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銀率網一份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有31.94%的消費者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被誤導購買了其他金融產品。其中,保險產品是最經常被當成銀行理財產品而向消費者進行的,占比達31.95%。
在各類誤導現象中,回避或弱化理財產品風險排名第一,占比為24.4%;其次為夸大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占比為18.9%;推銷與自己需求不符或風險不匹配的理財產品位居第三,占比均為10.9%。
其實,購買時溝通不暢或是造成上述現象的主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銀行業內人士認為,銀行理財之所以容易發生糾紛最大的問題在于,很多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并沒有充分了解“預期收益率”的真實含義,因過于相信銀行而輕視投資風險;而一些銀行在向客戶披露預期收益率時也可能存在隱瞞、夸大等現象。
該銀行業內人士還表示,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看清楚其中的諸多“潛規則”:比如,部分產品在銷售時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時,片面強調“固定收益”,夸大收益率,口頭宣傳突破產品說明和協議約定。再如,不少商業銀行對客戶的風險評估重視不夠,對客戶的風險教育流于形式,存在避重就輕甚至是避而不談等問題,導致一些風險承受能力弱的中低收入者和中老年人群,購買了與其風險承受能力不相適應的理財產品等等。
提醒消費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消費者提高防范意識是很有必要的。避免被高收益所“忽悠”,厘清其中的各種“潛規則”:
1、理財產品是會虧損的
很多人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印象也是:低風險、收益率高于定期存款。但銀行理財產品絕不是垂手可摘的牡丹。在過去的一年里,多家銀行爆出的銀行理財產品“零收益門”、“負收益門”事件就是最好的警示。
2、募集期藏有玄機,理財收益會被“攤薄”
通常情況下,銀行一般會聲稱,銀行理財產品在資金募集期和清算期不享有收益,是按活期存款利息計算的。如果投資者買入時間較早,而該產品的募集期和清算期又比較長,那么實際收益率就會被拉低。
3、預期收益不等于實際收益
隨著銀行間競爭激烈程度的不斷加大,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水漲船高。很多銀行都競相推出收益率“誘人”的理財產品,如某商業銀行一年期的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達到15%左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理財產品都能達到其承諾的收益率,因為預期的收益率并不等于實際到期的收益。
4、產品評級不見得靠譜
風險評級很多情況是銀行自己給自己評定的,并非是第三方機構評的。不僅理財產品的風險評級本身不可靠,而且銀監會明確要求銀行必須進行的投資者風險測評,不少銀行也在走過場
5、風險提示不清楚
銀行產品說明書、合同等專業術語多,對本質風險揭示少,無實際意義。
6、資金投向要關注
理財產品的資金投向直接與產品的風險掛鉤。銀行理財產品一般投向不明。
如果資金投向為債券回購、存款、國債、金融債、央行票據等,這樣的理財產品風險就低;如果資金投向為二級市場如股票、基金等,這樣的理財產品風險偏高。
7、不去觸碰“霸王條款”的理財產品
在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里,某些設計條款明顯偏向銀行,把投資者的收益榨干吸盡。
8、看清產品是銀行自發還是代銷
某些銀行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明確寫著“銀行作為投資者的代理人……”這樣的聲明。銀行只承認是代理、委托關系,若出了事,它不負責。
9、超高收益往往是鏡中花水中月
目前結構性產品多為保本、部分保本或非保本的浮動收益型產品,由于觸發條件等的嚴格限制,超高收益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淪為銀行營銷的噱頭。
10、隱藏費用突出
與明面上的手續費相比,銀行理財的“隱形費率”問題更為突出。多家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顯示,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計算公式為“理財計劃預期投資收益率-理財產品銷售手續費、托管費等費用”,銀行最大的收費恰恰被隱藏在這個“等”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