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轉自微信公眾號'美的歷程aes'
崇妙保圣堅牢塔
年代:五代·閩 公元941年;;
坐標:福建 福州 烏山東麓;
精華:中國屈指可數的五代樓閣式石塔,福州最古老的地面建筑之一,福州的歷史文化名片。
一、簡介
崇妙保圣堅牢塔,坐落在福州烏山之東麓,福州人更多是稱它作烏塔。烏塔,塔高7層,平面8角形,高約35米,由五代時期閩王王延曦(941年)在唐無垢凈光塔的遺址上修建,是中國屈指可數的五代時期樓閣式石塔。
福州千年的城市記憶,可以說濃縮在這句話里:“三山兩塔一座樓”。其中,三山是指福州城內鼎足而立的烏山、于山和屏山。而這三山之上,又各自有標志性建筑,烏山的烏塔,于山的白塔以及屏山的鎮海樓。傳說,三山是福州的龍脈,烏塔、白塔就是龍的雙角。
目前,烏塔仍保存了眾多有歷史藝術價值的文物,如,唐無垢凈光塔碑、五代佛像及浮雕龍紋、明代天王像等等。關于唐碑、五代佛像及福州人為保護烏塔和地產商斗智斗勇的故事,推薦點擊閱讀原文,看看網友驛動的心222在6年前寫的文章——《福州·烏塔(崇妙保圣堅牢塔)》
二、石塔先鋒
中國唐代及唐代以前用石材建塔,大多是舍利塔、經幢、密檐式塔等體量較小的塔,可供游人登臨的樓閣式塔,大多是木構或者磚木混合結構。
而建于五代閩國時期、可供登高遠望的烏塔,堪稱是樓閣式石塔的先鋒。從五代、北宋開始,以石材建造樓閣式寶塔,成為東南沿海地區一種潮流,在福州、泉州、莆田、潮州等地,這樣的傳統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
▲烏塔/福州/五代
▲仁壽塔/泉州開元寺/南宋
三、塔身細節
1.塔座龍紋與蓮瓣紋
烏塔首層基座的龍紋,是能夠作為判斷烏塔年代的重要參考。龍紋雖龍首神態稍弱一些,但游龍的神態、動作、細節仍傳承了許多唐風。
龍尾與其中一后腳交纏,是唐代龍紋的典型特征。此特征延續到五代、遼、宋仍較為常見。
龍紋之下,為蓮瓣紋,猜測應為須彌座的一部分,蓮瓣不及典型唐代蓮瓣紋的圓潤。
▲唐代華清宮遺址柱礎蓮瓣紋
▲五代末期的廣州光孝寺西鐵塔
蓮瓣紋則繼承了唐代的豐滿
3.塔檐
比泉州開元寺雙塔早了幾百年的烏塔,雖然沒有像雙塔那樣,模仿斗拱細節,但還是模仿了因柱子“升起”,而形成的塔檐優美且過渡自然的弧線。
4.明代天王像
明天啟年間在首層的八個角各補上鎮塔天王像1尊。作為鎮塔天王,完全沒有唐宋時期,那種天王應有的威儀與力量。缺了點“神”,這也是明清石刻的一大特征。中國雕塑藝術在明清的精神衰落可見一斑。
▲對比上承唐風的
遼代萬部華嚴經塔的天王像(右)
四、鄰近看點
1.烏石山石刻
烏石山,山上有眾多從唐至清的摩崖石刻,承載著福州的歷史記憶。
▲100多年前從烏山拍的老照片
李白族叔、唐篆書大家李陽冰的般若臺石刻。李陽冰的篆書被贊譽為李斯之后的第一人,他的石刻,世上僅存4幅,福州存有其一。
傳為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所書的“第一山”。
2.三坊七巷
嚴復、沈葆楨、林覺民……近代從三坊七巷風云人物多不勝數,雖歷經大規模的改造,不少本地人都說三坊七巷失去了許多原有的韻味。
但作為游客,我仍然覺得三坊七巷非常值得一游,且不說里面各種清末民初的大名人故居,那古民居里,竟然還有好幾座明代遺構,光是這點就已讓人覺得值回票價!
值得一提的還有三坊七巷內的小吃,當你在三坊七巷品嘗過“永和魚丸”、“同利肉燕”、“木金魚丸”、“鼎邊糊”、“花生湯”等等福州小吃后,再去吃鼓浪嶼上的,鼓浪嶼上的簡直不堪入口。
五、江老先生
參觀三坊七巷時,有幸遇到原居民、退休大學教師、87歲高齡的江老先生,帶著我參觀每一座三坊七巷的民居,給我指出精華所在;又邀我去他家中,請我喝茶;傍晚又帶我上烏山看李陽冰的般若臺石刻。前前后后共陪著我走了6個鐘!
走到烏塔下時,老先生對我說,他小時候經常爬上烏塔玩。也難忘精神矍鑠的江老先生,以87歲高齡跳躍著上“第一山”石刻階梯的情景。
參考文章:
1.《福州連江護國天王寺塔建造年代考證》_孫群
2.《宋元泉州石建筑技術發展脈絡》_閆愛賓
3.《福州古塔的建筑藝術與文化內涵探究》_孫群
4.《福建沿海部分石塔》_蔣劍云
5.《福州·烏塔(崇妙保圣堅牢塔)》_驛動的心222
來源:美的歷程a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