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主義課程理論簡介
晨風愈曉亭
一、總述
實用主義課程理論是以實用主義教育哲學為主要基礎的課程流派,是課程論發展史上最重要的課程理論,對世界教育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實用主義課程理論的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主要代表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條》、《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經驗與自然》、《民主主義與教育》、《經驗與教育》等。
二、實用主義課程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和思想基礎
(一)、實用主義課程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
實用主義課程理論的產生與美國社會的巨大變化、教育領域主知主義的盛行以及相關教育思想、心理學以及哲學思想的融合是分不開的。
1、美國社會的巨大變革
2、主知主義教育落后于時代的要求
(二)、實用主義課程理論的思想基礎
實用主義課程理論的產生與盧梭、福祿倍爾、裴斯泰洛齊、赫爾巴特、帕克、赫拉斯.曼等人的思想和教育實踐均有一定聯系,但就理論賴以形成的主導基礎而言,主要有盧梭的自然主義、杜威的機能心理學和實用主義哲學。
1、盧梭的自然主義
杜威繼承和發展了盧梭的教育思想。盧梭的自然主義所包含的真理的要素,諸如重視兒童的本能活動、考慮兒童的實際需要和可能;注重身體和心靈兩者的平衡發展;注重兒童個性的自由發展;注重兒童的直接經驗等等,均得到杜威的充分肯定。同時,杜威也注意到盧梭的自然主義也
忽視了社會的價值和作用,并在自己
的課程理論中訂正了盧梭將教育與社會環境相隔離的錯誤。
當然,除盧梭的自然主義外,赫爾巴特及赫爾巴特學派的教育理論既是杜威批評的對象,又是杜威改進和發展的對象。但自然主義是實用主義課程理論形成的主要教育學基礎。
2、機能心理學
杜威早在1886年就出版了《心理學》教科書,1896年又發表了《心理學中的反射弧概念》。他在這些著作中提出,研究人的行為應在有機體與環境的積極、能動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環境中發生作用的整個有機體是心理學的真正研究對象。由于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杜威還主張用“適應”、“效用”的觀點來解釋有機體的行為。
從這些觀點出發,兒童就是積極能動的有機體,兒童心靈的發展就在于他不斷的與周圍環境發生聯系并相互作用。作為個體的兒童,必須直接參與社會活動,才能主動的適應社會環境,有效的與他所賴以生存的社會進行合作。杜威關于兒童是有機體,有機體的活動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手段等系列觀點構成實用主義課程理論的心理學基礎。
3、實用主義
杜威的實用主義實質上介于實用主義哲學家皮爾士和詹姆士之間,主要側重于問題的解決(亦即工具主義層面),以及思考、認知、科學的方法、教育改革等。杜威在繼承其實用主義哲學的同時,又以經驗自然主義和工具主義來彌補“徹底經驗主義”和
“有用即真理”哲學觀之不足,他站在重視行動的立場,認為一切思想、理論、真理,歸根到底是人適應環境、改變環境的工具,人的認識只是一種嘗試,人的思維的作用在于使自我適應環境的行為獲得成效。
杜威的實用主義運用于課程理論建設,作為其課程理論的重要哲學基礎。
三、實用主義課程理論的基本主張
(一)經驗論
杜威從哲學角度對經驗進行闡釋,認為經驗是人的有機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包含一個主動因素和一個被動因素,這兩個因素以特有的方式結合著。……在主動的方面,經驗就是嘗試。……在被動的方面,經驗就是經受結果。”二者缺一不可。
在這種實用主義經驗論的支配下。教育就成為經驗繼續不斷的改造或改組,這種改造或改組,既可增加經驗的意義,又可提高后來經驗進程的能力。教育,它屬于經驗,由于經驗和為著經驗。
課程也就是經驗,從嚴格意義上講,就是教育性經驗。即對學生經驗增長有教育價值的經驗才是課程。
(二)活動論
經驗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與社會實踐密切聯系的,它是在活動中學到的。一切學習都要通過“做”,由“做”得到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依據杜威的兒童基本沖動說(社會的沖動、建構的沖動、探究的沖動和表現的沖動),“做”是兒童的本性。通過“做”獲得的知識既是經驗生長的條件,也是兒童的興趣和愿望所在。
學校在安排課程時,必須站在兒童的立場上,以兒童為出發點。但是,杜威主張的“做”,并非為了做而做,為了活動而活動,做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為了經驗的改造和改組。
(三)主動作業論
杜威非常強調學生的主動作業。他認為主動作業是代表學生活動的一種形式,是創設獲得經驗的實際情景的主要手段,是兒童的興趣所在,是兒童獲得知識的最自然的方法,在課程中占首要地位。
為學生提供作業,創設情境,開展活動,取得經驗,就構成一個教育教學的基本過程。
(四)課程平衡論
杜威的主動作業中心課程被今人習慣的稱為“活動課程”或“兒童中心課程”,認為杜威的“活動課程”是與學科課程相對立的。實際上杜威本人是絕對不會贊同這些說法的,因為杜威反對二元論,提倡一元論。以兒童為中心還是以社會為中心,杜威從未持一偏見。
杜威的理想恰恰是從更高的思想層面去包涵、調和、綜合已有的對立的觀點,使之融于一個有機的整體之中并互相聯系。所以,杜威的課程論實質上是一個理性平衡器。在他看來,兒童與課程、活動與學科、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興趣與努力等都是統一的。
(五)提倡課程實驗
杜威對哲學的社會功能堅信不移,認為通過實驗學校,他的哲學才有實用于社會的機會,他的心理學原理,倫理學原理才有實驗的場所。簡言之,教育是哲學、心理學、倫理學原理的實驗室。課程乃教育的核心,哲學、心理學、倫理學原理的具體化必須通過課程才能實現。
四、實用主義課程理論的成效及影響
1、杜威以聯系的觀點使“教材”和“教法”統一于教學活動之中;根據經驗發展的順序,以兒童為起點,調和“心理組織”和“邏輯組織”的矛盾。這無疑是課程發展史上的一大貢獻。
2、杜威的課程理論以及經過克伯屈等人的解釋和發展以后的課程理論,對美國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的學校課程有明顯的調節作用,使美國學校課程擺脫適應性的學究式,轉向聯系社會生活,利用主動作業進行學習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活動—經驗課程理論。這些具體做法和相關理論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他所倡導的基本精神至今仍根植于許多中小學課程及教學之中。
3、杜威的課程理論為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課程改革提供理論基礎,并努力糾正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偏差。美國的進步教育運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杜威的教育理論的基礎上的。杜威對進步教育的教育措施有贊成也有批評。
4、杜威到世界許多國家的調查和訪問,使他的課程理論對中國、日本、英國、土耳其、墨西哥,蘇聯等國家的課程理論和實踐影響巨大。以中國為例,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陳鶴琴倡導的“活教育”等教育主張,均來源于杜威的實用主義課程理論,甚至中國1922年的新學制實質上就是模仿美國的學制,而當時美國的學制是受杜威課程理論影響的結果。
總體上看,杜威的課程理論伴隨著杜威到各國的講演以及其追隨者和弟子的宣傳和實驗,極大的影響了世界教育的改革方向。盡管由于一些進步主義教育家曲解了杜威的課程理論,或因為杜威整個教育理論的晦澀難懂、部分觀點的“極端化”而影響到杜威課程理論的地位,但二十世紀初以
來,世界許多國家的教育改革總是直接或間接的與杜威的課程論思想發生聯系。
世界范圍內的教育改革的確要認真思考杜威的課程論;中國當前的課程改革重視活動課程的建設,更有必要思考怎樣從杜威的課程論中獲得有益的東西。
五、實用主義課程論思想在當前中國新課改中的體現
杜威的實用主義課程理論極大的影響了世界教育的改革方向。在我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體現的尤為突出。試述如下:
首先從高中課程方案(實驗)上來看,為實現普通高中的培養目標,普通高中課程 應“創設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
問題的能力。”而且在課程設置上,指出“研究性學習活動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三年共計15學分。設置研究性學習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經濟、科技和生活中的問題,通過自主探究、親身實踐的過程綜合地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設置中,突出科學探究,強調探究性學習和自主學習,同時還指出課程設置及課程實施者應努力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探究學習的條件和情境,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實踐活動中獲得知識經驗,發展能力,提高科學素養。這在本質上是與杜威的實用主義課程理論的經驗論、活動論、主動作業論等等是相吻合的。
再以化學課程標準為例,無論是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還是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新的化學課程都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發揮學科自身的優勢,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
的過程也成為理解化學、進行科學探究、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這在實質上體現了一種融合,即將學生與課程,活動與學科,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興趣與努力等統一結合。這是與杜威的課程平衡論主張是相一致的。
除此之外,在中學化學課程標準中,從課程基本理念到課程設計思路,從課程目標到內容標準,以及課程實施的相關建議等等,其中所突出的新的理念和思路,無一例外,均能在杜威的實用主義課程論中找到其理論淵源。在此不多贅述。
杜威的實用主義課程論思想自問世以來,總是與世界范圍內的教育改革發生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正確的理解和把握其理論的實質與精髓,并在新時代的形勢下賦予其理論以新的理解和闡釋,取其精華為我們所用,這對當前中國的新課改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