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一幅猶太難民在上海活的完整畫卷
愛與恨、喜與悲、思念與期盼......
讀過《以色列:一個民族的重生》的朋友,對猶太民族曾遭遇的那段苦難歷史,應該記憶深刻。1933年,希特勒上臺,猶太人的噩夢也就此開始。驅逐、迫害、歧視……當全世界將猶太人拒之門外的時候,上海這座城市為他們在黑暗中打開了一扇光明大門。對于整個家庭來說,拋下熟悉環境中令人欣慰的確鑿和篤定,跑到陌生世界流亡會是什么滋味,這很難想象。只有隔了半個多世紀后再去回想,才能說那些離開家園的人選擇了生而不是死。猶太難民下船后登上前往收容所的卡車(本書插圖)
當德國軍隊開始席卷歐洲時,近2萬名中歐猶太難民選擇逃到了上海。他們在上海經歷了什么?在此如何謀生?他們眼中當時的上海是什么樣的?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關于這些猶太人的文件資料和新聞報道,以及他們自己在流亡上海期間留下的文字,這類史料可以說屈指可數。也正因此,當很多朋友在讀嚴歌苓的小說《寄居者》時,對主人公所經歷的那些漂泊事跡,會顯得特別陌生。如果沒有當事人的講述,這段歷史可以說很難被清晰記錄。而《上海之聲》這本書,可以說起到了這個“發聲筒”的作用。書里收集了猶太難民在登陸中國后數年內創作的信件、日記、詩歌和短篇故事,再現了他們艱難跨越語言文化、信仰體系和民族傳統的障礙而努力謀生的心路歷程,并揭示了上海猶太社團內部因經濟地位、信仰水平和階級出身的差異而面臨的嚴峻挑戰。這些文字有取自檔案館的,有私人收藏的,也有來自早已停刊的報刊的,它們不僅是對納粹大屠殺和流亡文學的充實與豐富,而且為一窺來滬猶太難民的心路歷程提供了無可替代的原始文獻。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通過豐富的史料和故事展現了歐洲猶太難民在上海的生活歷程,而《上海之聲——二戰時期來華猶太流亡者的心聲》通過猶太難民昔日的詩歌和日記,呈現了他們的心路歷程。兩者構成了一幅猶太難民上海生活的完整畫卷。猶太難民的愛與恨、喜與悲、思念與期盼、欣慰與遺憾、感動與神傷、希望與失望、迷茫與堅定,在這本書里得到生動體現。揭開塵封已久的“原始記憶”
努力還原具體苦難中的
每個人和他們的聲音
“避難生活的詩性表達,逃亡歲月的真實記錄。”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上海猶太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健為本書留下了這樣的讀后感。這是一份難得的歷史記錄。猶太人在上海的記憶,也是外人視角下這座城市的樣貌。比如書里收錄的這首名為《是的,那就是上海》的詩歌里寫的:以及摩天大樓、苦力、上尉、南京路和鯊魚牙齒狀的標線。老上海人不會被這一切嚇住,
人必須活下去,將責任肩負。
即使住在小鎮上的人主張
不值得努力付出,
百年后皆歸塵土,
但現在我們在此處:
那就是上海!
——埃貢·瓦羅
《是的,那就是上海》
(節選)
這是一位21歲的猶太男子來到上海后創作的一首諷刺詩,諷刺自己的流亡狀態,也講述了那時上海的城市情景。最后五行詩是多么的令人心酸:斗爭可能勞而無功,但這位年輕人斷言,“現在我們在此處”,這與任何種族、宗教團體或民族一樣,都是這座城市動蕩的國際景觀的一部分。從踏入上海那一刻起,肖莎娜·?卡漢就不喜歡這座城市。只在城里待了三天,她便在1941年10月的日記中寫道:“上海這座城市真是糟透了……我現在明白大家為什么都要拼命留在日本……也理解了那些不幸被送到這兒的人們曾寄來的可怕信件。真是一座骯臟惡心的城市……”“無法不對它一見鐘情……主干道兩旁是西式風格的房屋,后面就是中式小棚屋,用……粗石、水泥或只用竹子搭建而成……在這里,中國人與他們飼養的豬、雞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令我印象最深的,還得數五花八門的交通工具:有軌電車、公交車、小汽車、牛車、自行車,還有許多穿梭其間的黃包車。”
上海猶太難民閱讀歐洲滅絕營幸存者的名單,從中尋找可能幸存的親人
《更好的紳士》(Ein Besserer Herr)的演出傳單,1941年3月27日
1941年12月6日第5期《言報》(Dos vort)一頁
逝去的人和遠去的上海記憶
在納粹大屠殺幸存者、以色列學者伊愛蓮的
努力拼圖下,漸漸清晰
和這段塵封的歷史一樣,當時記日記、寫信件的人,幾乎通通被遺忘,也沒有多少人還記得那些詩人,他們在寂寞時光里寫下了關于上海及他們在上海的命運的動人詩篇。而為什么會有《上海之聲》這本書?是誰愿意耗費如此巨大的心力去拼湊、還原這段歷史?其實,這本書的編者伊愛蓮教授本人也是納粹統治的受害者,和這些上海猶太難民一樣。她生在德國,后來被好心的波蘭人收留,在雞棚里藏了近兩年而躲過納粹搜捕,戰后去美國接受了漢學教育,學成后前往以色列教書。到了知天命之年,她重返波蘭,童年時的經歷被再度喚醒。她傾全力研究上海猶太難民,她認為這是一位納粹大屠殺的幸存者對死去猶太人欠下的債,而這項研究就是還債。這是她記憶納粹大屠殺的方式。
盡可能還原史料中提到的每個猶太難民的生平,為那些名不見經傳的人們發聲,為那些文字的作者補充小傳,并結合時代背景給出自己的解讀,可以說,這本書中的文字風格多樣,或寫實,或諷刺,讀來真切,令人深思。
努力還原具體的苦難中的每個人和他們的聲音,是生者替死者說話的一份責任。
“是的,那就是上海。”
是的,這就是《上海之聲》,它記錄了人們在這座獨特城市里身處非凡情境時所產生的震撼、詫異或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