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提倡素質教育、精英教育、人才養(yǎng)成教育的今天,社會越來越注重對于孩子們的技能、個性與道德觀的教育與培養(yǎng),因此,從幼兒教育時期就著重對幼兒進行個性培養(yǎng),是十分重要也勢在必行的。幼兒期是養(yǎng)成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必須多渠道、全方位地開展一系列活動。在活動中教師要作表率,言傳身教,利用表揚鼓勵,從正面引導幼兒積極向上;另外,家園還要密切合作,攜手共育。這樣,才能有助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幼兒教育 個性培養(yǎng) 行為習慣
一、對幼兒進行獨立生活的培養(yǎng)
要想培養(yǎng)鮮明的個性,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個性是以獨立思考為基礎才能養(yǎng)成的,永遠生活在家人庇護下的孩子只能是溫室中的花朵而無法成長為參天大樹,因此一定要盡早讓幼兒養(yǎng)成這項技能。目前,對于大多數幼兒來說,由于他們從小就受到父母比較多的呵護寵愛,生活技能基礎較差。這樣面對未來的職業(yè)家庭等方面都會出現困難和障礙,這一點在初入園得幼兒身上表現的最為明顯。例如,新入學的大部分孩子都不會自己穿衣服,戶外活動前穿衣服總要老師一一代勞,這很不利于他們自理能力的提高和獨立個性的養(yǎng)成。我借鑒電視節(jié)目中的方法,將穿衣服的流程編成兒歌,并邀請大班的小朋友為幼兒做穿衣服表演,小朋友聽了兒歌非常感興趣,同時看到能夠獨立穿衣服的大班的哥哥姐姐們又十分佩服,因此激發(fā)出濃厚的學習興趣,效果比起老師手把手教孩子穿衣甚至直接代勞要好很多。
二、與幼兒進行情感溝通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要滿足幼兒多方面發(fā)展的需要”而且要為“所有在園幼兒的健康成長服務”,“使每個孩子都能得到發(fā)展”,這就要求幼兒教師不僅僅要充當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角色,更要時刻關心幼兒的心理健康,這對于培養(yǎng)幼兒積極、陽光、充滿正能量的個性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孩子入園后,與教師交往的時間比父母的時間還要長,這樣就造成了幼兒對教師的情感依賴,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表揚的話都使孩子的心靈受到極大的觸動,所以我們對待孩子也應該像媽媽那樣耐心、細致、關懷備至。例如很多教師在帶班的時候都會遇到這樣的孩子,由于剛剛離開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與家人,他們幼小的心靈里充滿了恐懼,每天都會哭鬧不止,不哭的時候就沉默寡言,很少和小朋友接近玩耍。有類似情況的孩子絕對不在少數,因此,我們教師就要多留心,注意觀察每個孩子的精神狀態(tài),一旦發(fā)現異常,務必要及時進行關心與呵護。這樣才能確保每個孩子都能養(yǎng)成正確的、開朗的、積極向上的人格與個性。
三、組織幼兒集體教育活動
幼兒教育最核心的組成部分是集體教學,集體教學是最能培養(yǎng)孩子們集體觀念與合作精神的教學活動。在實踐工作中,我做了多方面的嘗試,例如在音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會讓幼兒合作完成對一首兒歌的學習和演唱,授課前我為幼兒設定歌曲的主人公,請幼兒圍繞設定的主人公編歌詞,然后讓他們通力合作,一起完成對歌詞的改編,同時以小短劇的形式呈現出來,形式新穎又不失趣味性,不僅能調動幼兒的興趣,還可以讓他們從小就懂得團隊與合作是什么概念,從而避免了“唯我獨尊”的錯誤個性的產生。將這種教學方法推廣到其他類型的課程中,同樣會取到預想不到得效果,而這一方法本身也為今后的幼教課程改革任務中怎樣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在日常生活之中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不斷深化的過程,要長期細致反復地進行。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經驗的重組和改造。"在杜威看來,兒童從未成年狀態(tài)發(fā)展到成年狀態(tài),他們的智慧與能力是不斷發(fā)展的,兒童的習慣與道德也是在生活與適應環(huán)境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教育者要利用各種條件去促進兒童的習慣與品性的形成,而不能阻礙其生長。可見不能將幼兒的生活和教育活動分離,要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滲透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培養(yǎng)。滲透性是兒童養(yǎng)成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如在文明禮貌習慣養(yǎng)成教育中,要求幼兒早上入園向老師問好,離園時要說再見,這個習慣的培養(yǎng)就是依靠日常生活中的反復練習,促使幼兒的認知結構不斷重組與建構才得以培養(yǎng)起來的;再如培養(yǎng)幼兒愛惜勞動成果,可以在喝水、進餐、游戲中反復進行。從中可看出,日常生活是幼兒開展養(yǎng)成教育的最佳時機,具有范圍大、機會多、反應快、幼兒無心理負擔,以及針對個別幼兒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的諸多優(yōu)點。所以,要寓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
五、鼓勵表揚,引導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對于幼兒形成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及時給予正面的賞識、鼓勵、表揚,可以使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得到強化鞏固和發(fā)展。當幼兒良好行為出現的時候,及時地給予恰當、具體的肯定和贊賞,這對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尤其重要。在幼兒心目中,教師的話比家長的話更具有權威。受到教師的表揚、鼓勵后,幼兒的行為就會被強化。如,我發(fā)現班里有幾名同學做事拖沓、不遵守紀律、上課時小動作太多、做事不認真,我對他們進行了多次批評,但教育效果并不佳。于是,我采用樹立榜樣,表揚鼓勵,正面引導等教育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最好的辦法是運用正面鼓勵,積極引導。
六、言傳身教,以人格魅力感染幼兒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兒童通過觀察他們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為而習得社會行為。因此,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對兒童有重要影響。教師和幼兒朝夕相處,是幼兒最直接的模仿榜樣。教師的言談舉止給幼兒以耳濡目染的影響,在教師的潛移默化長期熏陶下,幼兒逐漸形成自己的行為習慣、是非標準,并以此來檢驗和調整自己的行為。兒童常常說的一句話是"老師都是這樣的"。教師要求兒童將地上的玩具撿起來的同時,也要要求自己去撿,一改過去教師站立不動,卻對幼兒行為指手畫腳的"嚴師形象";對幼兒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時,教師也常常對幼兒的行為作出"謝謝"的反應,在街上偶遇幼兒家長,教師熱情地向家長打招呼等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卻是十分重要的,教師的言傳身教會直接感染幼兒,使幼兒養(yǎng)成講文明講禮貌的好習慣。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教育首先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必須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必須從大處著眼、細微處入手;必須貫徹落實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必須多渠道、全方位地開展一系列活動,循環(huán)往復,不斷深化。在活動中教師要作表率,言傳身教,利用表揚鼓勵,從正面引導幼兒積極向上,這樣,才能有助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頒發(f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1.
[2] (美)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王承緒,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孟昭蘭.普通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