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場合,新老朋友聚首,海闊天空暢談,是人生的一大快事。然而,這中間也有些“忌諱”,是不可不加注意的。
一忌話題太專。社交場合的朋友,不同于大學里的同學,研究室里同事,各人的學業水準、知識結構往往參差不齊,甚至天差地別。所以,如在一次婚禮宴席上,或在一個聯誼活動中,倘若你大談特談宋詞對唐詩的繼承與變異,津津樂道,天文學術討論中的最新論題,那么聚會者就不免要皺眉蹙額,呵欠連天。須知有些聚會者也許對天文學的概念也鬧不清,怎么會對你的話題感興趣。曲高則和寡。層次太高、專業性太強的話題,還是放到專業工作者的圈子里去談為好。“對牛彈琴”——撇開這句成語中鄙視聽眾的成份,剩下的便是對說話人的諷刺:為什么自說自話,不看看場合再開口呢?
二忌格調低下。話題層次太高不相宜,那么太低呢?也不行。有的人三五成群,不云某姑娘性感,某女士厭眼,且喋喋不休,總愛談“女兒經”。這樣的議論多了,無奈為格調低下,于人于己都無所裨益。為激發聚會者議論的興趣,倒是寧可借助于自己親歷或耳聞的得體奇聞趣事,往往會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之效。當然也要注意,就像美國人寫的《文明舉止的標準》一書提醒的“談奇聞趣事也要掌握分寸。如果整個晚會大家都用奇聞趣事消遣,那只能說明聚會者智力之低下。”那么,不妨來個百花齊放,在談趣事的同時,拉拉家常,談談要聞,說說各類信息等等,可能這類交談是大家所關心并有興趣聆聽的。
三忌自我吹噓。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當一張班級集體照片印出來后,幾十個同學紛紛湊上去想先睹為快。此刻,大家最先尋找的這個人一定是——自己,然后就尋找和自己關系密切的朋友。
這個體驗可以給人重要啟迪:當你自我介紹的成就、功績不給他人以益處時,盡管你興致十足,滔滔不絕,聽者卻會索然無味的!這不能怪聽者。沒有關系就沒有興趣,這是一種常規。好比說,你開了一家商店,頭一個月賺了上萬元,你自然要在朋友聚會中眉飛色舞,一講再講。那些昔日同學或朋友呢?作為熟人也為你高興,但他們的興趣并不像你這樣濃。倘若你再講個沒完,他們會覺得你在自我吹噓,而產生厭膩之感。
事情常常是這樣的,一個急于表露自己的人,反而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倒是一個順然其說的人能獲取朋友的信任和敬重。
四忌談掃興事。人們來交際場合,是為了尋求愉悅和舒坦。所以,如果過多談論個人的勞碌和疾苦,家庭的經濟拮據和不幸,就顯得不合時宜。與其把不幸嘮來叨去,掃人興致,倒不如暫時忘卻它。“傷心事莫提起”,與人同樂來得好。魯迅的《祝?!穼懴榱稚┑膬鹤影⒚焕沁蹲吆螅娨患胰死⒆泳筒唤^地嘆苦經:“唉,唉,我們的阿毛如果還在,也就這么大了……。”結果是人家聽了煩,耐不住,趕緊走。
五忌拉小圈子。一次業務討論會也好,一次組織生活會也罷,主持會議者最感到棘手的是“會中有會”。就是兩三個與會者置他人與不顧,自顧交頭接耳,討論起自己關心的問題來。于是,整個會議的統一氣氛被沖淡或“破壞”了。
比較起來,在社交聚會中,一般沒有權威的主持者,無法作居高臨下的干擾,因而“會中有會”的情況更易渙散整個聚會。你們可以拉小圈子,我們也可以拉小圈子,“小會”一多,“大會”不被沖散才怪!
“難道出席某個結婚宴會時,碰到來賓中有一個舊日密友,就不可以多談談?多談幾句是可以的,但切記你們都是來道賀新婚的。在酒席上要服從這個大主題,不要拉小圈子,另樹一幟。至于滿膜的知心話兒,就忍一忍,酒席散后再談不遲。
六忌言人之短。對同志、朋友的缺點和過失,應當予以指出。然而這不意味著可以不分場合、不注意方式。人都有自尊心,即使是相熟的友人,也要盡可能避免在大庭廣眾中揭他人的短處,除非這個短處即刻就會造成損害。至于對陌生的聚會者,更須注意這一點。比如筆者在較久的一次聚會上,看到甲君提醒乙君道:“你說徐州在山東,錯了!現在,它屬江蘇。”就為這地理常識的糾誤,甲乙二人竟吵的不可開交,最后弄的舉座不歡。這中間,乙君固然少了點虛心精神,有錯不讓他人糾。但甲君也太露了些,其實他是可以在作其他交談時不動聲色地把“徐州從前曾歸屬山東,現在改屬江蘇”這一正確命題放入,從而既提醒了乙君,也不傷他的面子。
俄國有位幽默作家說的妙:“什么叫教養?它不僅表現在不把湯灑落在餐桌上,而且在人家灑落時他一眼也不看。”這對于我們,著實可以去細細體味一番。
上述拙見,懇請指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