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虛無處看真美,于論辯中見新知
——《米洛斯的維納斯》“拓展延伸”案例
一、引言:課前不說半句空
語文教育不是照本宣科式的說教,而應是一種雙向關注教者和學生且具有人文色彩的教育。新課程標準指出:“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實施新課程以后,我們認識到,教材不再是課程的全部,我們更需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我們更需要關注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相互的對話,以教材為基點,有選擇的創造性地開發課程資源,為學生發展提供更為實際、真實的學習情境。既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主體,又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兩者并重,共贏共生,和諧如水中游魚,魚在證明水的存在,而水又為魚提供了環境。應形成這樣一種課堂:老師巧妙地引導示范,學生大膽參與、開動思維,從而達到師生雙向互動,形成一種共和諧共生學習氛圍,師生共同完成對教材的解讀分析。
二、背景:分析學情定位文本
教學對象——高一(三)班,共有學生56人,學生們思維敏銳,善思善問,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自主學習意識,有一部分學生閱讀視野寬,喜歡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風采,當然也有一部分讀書不多,雖有思考,但課堂上很少主動發言。
對于《米洛斯的維納斯》這篇自讀文章,應立足學生的自主誦讀和自主交流,通讀全文也好,解析要點也好,無不旨在強調作者的思想意境,力圖返回到作者世界,揭示作者愿意。但不能到此為止。作為讀者的老師和學生,應當結合自己的認知和視野,引發深入的思考,進而發表自己的見解,并在最終的解讀中達以延伸拓展,將思維碰撞的火花,化為自己的東西,撥動個人的心弦。
三、問題提出:一石激起千層浪
《米洛斯的維納斯》是一篇自讀課文,針對本文我預先設計了自主誦讀和自主交流兩個環節。引導學生沿循文脈發現文中作者的觀點,學生們或是獨立閱讀思考,或是合作探究,經過一番思維的碰撞,不同的觀點,進而歸一,那就是“作者認為維納斯‘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繼而追問作者這個觀點的依據何在?學生們帶著思考,再一次走進文本,很快的找到“這是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米洛斯的維納斯失去了兩條大理石雕刻成的美麗臂膊,卻出乎意料地獲得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向人們暗示著可能存在的無數雙秀美的玉臂。”藝術的美往往在于存在想象空間,因為美在想象,所以八大山人的筆下的魚,齊白石畫中的蝦,“無水”自游,給人以想象的藝術之美。
針對學生們的發現,我引導點撥在作者看來“那失去了的雙臂正濃濃地散發著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雙臂殘缺的維納斯恰恰為我們提供無窮無盡的想象”。這時有個學生突然站起來說:“殘缺固然有想象,但完整的卻是彌補殘缺的,不是更美么?”一個觀點拋出,一場思辨悄然開始。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思維,我直接拋出問題“在藝術作品中,殘缺是不是一種美?”此時,學生們的思維被調動激發起來,如石入靜水,漣漪泛起,有的人為“殘缺是一種美”,當然也有一部分同學認為“殘缺不是一種美”,兩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見此情形,于是我說到為了讓大家深入地討論“缺殘是不是一種美”,更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們干脆舉行個辯論會好不好?同學們一致同意。
四、互動探究:論辯中見真美
此時我們的課堂好像變成了一個辯論的賽場,我的角色也隨之轉變成為辯論會的主持者,同學們按觀點分組的成為了正反兩方辯論者,現場進行了一番的準備,在場的聽課專家、老師無疑是本次辯論會的評委。辯論的帷幕已經拉開: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我是本次辯論會的主席,藝術品中殘缺是不是一種美,下面我們一起來傾聽以下兩方同學的觀點:
正方:我們的觀點是:“殘缺是一種美。”維納斯以其卓越的雕刻技巧、完美的藝術形象和其無窮的藝術魅力,征服了全世界人民的心。法國雕塑大師羅丹曾贊道“她是奇跡中的奇跡。因為它的殘缺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令人領略到了殘缺的美,如果將這種美加以延伸的話,殘缺的美是一種種朦朧的美,是一種神秘的美,同時也是一種虛無的美。這使我想到老子的話“微妙玄道,深不可測”,還有“有生于無,無生于有”這便是神秘與虛無,每一種生命都是從無到有的,下面我方的同學將從繪畫、書法、雕刻等方面,來透視其美。這好似“一朵花的美麗在于它的綻放,而它的綻放正是他的破碎呀”所以我方的觀點是殘缺是一種美。(掌聲)
反方:首先,我要陳述我們的觀點“殘缺不是一種美”。米洛斯的維納斯作為愛與美的象征,我們并不否認她是一件崇高的藝術品。但是,我不明白為什么有些人,如正方同學卻把她的美歸結為他的殘缺與斷臂。難道你能說完整的大衛塑像不美么?難道你能說高大的自由女神不美么?難道你能說凱旋門不美么?難道你能否認一百二十回的《紅樓夢》比八十回的《紅樓夢》更受歡迎么?如果殘缺真是一種美的話,為何不把大衛的頭砍掉,把凱旋門上的浮雕去掉,那豈不是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間?所以我方認為殘缺不是一種美。
正方:請問對方辯友你覺得維納斯美么?
反方:維納斯不美,因為它殘缺。
正方:既然你認為它殘缺,那么你會把它補全么?
反方:當然會的。
正方:那么你是補一條胳膊還是補兩條胳膊呢?
反方:當然是兩條呀,如步一條的話還是殘缺的。
正方:我想請問對方辯友是否看過李安導演拍的《臥虎藏龍》呢?
反方:看過。
正方:好,劇中小龍和小虎是一對完美的情人,如果說把小龍比作維納斯的右臂,那么,小虎就是維納斯的左臂,而在故事的結尾,李安導演為什么讓小龍獨自跳下懸崖,而沒有讓兩個人都跳下去,就是為了給觀眾留下無盡的想象的空間,從這一點是來看,殘缺就是一種美。(掌聲)
反方:我想提醒對方辯友的是你們說的這些只是《臥虎藏龍》中的一個片斷,這部電影之所以取得成功,并不是因為這個。而且據我所知《臥虎藏龍》所獲得只是服裝、武打等幾個獎項,之所以沒有獲最佳劇情獎,就是因為其結局的安排不合理,所以我方認為“殘缺不是一種美”。(掌聲)
正方:維納斯因其雙臂殘缺,達到一種“無”,給人們提供無盡的想象空間,從而形成一千個欣賞者的眼中會有一千個維納斯手臂形狀,如果是一個完整的維納斯還會給人提供這種想象的美么。
反方:我們并不否認維納斯的美,但是如果一尊潘多拉的雕像,去掉他的雙臂,你還會認為他是美的么?
正方:對方辯友承認其是完整的形象,人為的去掉其一部分,這是破壞藝術,如果去掉大衛的頭,削掉凱旋門上的浮雕,這種破壞當然不會成就其完整的美。
反方:依據對方同學的理論,說的根本就不是完整美,而是說的印象美,你第一次見到完整的大衛,你覺得他是美的?第一次見到斷臂的維納斯覺得她是美的?那你第一次見到我我也是美的呀?(掌聲)
……
就這樣,一場激烈的、緊張的論辯之中 ,同學們對殘缺美也有各自的認識,至于論辯之中的觀點正確與否,我個人覺得這并不是重要,關鍵的同學們的參與和鍛煉,每個同學都能積極參與,認真思考,尤其是面對眾多聽課的專家、老師,敢于從容的表述自己的觀點,更為重要的是在論辯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同學們在論辯中碰撞,在碰撞中交流,有所感,有所思,有所言,有所獲。在思維的較量和語言的對抗之中,達到語言和思維的雙贏。現場熱烈的場面,聽課老師熱情的掌聲,專家頻頻點頭,已經是對我和學生們最大的鼓勵和認可。
最后讓學生動筆以虛實相生的觀點來解讀藝術作品中的美寫一段鑒賞性的文字,立論也好,駁論也好,學生從容動筆,而且有些同學的文章得倒了在場專家的好評。
就這樣,一堂課在激烈、緊張并寬松、自由中結束了。在這節課當中,本人努力踐行新課標的要求,發揮學生主動性,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互相合作,主動探求,給學生營造平等、民主的氛圍,為他們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進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新精神。
五、自評反思:教學有法亦無定法
本篇課文作為一個自讀篇目,就其本身的解讀分析并不難,但是對于教者和學生的理解分析卻不能停留于此,教者應貴在能帶動學生“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最終達到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在思維的較量和碰撞中,從而達以對本篇課文的深入理解,基于此,我引導學生找出本課文的基本觀點,并以此切入引導學生解析全文。啟發學生對 “在藝術作品中,殘缺是不是一種美?”而展開了見仁見智的辯論,辯論中學生們反應敏銳,觀點鮮明,讓人們領略了辯論的魅力——思維的對抗,語言的較量。并能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辯論使得大家對藝術的鑒賞和審美有了更為深層的理解。而后,又以遷移訓練的方式引導學生以虛實相生的觀點來解讀藝術作品中的美。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們旁征博引,觸摸到許多歷史、美術、古代書法、哲學知識等。整堂課圍繞著激發學生的思維和鍛煉學生思維而展開,而教者做的恰是給學生提供這樣的環境,營造一個師生民主對話的環境。正所謂年輕者無畏,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本節課我處理可能過于大膽,但我想在對自讀課的學習上,激發學生思維,鍛煉學生的思維是顯得更為重要的。
六、收獲及反思: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一)藝術中的虛實,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探討論辯中,能讓學生在對文本深刻領悟的同時,巧妙有效的達到課外資料的開發拓展,從而培養學生關注文學、藝術的興趣,以此為驅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
(二)文本是課程實施的一種資源,是課程的載體之一,新課程強調對文本的超越、選擇、補充。但我認為,無論教學怎樣改革,要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必須正確發揮文本的作用。本課,重在引導學生研讀文本,提出問起,并在思辨探討中,達到對問題的解決。也最終達到了,對文本的深入解析和延伸。
(三)要構建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離不開教師的課堂調控。我們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并巧妙的設置情景,鼓勵學生在論辯中要張揚個性,讓語言充滿魅力,讓語文課充滿生命的活力;另一方面,當學生對文本的問題論辯時出現了偏差,或者學生的辯論確實有不合理的地方,教師又應該及時指出。
(四)教師的深度和廣度,對學生有著無形的影響。教師本身即是最真實的、最具體的、最可感的課程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提高自身的素質,意義深遠。
(五)開發課程資源,要重視文本的作用,更要重視教師、學生的能動作用。開發課程資源的過程,是一種合作探索的過程,身心體驗的過程,互動交流的過程,共同創造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