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做好初高中語文教學的銜接
姜迎旭
初中語文新課改已經(jīng)實施了一段時間,高中語文新課改正在如火如荼地逐步推進。由于初、高中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習的要求不盡相同,特別是初中新課程有淡化、弱化某些語文能力,使學生一入高中便無法適應高中的學習,老師和學生都面臨著初高中語文學習“斷層”的煩惱。因此對目前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方面所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是有效地實施語文新課程教學理念的必然要求。
一、《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與《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之比較
(一)《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淡化現(xiàn)代漢語語法、文言詞法與文言句法知識
1、《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教學建議”:“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tǒng)、集中的語法和修辭知識教學。”
2、《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評價建議”:“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nèi)容。”
3、《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古詩文“評價建議”:“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
因考試大綱有“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中考內(nèi)容”的要求,故中考語法知識的考查只能隱性地進行,例如通過仿句、改病句來間接地考查語法。老師們平時在閱讀教學中雖都能講授一定的語法知識,但存在著重視性不夠、系統(tǒng)性不強,語法專項訓練少或者根本不訓練等問題,這也是造成學生升入高中后表現(xiàn)出的嚴重的語法斷層現(xiàn)象的原因。
又因考試大綱“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這一要求,初中老師在平時的文言文教學中沒有對文言虛詞、詞類活用現(xiàn)象和文言特殊句式等語法點進行系統(tǒng)的講解,在做題時雖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相關(guān)知識,但也都被教師淡化處理。
(二)《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現(xiàn)代漢語語法、文言詞法與文言句法知識要求較高
1、《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課程目標(閱讀與鑒賞)”中提出:“(現(xiàn)代文)根據(jù)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幫助理解結(jié)構(gòu)復雜、含義豐富的語句,體會精彩語句的表現(xiàn)力。”
2、《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課程目標(閱讀與鑒賞)”中提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nèi)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由于初中階段教師只要求學生理解文言作品的基本內(nèi)容,重點篇目能做到熟練地背誦,而高中階段則要求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讀懂課文,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思想傾向,標準的突然提高令剛升入高一的學生措手不及,語文成績有所下降。
二、初、高中語文教學斷層現(xiàn)狀
1、現(xiàn)代文閱讀。現(xiàn)代文閱讀是中考和高考的必考考點,但要求則不盡相同:初中階段要求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瀏覽的方法,理解主要內(nèi)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而高中階段則要求能根據(jù)不同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情感,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學習從不同角度進行闡發(fā)、評價、質(zhì)疑。
2、作文教學。初中階段要求根據(jù)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shù)谋磉_方式,合理安排內(nèi)容的先后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而高中階段則要求作文觀點要明確,內(nèi)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思路清晰連貫,能圍繞中心選材,合理安排結(jié)構(gòu),通過寫作實踐發(fā)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分析和綜合等基本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
3、詩歌教學。初中階段實際教學不是很重視,基本只要求學生讀讀背背,了解詩歌內(nèi)容。而高中階段則要求分析意象,品味語言,發(fā)揮想象,感受真情,審美,鑒賞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和結(jié)構(gòu)形式。
4、文言文閱讀。初中階段只要求理解基本內(nèi)容,淡化語法、句法、修辭。而高中階段則要求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讀懂課文,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思想傾向。
三、應對措施
1、研究教學目標及教材
研究初高中本教材是做好教學銜接工作的保證。高中語文教師必須對初、高中各本教材進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明確初高中兩個階段的教材在培養(yǎng)目標上分布點和差異性,實現(xiàn)新舊知識的遷移,才能做到學生自然銜接。如果高中教師沒有仔細研讀初中教材,在高一期始,以鞏固學生基礎(chǔ)為目的對某些初中必講的進行了重復講解,就會造成學生片面認為自己進了高中還在學習初中時學過的知識,會使他們產(chǎn)生了厭學心理,不利于今后教學工作的開展;而如果教師一廂情愿地認為學生在某某知識點(如文言各項語法知識)是學生在初中就應該掌握的,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做出具體細致地講解,又會使學生感到高中語文之難,壓力之大,使他們對高中語文學習望而生畏,這對學生的成長也是極為不利的。
因此,高中教師應從宏觀角度入手,把握初高中語文教材的特點,及時思考各個階段的側(cè)重點及各知識間的聯(lián)系,并施之于教學實踐中,把高中語文教學帶入一片新天地。
2、具體篇目力爭做到溫故知新,加強初高中語文內(nèi)容的對接。
從初中升入高中,學生對初中教材內(nèi)容十分熟悉,所以“溫故”很容易,教師要做的是有意識地把“知新”和“溫故”結(jié)合起來,這樣在學生對高中課文的理解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講析《荷塘月色》(必修二)時,教師就可以與學生共同溫習初中時學過的《春》以及必修一的《沁園春?長沙》中“看”字統(tǒng)領(lǐng)的詩句,啟發(fā)學生歸納出寫景文章的寫作技巧,如:選擇典型景物遠近相間,動靜結(jié)合,對照鮮明,虛實相生,高低俯仰進行描述;其間運用多種修辭手法,運用了多種感官感受使文字生動形象,并讓學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露出來的情感。
再如在講解白居易《琵琶行》(必修三)時,教師可將之與初中學過的《賣炭翁》進行比較,《賣炭翁》屬諷喻詩,作者點明此詩 “苦宮市也”,并在詩中揭露出統(tǒng)治者的腐朽與殘酷,深刻地反映出衰唐社會的凋弊與腐敗;而《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時所作。白居易在此詩中借寫琵琶女抒發(fā)了自己懷才不遇之意。“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流傳千年的詩句,將琵琶女的命運和自己的身世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這首詩敘述的層次分明,比喻的新穎精妙,被歷代文人所稱頌,表明白詩語言確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在這樣的分析講解之后,學生便會對白居易的詩風有了宏觀上的把握,增強了他們的文學感悟能力。
3、加大語法教學力度。
由于初中教師沒有對語法進行系統(tǒng)的講解,而高中的教學計劃中又沒把語法列為教學計劃之中,所以現(xiàn)在高中語法教學的實際是:高考不直接考,教材不系統(tǒng)編,教師不正式教,學生不愿意學。高中學生語法知識的欠缺已是不爭的事實,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更離不開語法知識,所以為學生補上語法知識課,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學生實際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使中學生了解自己母語的一些基本常識,認識母語的最基本結(jié)構(gòu)規(guī)律,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確實很有必要。
①、在復雜多樣的課文中講解語法。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選文在表現(xiàn)內(nèi)容的復雜性、表達手法的多樣性、文本文化的多元性、思想內(nèi)容的隱藏性、語言運用的靈活性等方面,都是初中語文教材無法比擬的。學生要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nèi)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就必須對文本中的語句表達進行分析思考。運用語法知識就能幫助理解結(jié)構(gòu)復雜,含義豐富的語句,體會精彩語句的表現(xiàn)力。如《記念劉和珍君》中有一個長句:“至于這一回在風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密計,壓抑至數(shù)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的明證了。”很難懂,但只要進行語法分析,就一目了然了。其主干是:“事實——為——明證”。也就是這次事件能證明“中國女子的勇毅沒有消亡”。
再如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第二段,近200字,其實只是一個單句,找出主干就抓住了全段的中心:“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作語法分析學生就很難抓住要點。
②、在文言文中要把握特殊語言現(xiàn)象。高中學生經(jīng)過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學習,已經(jīng)積累了一部分文言詞語,對文言用法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認識,也建立了一定的文言語感。高中文言文學習要求學生“了解并梳理常用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要想實現(xiàn)這一目的,必須要學生清楚把握漢語中詞語的分類,才能分清文言實詞、虛詞及其解釋和用法。而文言文中的特殊現(xiàn)象: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沒有漢語語法知識作為基礎(chǔ),學生更是難以分辨和把握。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如果不能理解“犬”在這里是名詞作狀語,就會理解為“其中一只狗坐在面前”,和文章所寫是內(nèi)容就風馬牛不相及了。又如“苦其心志”(《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句,如果不知道“苦”是使動用法,那么,這句話根本就不成其為一句話,因為“苦”是形容詞是不能帶賓語的。所以,要理解文言文詞句的含義,讀懂文章的內(nèi)容,必須要有語法知識作保證。即使把大綱中規(guī)定的15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記得滾瓜爛熟,不把它放到具體的語境中去理解,也是不能“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的”。
如《師說》中有這樣一個句子:“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講解這個句子,教師一般總是問學生:句中“之”是什么用法?然后強調(diào):這個“之”是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學生聽了記了,過后也忘了。但如果從語法分析入手,叫學生先分析句子的主謂賓(該句無賓語),并提醒他們可以從“久”字入手。學生很快就劃分好了: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然后引導學生思考主語的特征,再思考“之”字的用法,學生就容易理解了。
再如《過秦論》中“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這句的結(jié)構(gòu)是“有……之意,……之心”,形成一個整句。要讓學生理解“席”“包”“囊”屬于句詞作狀語,“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是三個并列短語聯(lián)合做“意”的定語。全句氣勢貫暢而有變,顯示秦之雄心,加強了學生對文章總體上的把握。
③在練習題中講解語法知識。
目前的高中學習除了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外,更具有社會效應的是應對一年一度的高考選拔。縱觀以前,預測未來,高考試卷中許多試題和答題都離不開語法知識。A、語言知識部分。正確使用詞語和辨析、修改病句,實際上大多是對學生語法知識的考查。前者中對虛詞的考查近年從關(guān)聯(lián)詞的使用逐漸擴大到連詞、副詞、介詞、助詞的使用上,對實詞的考查除了要辨析清楚詞義外,也要根據(jù)詞的搭配對象、詞性等語法功能角度進行思考;后者所謂病句是指由于語法、邏輯、修辭等方面使用不當造成表意不清的語句。近幾年《考試大綱》明確規(guī)定檢測范圍為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jié)構(gòu)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等6種病句類型。其中大多屬于語法毛病。B、語言表達部分。對句子擴展、壓縮、變換等都和語法有關(guān)。C、古詩文閱讀部分。對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理解運用,文言句子的翻譯等,在前文文言學習中已經(jīng)講過,也都要運用語法知識。D、現(xiàn)代文閱讀部分。客觀題和主觀題,前者對文章中重點句子的分析,尤其是復雜的長單句,必須作語法分析,才能做出準確判斷;后者既考查學生的理解、分析、鑒賞能力,更考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多考生答題時詞不達意,就是缺少語言表達訓練,而用語法知識就能規(guī)范學生的語言表達。E、作文部分。一篇好的作文,必須是有創(chuàng)意、有思想內(nèi)容、有熟練的表達技巧、有準確的語言運用等綜合特色的文章。若文章中病句百出,無論如何也不能成為一篇優(yōu)秀作文。
高中語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繼續(xù)和深入,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新的學習階段。實施高中語文教學,既要緊扣《大綱》和教材,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又要面對現(xiàn)實,“瞻前顧后”,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只有認真搞好初高中語文的銜接與過渡,才能較好完教學任務,使學生打下良好的,才能未雨綢繆,決勝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