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不該絕緣于語言藝術
江蘇省泰州中學 董旭午
高中文言文教學目標與任務,《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表述為: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見附錄一)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表述為:閱讀淺易文言文,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范圍可參考附錄一《常見文言詞》)誦讀古典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作品可參考附錄二《古詩文誦讀篇目》)依據大綱和新課標,《高考語文考綱》把古詩文閱讀歸結到一處,總的考查標準是:能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同時,考綱還古詩文閱讀能力分為理解、分析綜合和鑒賞評價三個層級。理解層級的要求是:能夠理解常見文言實詞(一般要求掌握120個)在文中的含義和常見文言虛詞(共18個)在文中的用法;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分析綜合層級的要求是:篩選文中的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鑒賞評價層級的要求是: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由大綱新課標再到考綱,我們不難發現關于語言藝術的表述很少,只是在考綱中提到一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而且還不是專門提出來的。也正因為如此,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學幾乎清一色地只盯著高考試卷中文言文閱讀板塊的模式來進行,僅止于關鍵性實詞、虛詞的講解和課文的翻譯,連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也不多見了,至于課文的語言藝術則更是嚴重地被冷落,幾乎與文言文教學絕緣了。有感于此,筆者認為,決不能再漠視、冷落文言文的語言表達藝術,并讓這樣的局面繼續下去了。那么,我們究竟該怎么來解決好這個問題呢?一句話,在常態的文言文教學過程中適度、合理地融入和強化對語言藝術賞析。具體做法如下:
一、在字詞解析處融入和強化
孟子《寡人之于國也》中有幾句話:“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這幾句話中有一個詞“刺”,再尋常不過了,就是用刺刀刺的意思。可是,如果我們僅僅翻譯為把“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這句文言翻譯為“這與用刺刀刺人而后把他殺死有什么不一樣呢”,之后不再給這個“刺”以任何說法,恐怕就有點對不住孟子了。如果真的這樣無滋無味,孟子何必要這樣講話呢?干脆講“是何異于殺人”,不更簡潔明了嗎?事實上,孟子這樣講話,恰恰是為了突出好戰而不愛民的君王的殘忍程度——就像用刺刀刺人,一下刺不死再刺,直至刺死才住手。這樣用詞,更具可感性,更有表現力,更能“刺痛”人心。教讀此文時,這個看似很不起眼的“刺”,是必須要引導學生深入課文語境來深品細嚼的。只有學生發自靈魂地品嚼到位了,才會真正理解孟子的這樣講話的用意,自然會生發出正義、仁愛和悲憫之心。類似的字,在古典詩詞中更為普遍,如“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而暫明”中的“語”字,也是必須要引導學生深入詩人白居易的被貶遭遇以及他“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心世界,他們才有可能真正讀懂這個意味深重的“語”字,即只有詩人白居易才真正聽懂了琵琶女用琵琶聲傾訴出來的知音心曲。教學案例很多,不再贅舉。總之,那些看似很平常的字詞,我們不應該總是輕易滑過去或干脆視而不見,這既不利于學生學好語言,也不利于他們發育人文情懷。
二、在文句理解處融入和強化
杜牧《阿房宮賦》有這樣幾句:“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作者寫這段話,其用意無疑在于揭露和批判秦宮生活的極度淫奢。作者之所以這樣造句,并不是為鋪飾而鋪飾,而是抒發情感、突出主旨的需要。教讀時,決不能僅停留在讓學生識記重點詞語,認知修辭手法、駢賦特征,并翻譯和背誦上,而要通過反復誦讀來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反過來再回到語言的層面,充分體驗、感受、思考、感悟作者如此造句鋪飾的用意。只有這樣,才可能既有利于學生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又有益于他們在語言表達藝術方面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并促進了他們人文素養的發育和提升。
寫到這里,順便再講幾句題外話,這幾段文字還有兩個特點:一是嚴格按時間和因果順序落筆,梳洗打扮——焚香待君——君車過去,不知所至,結果“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二是描寫事物因果倒敘,巧設懸疑,耐人品讀。若改為“開妝鏡也,明星熒熒;梳曉鬟也,綠云擾擾;棄脂水也,渭流漲膩;焚椒蘭也,煙斜霧橫。宮車過也,雷霆乍驚……”,雖合先后與因果關系的常理,但語言的趣味和張力都將大打折扣。教讀時,不可不啟發、引導學生細細品味。
此外,再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幾句“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這幾句詩,中間的的8句由六言突變為四言,由原來的舒緩突變為急促,簡直就成了“咚咚/咚咚”疾進的鼓點。詩人這樣變換節奏,不因為別的,只因為自己已經看到了不遠處的家,恨不得一下子飛到家中。這樣的語言節奏與詩人終于掙脫“塵網”、歸隱田園、終成自由之身、歸家心切的喜悅是非常合拍的。而到家之后,那種閑逸自在,又通過“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這樣節奏舒緩的語句表現出來了。教讀時,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美美誦讀,引導學生走進陶淵明的生活和內心,去深入地、細細地、慢慢地品味。例子也很多,不再贅舉了,關鍵是語文教師必須要做善于發現語言藝術之美的有心人。
三、在結構分析處融入和強化
古人也是十分講究文章的結構藝術的,教讀文言文篇目時不可不留心。比如,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就很講究結構藝術。文章首段交代褒禪山的地理位置、名字由來、前洞情況等,尤其提到了那塊“距洞百余步”、“其文漫滅”的仆碑,并說明了“花山”被誤傳為“華山”的原因。
第二段詳寫游后洞的情況:沒有游完,僅游了不足十分之一,然而景觀卻很奇特,且游者也不多了。于是想象那后洞更深處一定景觀更奇美,游人也會更加少,于是后悔自己竟跟著他人跑了出來,沒有盡享那游玩的樂趣,看到那更奇美的景觀。接著,第三段緊承第二段抒發感慨:世上奇偉、瑰怪、不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遠的地方,沒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達的,有了志向且又不盲從、但力量不足的人也是不能到達的,有了志向和力量,且又不盲從、懈怠,但到了幽暗昏惑的地方卻沒有外物相助還是不能到達的。我現在盡了自己的志向和力量,卻沒有到達(因無外力相助),可以無悔了。這樣的感慨,無疑是作者變法失敗后的自慰之語。這感慨緊承作者游后洞的經歷、體驗和感受而發,即景生情,結構十分嚴謹。妙就妙在作者并沒有就此煞尾,而是再寫第四段,表達自己對那塊撲碑感慨:“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樣一來,文章就構成了嚴謹的“回字形”結構,內外環環照應,渾然一體。尤其文末還特別交代了同游的四個人的姓名,既為讀者釋懸解疑,也使文章結構更為嚴謹、完整。教讀此文,教師不可不引導學生在課文結構藝術上多下些功夫,使他們在感受到此文結構藝術之美的同時,更能領悟到作者這樣結構全文的意圖和好處。現在的中學生很喜歡寫游記式隨筆,但常常結構不好自己文章,教師不妨借此類經典之作詳加指導。此外,像剝筍式、對比式、層層推進式結構藝術,在文言文篇目中也多有體現,如韓愈的《師說》就采用了對比式論證結構,李密《陳情表》就采用了層層遞進式結構,等等。教讀時,教師一定要啟發、引導學生深入課文思想內容、作者的寫作意圖等,深入思考、感悟和領會作者這樣結構文章的原由,以從根本上深刻領悟課文的結構藝術及其表達作用。
四、在技法賞析處滲入和強化
與現代文一樣,文言文也是很講究語言表達技巧的,其成熟程度也一點不遜于現代文,如各種描寫藝術(包括語言、動作、肖像、情態、心理和細節描寫等)、修辭藝術(包括比擬、比喻、夸張、象征、排比等)、表達技巧(包括烘托、襯托、對比、象征、化典、側寫、虛實輝映、動靜結合、想象聯想、先抑后揚、先揚后抑、以小見大等)等,應有盡有。
讀《鴻門宴》我們之所以對項羽、樊噲、范增、劉邦等人印象十分深刻,幾乎就像刻在腦子里一樣。理由很簡單,就是司馬遷的寫人筆法太高妙了。語言、動作、肖像、心理、細節描寫無所不用,刻畫出來的人物栩栩如生,聲音猶響耳畔,形貌如臨眼前。讀《荊軻刺秦王》,那十二歲就殺人、別人都不敢正眼看的秦武陽,在秦王面前竟色變振恐,幾乎嚇尿了褲子,好像很搞笑,細細一品味,乃既為了側寫秦王的兇暴強悍,又襯托荊軻的勇敢無畏。那“易水送別”一段,眾人雪白的衣冠,高漸離擊筑的“變微之聲”,“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慷慨羽聲之悲歌,無不令人心生悲慨,處處體現了烘托藝術的高妙。至于樊於期慷慨獻頭,荊軻想等好友一同去刺秦王而太子丹卻急于催荊軻快上路(怕時間長荊軻變卦)等情節,更對比出了太子丹的虛偽、自私和無情。讀《觸龍說趙太后》,那開篇擺出的激烈的矛盾沖突,令我們心驚膽戰,但細一回味,這既是懸疑之筆,也是在制造緊張氣氛,更是為了烘托觸龍高超說人藝術。讀《勸學》,那句句類喻,由淺入深,正反辯證,由喻及理,令人愛不釋卷……總之,文言文的表達和表現技法也是精彩紛呈、變幻無窮的,而且更為經典。教讀時必須要引導學生深入課文和作者,用生命和靈魂去深刻地體驗、感受、聯想、想象、思考和感悟。
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母語的能力,而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又幾近總篇目的一半,而且語言的表達和表現藝術都很高超、經典。如果我們總是放任文言文教學僅停留在解詞和翻譯的層面上,我們又怎么能高質量地完成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搞好母語教育呢?說得不客氣一點,這種僅停留在解詞和翻譯層面上的文言文教學,該是對幾千年來蘊含于古典文獻中的高超、經典的語言藝術的嚴重漠視,該是對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根本需求的極端不負責任,該是語文教學的一種墮落!為此,筆者真誠地希望廣大語文教師不要再那么眼光短淺,急功近利,而是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教學生學好和用好母語的神圣使命。同時,更希望能夠大綱和新課標也能夠對文言文應重視語言藝術的問題給予高度、到位的關注。語文教學的使命是教文立人,這話不是用來裝點門面的,更不能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中被漠視甚至拋棄,而是必須要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高質高效地來完成,決不能再任由文言文教學與語言藝術絕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