涂敷爐甘石洗劑;急性期有出液或出現糜爛時,可選用3%硼酸溶液、0.5%醋酸鉛溶液;亞急性期可選氧化鋅糊劑;慢性濕疹可選用皮炎寧酊,同時配合尿素乳膏,外用類固醇激素霜劑或軟膏;頑固性局限性皮損可用糖皮質激素作皮內注射。
中醫角度
中醫治療該病的核心在調理脾胃,病理因素多為“濕、熱”,基本的治療思路分為祛濕解毒、健脾利濕、調和脾胃、養血、潤膚。通過對過去臨床上治療濕疹的純中藥組方統計,苦參和黃柏是最為常用的中藥,其次有白鮮皮、甘草、當歸、生地黃、防風等,當中清熱藥的種類最多,利水滲濕和補虛藥緊隨其后[6]。
辯證論治是本病治療的基本原則,目前,臨床上治療濕疹多采用中藥內服或中藥外治法,如龍膽瀉肝湯,四物湯,外洗方,中成藥有濕毒清膠囊,祛風止癢口服液,玉屏風顆粒等等。但是不論是內服還是外治,都不再局限于某個證型用某個常規的處方,而是涌現出了大批的自擬處方,臨床觀察顯示效果都較好,但是由于臨床上個人辨證思路不同,用藥習慣不同,故這些處方隨意性較大。
四、“西醫”“中醫”如何選
在西醫學說上把濕疹認為是身體代謝混亂,病毒性侵染,抗體降低,從而導致皮膚的過敏和感染,在使用西醫治療時會使用抗過敏藥物、抗生素治療和外用抗炎藥膏涂抹以去除病灶。
中醫治療濕疹是從調理出發,通過中藥的作用保持體內經絡暢通,增強機體的抗過敏能力。中醫更側重于全身調理,且大多數中藥來源于自然;副作用較小,彌補了西醫治療濕疹病情容易反彈、副作用大、醫療費用高的弊端。在中醫藥的使用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自制中藥制劑、洗劑、軟膏等,使患者使用更方便快捷,但是有效的口服中成藥研發數量相對欠缺,不適宜慢性濕疹患者長期口服藥物的治療。
因此,治療濕疹首先要明確具體類型以便選擇用藥,了解各種藥物的適應證、禁忌證,應取長補短,不能單一用西藥或中藥長期醫治,而是更多的結合患者本身的實際病情合理使用中西藥方內服外敷治療。隨著對中西醫治療上相結合的更好的實踐與探索,其優越性也得到更多的臨床驗證,相信會給濕疹患者提供更有效確切的治療方案。
治療濕疹藥物的應用原則
對所有類型的濕疹均勿過度水洗,尤其嚴禁用肥皂或熱水燙洗,嬰兒睡前宜將兩手加以適當束縛以防抓傷,同時衣著應寬大、輕軟和清潔,嬰兒尿布應勤換洗。飲食上盡量少食牛奶、魚蝦、禽蛋等異性蛋白食物,盡量隔離致敏源,忌食辛辣發物,避免皮膚刺激,以獲得更佳的治療效果,降低濕疹的復發率。
參考文獻:
[1]劉瓦利,楊蓓蓓.濕疹與相關因素的關系[J].中國臨床醫生,2011,39(2):16-18
[2]畢艷武.濕疹的病機及防治探析[J].遼寧中醫雜志,2003,30(2):129
[3]中西醫結合系統藥物治療濕疹皮疹類皮膚病專家共識(2015版),中華皮膚科雜志,2015,48(3)
[4]中華皮膚科分會,濕疹診治指南[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1,44(1)
[5]鄭志忠.外用糖皮質激素效能分級的臨床意義[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7,40(9):584
[6]徐公國.濕疹的病因病機及中醫藥治療研究進展[J].實用醫藥雜志,2014,31(3):268
作者:何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