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算是易學史的問題,試著解答一下。
1、《周易》之名出現最早。在《周禮·春官·大卜》即稱《周易》?!罢迫字?,一曰連山,二日歸藏,三曰周易。”而當時《周禮》所言之《周易》是否包括“十翼”,我不太清楚。因為這個涉及到《周禮》的成書年代問題,學界暫無定論。
2、《易經》之名則最早出現在漢初。漢初設五經博士,所以開始稱《易經》。其時的版本應該包括“十翼”,或者說部分”十翼“,由帛書《周易》之出土可證。其內涵與《周易》等。
同時,還有一種說法《易經》只是《周易》中的卦爻辭,不涉其他。
3、《易傳》,又稱”十翼”,為解釋周易的著作。
成書年代大致為戰國至漢初。為《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作者非一人。但如今版本已與《周易》本經相融,難以分割。
其他易注也有稱“易傳”者,如《子夏易傳》《漢上易傳》,但就易傳而言,就是指《十翼》。
總結,唯一麻煩可能在于第二點所說的《易經》的兩種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