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件繼承糾紛堪稱“網紅”。說是一女生父親去世,因房產為父親婚前財產,經繼承分割后,其所得房產份額僅為2/9,而其叔叔家的弟弟卻分得了他們家房產的1/6,二者比較僅相差了1/18。根據繼承法,第一順位繼承人為父母、子女和配偶,第二順位繼承人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第一順位有人繼承的,第二順位繼承人不得繼承。而叔叔家的弟弟作為侄子,為什么能分走和子女相當份額的財產呢?本案可能不合情,但合理合法。生活中,很多家庭都存在這種被分配的現實可能性。
首先,我們捋一下本案的家庭成員表:
如圖所示,主人公是王大丫,其父親王老大死后,房產由王大爺、王老太、王大妻、王大丫、王二丫、王三丫各繼承1/6。此時,王大丫占有房產份額1/6,王大爺、王老太合占1/3。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王老二、王大爺、王老大先后去世。因王老大、王老二都先去世,王大爺、王老太占有的1/3房產,由幾個孫子、孫女代位繼承,王大丫、王二丫、王三丫共同繼承王老大應該繼承的1/3的1/2,也就是王大丫此次又繼承了1/18,至此,王大丫總計繼承了1/6+1/18=2/9。王小二代位繼承王老二應該繼承王大爺、王老太的1/3的1/2,也就是王小二得以繼承該房產的1/6。
即使王老大死后,王大爺、王老太,并未向王大妻及其三丫主張房產繼承,在王老太夫婦相繼去世之后,王小二提出分割繼承他大爺王老大的房產,依然可以得到法庭支持。因為,以上繼承均基于法定繼承,而法定繼承中,繼承人未明確表示放棄即視為接受繼承。雖然繼承糾紛的訴訟時效是兩年,但房產并未分配,應視為共同共有物,隨時都可以請求分割,并不受訴訟時效影響。
對號入座,現實生活中,符合此類法律關系的人群非常眾多。礙于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鬧上法庭的并不普遍。但沒發生危機不代表沒有危險。隨著房價的攀升,大眾法律意識的覺醒,繼承糾紛有逐年增多的趨勢。為了你子女的期待利益、為了一生積蓄能按照本意發揮作用,你應該設置必要的防火墻。
具體到本案中,王老大完全可以在生前留下一份遺囑,所有財產由妻女繼承,在遺產范圍內給予王大爺、王老太每月一定數額的撫養金,直至去世。
友情提示:您的身邊一定要有一位專業的律師朋友。正如,泥瓦匠的活可能并不難,但具體到每個人,自己貼出來的瓷磚,始終不是那么嚴絲合縫。法條每一個字你一定都認識,但事實混在一起,你解析的法理關系很難滴水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