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投稿留言交流
中國有著1300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其中,在過位的正統皇帝一共223位,可宦官易做,皇帝難當,他們的平均壽命只有39.2歲,大多斃于他殺,鮮于中毒。
據統計,中毒而死的皇帝只有19個。
古代皇帝都追求長生不老,平日里沒少養生、吃丹藥等。所以排除自己“磕藥”死亡和戰爭中兵器毒傷身亡之外,被入口的飯菜毒殺的皇帝可屈指可數。
當上皇帝之后,還得日日居安思危,保證龍體安康,方治國有度。所以皇帝就算吃個飯飲個茶,也必須有人把關才行。
在電視劇里會經??匆娔硟词郑谟欧坷锘蛘咴谏喜说耐局邢峦甓局螅炎靼腹ぞ呗裨谕晾锘蛘卟剡M宮殿的經典劇情。
在影視劇中,殺手們有的在皇帝的茶水里下毒,有的在貢品里下毒,還有的在皇帝的衣服上做手腳。
供品和衣服確實不能防到天衣無縫,但是除此之外被御膳房食物毒死的劇情一般都是假的。
那么從廚師到傳菜太監,如此多的人有下手的可能。為什么看似非常容易的手段卻如此難得手呢?
首先問問,你知道皇帝一般一頓正餐要吃多少個菜嗎?
拿清朝舉例,清朝皇帝早年時期,傳二十到三十個菜,中年時期約五十個菜,到了晚年,一頓正餐一百到一百二十個菜,可算是極度奢靡。
皇帝的御膳,每一道都有專人制作,專人監督,專人護送?;实埸c一百個菜都再正常不過,恨不得一頓吃盡天下美食。
如果有人想毒殺皇帝,必須有100%的把握,也就是全撒上毒。因為萬一被揭發,自己丟了小命,但皇帝還悠游自在,豈不哀哉?
從做膳、傳膳、嘗膳到用膳一條龍,短則一個時辰,長則兩個時辰。放到現在來說就是2到4個小時,不禁讓人感嘆一番:皇帝吃一頓飯可真是不容易。
整條程序毫無瑕疵,就像皇宮守衛般森嚴。如果想從這里面尋找漏洞,幾乎是不可能的。
皇帝吃飯這件事從選菜階段就已經開始把關了。
皇帝都會提前一天拿到“菜譜”選菜,之后把單子送到高官審批,審批通過才能由專門的太監把單子拿給御膳房制作。
在制作之前,每道菜后面都要寫上制作的廚子的名字,包括監督者。
除了皇帝,高官和嬪妃們吃飯也是從御膳房里傳膳,和皇帝用膳的制度一樣的嚴格。
畢竟高層知識分子辛辛苦苦爬到了天子的腳下,不能這么輕易地就上了西天。
御膳房里的菜,甚至廚子們自己都沒有權力過問是給誰制作的,每次只能安安心心做手里的飯。
外人就更不可能知道哪一盤是真正端給皇帝的了。
皇帝的每一道菜都有專人去制作,一個御膳房的廚子就有四五十人。
一個灶子配至少三個廚子,一般分工為一個做飯,一個打雜,另一個監督,門外看守的士兵也按需配備,就算在這種情況下,還時不時有上級人員來參觀。
就好似考試,一屋子的360度無死角攝像頭全程拍攝,若想作弊,難如登天。
古代的廚子都是精心挑選為皇帝服務的,地位自然不一般,誰又會沒事砸自己的飯碗呢。
再有一點,人是鐵,飯是鋼,誰會和飯過不去呢?廚子們的飯做得好,皇帝也會吃得好,龍體安康也會更高興。
最后,為了防止有人從中買通人員下毒,危害皇帝的安全,管理這些人的上級部門也不止一個。
除了上面這些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皇宮這么大,皇城這么寬,宮里也不止這一個御膳房,皇帝每天吃飯的地方也都會更換,沒有人知道他下一頓飯會在哪里吃。
聽聞乾隆皇帝每兩天都要換三個地方吃飯。若殺手從一開始便找錯了地兒,那便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想象一下,森嚴的紫禁城里,殺手歷經千難萬險,得到了皇帝要吃的菜的信息,也知道了他即將吃飯的地方。
殺手藏在花園的樹后,仔細觀察,蹲點皇帝的飯菜。
不一會,幾十個太監端著盤子,從院子里成排走過,隊尾的宮女也雙手托盤掠過眼眸。
一個聲音出現在耳邊:干什么的?乍一看,護送的衛兵徐徐而來,逮了個正著。
如果避開了衛兵,那么來一段經典場景放送:殺手藏在柱子后,出手迅速,打暈了一個隊尾的太監,裝扮成他的樣子混進了隊里,成功地把手上的菜下了毒。
但他不知道,劇情的下一步,是由專人試吃皇帝的飯菜,他會被原地揪出來。一旦菜品有問題,首先會被斬首的就是傳菜的太監和宮女。
所以這種關乎掉腦袋的大事,傳膳的太監和宮女每次都會認真對待,更不可能讓旁人有機可乘。
皇上的每一道飯菜都是被人首先嘗過的,做這件事兒的人叫侍膳太監。
侍膳太監嘗膳可以說是皇上吃飯前最后一道程序了。如果想毒殺皇帝,從這兒下手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想做皇帝的侍膳太監,選拔可是十分嚴格的。
皇帝的侍膳太監是由總太監—也就是皇上身邊最信任的,最忠誠的人親自挑選來為皇帝服務的太監。
皇宮里的太監幾千幾萬個,能真正到過皇帝身邊的才百余人,能真正做到侍膳的太監不過十人而已,況且這十個人由總太監精心挑選,每頓飯都輪輪換人。
如果殺手藏在其中,沒有被挑中,連下手的機會都沒有。
在這之中有的人一輩子都不會嘗到一口到皇帝的菜,也不知道是運氣好還是運氣不好。
所以為了毒殺一個皇帝,花大量時間培養殺手,讓他放棄自己的生育功能,并且用幾年時間通過選拔,服侍皇帝,就為了某一次成功的下毒,可能還沒有毒死就東窗事發。
如此大費周章,還不如派一個武功高手,趁夜深人靜的時候潛入皇宮,一刀桶死來得痛快。
在嘗膳的過程中,有專人全程監督宮女和太監的身體狀況,當然,一百二十道菜全靠嘗一嘗也不太現實,可能菜還沒端上,皇帝已經餓過頭了。
所以古代有我們所熟知的“銀針試毒”的方法,就是用銀針來測試飯菜里有沒有毒物的成分,這可是有科學依據的。
因為古代技術不成熟,制造的都是粗制的砒霜,這種不是很純的砒霜里面含有硫,銀遇到硫發生化學反應就會變黑,所以銀針試毒廣泛應用于測試食物。
除此之外,管事的太監也會拿來小白鼠來試毒,小白鼠試毒見效快。
倘若這幾十上百道菜里有一盤出現了問題,包括變質和有毒,那么全都會被撤下去,剩下的菜也不會端給皇帝。
這種涉及到皇帝龍體的大事,一點也容不得馬虎。
在宮里的人遇見這種事情可不會考慮民間疾苦,一旦發現有問題,就會立刻問責御膳房的太監和管理人員,還有傳膳的太監和宮女,只要有關系的人都會被查個底朝天。
說到這兒,也有一個有趣的事情:古代皇帝吃的飯菜基本都是涼的。
有人說這是涼菜誕生的原因——似乎也有點道理,皇上一高興,把這道菜直接點名做涼的,也未嘗不可。
但更難過的是皇帝們,都做到了萬人之上,生活富有,可每次吃飯還要等很長時間,而且自己吃的飯都是別人先嘗過的,想想就傷心。
清朝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里講到:“我就沒吃過一口熱乎飯?!?/span>
經歷過前面那么多步驟之后,這飯終于才算是到了皇帝的口中,但是即便是用膳,也沒有那么簡單。
古代的陶瓷固然出名,但皇帝用的并不是什么青花瓷的碗,不是金碗,也不是玉碗,而是銀碗。
銀針可以試毒,銀碗也同樣可以。就算毒量太少,銀針沒有試出來,一盛成到皇帝的碗里,都會原形畢露。
除了用具的講究,皇帝吃飯也是很有講究的。為了防止有人惦記在皇帝愛吃的飯菜在里面下毒,邊上都會有一個大太監,監視皇帝吃飯 。
皇帝每次正餐,桌子上每道菜不會超過三口,只要皇帝的筷子第三次伸向,已經夾了兩次的菜,大太監就會高喊一聲:撤!
這時,就算皇帝再愛吃,心里一萬個不愿意,也只能作罷,默默收回筷子。畢竟為了皇帝龍體的安危,飯菜的用量控制可是最基本的。
就算真的避過前面所有步驟,做到了最后一步,皇帝吃了一口毒菜,那也會直接牽連所有做菜的人,誅九族都司空見慣。
而一旦殺手和這些人有半點關系,根本就無法逃脫。所以給皇帝下毒是一件風險極大,并且沒有后路的事情,普通人不可能冒這么大的險去毒殺皇帝。
當然,給皇帝下毒這件事也并非沒有萬分之一的可能,除非,這個人的權力比皇帝還大。比如歷史上出了名的清朝皇帝愛新覺羅載湉,也就是光緒帝,就是真正的“天選之子”。
曾經有人說他死于抑郁癥或者自殺,有人說是舊疾復發病死在床上,但更切實際的說法是死于慈禧太后的毒殺。
證據就是在2004年,專家們對于光緒帝死因的研究和取證,發現光緒帝的身體毒素高于常人百倍,所以不禁讓人懷疑到底是誰有這么大的本事能毒殺光緒帝。
在這個證據面前,有最大嫌疑的就是慈禧太后。而且光緒帝去世的當日,確實有吃過慈禧太后命人端過去的食物。
事發當天,慈禧叫太監派去一道御膳,讓太監講是慈禧太后為您送來的甜點——其實是一碗酸奶。
慈禧太后親自準備的酸奶,若告訴侍膳太監不許品嘗,那誰還敢動這碗御膳呢?
當時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可謂是大清的最高權力,整個國家的掌權人。這么大的權力,行事一下子就跳脫了整個御膳房的管理系統。
這就屬于是上天掌勺,親自給皇帝喂毒,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地步。而且在光緒帝喝了之后,竟然連平日一點不敢怠慢的太醫都懈于職守。
光緒帝接連傳了兩次,要么是在路上被攔了,要么是真的到床邊去看了病,但只是敷上了熱毛巾般敷衍了事,便關門出去了。
就算后來有人診斷可能并不是因為舊疾,而是有人謀殺,這么大的罪名御膳房多少人都擔不起,況且就算真的查明了原因,有誰敢講呢?
如同和上天作對,結果這個太醫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只能搖搖頭,蓋上熱毛巾,匆匆跑路了。
所以,做不到如此高的地位,也就不可能從飯菜上下手了。
那么,既然皇帝吃的飯菜無從下手,從吃的藥材下毒是不是更加隱蔽?若東窗事發,也可以說是兩藥相克,致人死亡。
這樣看來,從藥材上下手不香嗎?答案是一樣的。皇帝所用的藥材也都會經過專人層層把關,運進皇宮。
清朝宮廷的檔案太醫院《條款清單》曾記載:“如藥材內有京中不易購辦之物,應奏明管理事物大臣,查系何省所產,即行文該省購辦,運京備用?!?/span>
除了進貢藥材在剛進宮初步受到檢驗之外,太醫院的院士和院判也要帶領懂藥材的官吏來進行檢查和確認,經批準之后,才能將藥材放進藥房里。
太醫院的太醫們也都是民間的頂尖人才來為皇帝服務的,他們經過層層考試和規訓,本身就很難做出道德之外的事情,更別說有人會真的買通了。
御藥房為皇帝及皇親貴族的專用的藥房,因其責任重大,一向為宮廷禁地,管理森嚴,閑雜人等不得進入。
所以如果真的想毒殺皇帝,除非有通天的本事。
當上了皇帝的位置,身邊的除了親身的太監,別的人都不會信任,即便是兄弟姐妹都得日防夜防,古代多少因爭奪皇位,而弒父殺兄的人?
堂堂正正攻陷京城,樹立威望,如果有這種本事,誰還愿意去做背地里撒毒的事情呢?影視劇里經常出現的一句話:這么有失君子風范的事情,我也不會去做的。
古代皇帝很重視自己道德情操和聲譽,都想做一個明君。
若是此代王登上皇位,告訴世人先代是被自己毒殺的,而不是堂堂正正打下的江山,這種事情說出去有又有何尊嚴呢?
來源:水煮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