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因為自然的情感和發自內心的認同,是我們最熟悉最親切的名字。
何以中國?
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切入點和觀察立場審視研究這個問題時做出了多元多維的不同闡述,博物館因其自身承載的歷史也擁有著助力解答中華文明起源這個宏大命題的天然使命。
· 新展預告
近日,“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
作為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首個特展,展覽以文物為點、以時間為線、以王都為面,帶領觀眾順著歷史的軸線溯源而上,回到夏商周時期的中原地區,探尋先秦時期波瀾壯闊文明的神采與魅力。
“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的特展名稱“宅茲中國”出自西周早期青銅器何尊的銘文,也是最早“中國”一詞的出處。
“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 展出了200余件(套)夏商周時期的珍貴文物,本次展覽由上海市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指導,上海博物館、河南博物院主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20家文博單位共同參與。
1
考古“揭秘”夏商周
河南是夏商周的核心區,也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起源地,夏商周考古學同時見證了中國考古學自初創到繁榮的歷史過程。
一百年前,河南澠池仰韶村和北京房山周口店的考古活動揭開了中國考古學的序幕。隨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發展,考古發掘逐漸承擔起構建中華民族歷史、展示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通過考古發掘直觀再現了當時人類的生產生活、審美趣味乃至精神世界,證實或補充了文獻中一些模糊或缺失的記載,獲取了沒有文字記載部分的人類歷史拼圖,揭開文明塵封的面紗,使歷史變得更加豐盈立體。
距今四千年前后,中華文明多元的文化在經歷漫長的發展和交融后,在河洛之間凝聚為成熟的文明形態,形成以王都為中心的輻射性統治格局。
· 河南省境內主要夏商周遺址分布圖
隨著登封王城崗、禹州瓦店、新密新砦、鞏義花地嘴等遺址的發現,對應了文獻中記載的禹都陽城、啟都陽翟、后羿代夏、太康失國等歷史事跡,逐漸勾勒出文獻中夏人的活動蹤跡,為探尋夏代早期歷史和文化提供了線索。
2
文明“探索”夏商周
· 登封造極的青銅文明 ·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手工業分工進一步細化,青銅文明被推向了璀璨的高峰。
1980年在登封王城崗遺址小城之西城內的灰坑中發現了一片青銅器殘片,這片距今約4000年的銅片由錫鉛青銅鑄造而成,很可能是中原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使用復合范法鑄造的錫青銅容器之一。在二里頭都邑,出土了目前為止最早的青銅禮器組合。發展到商代,青銅器不僅數量增加,器型和重量也有所增大。
青銅器作為早期文明的藝術瑰寶,不僅是當時政治、禮儀和文化的載體,也關乎著工藝水平、審美趣味、價值取向、宗教信仰以及對死生的理解。
· 成熟的文字系統 ·
20世紀30年代殷墟考古發掘中對于甲骨文的發現,是現代考古學引入中國以后取得的一個巨大成就。這些甲骨不僅有明確的出土地點、清晰的地層關系,還有其他共存關系的遺跡遺物作為參考。甲骨文作為重要的史學研究材料給確證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的歷史發展找到了非常堅實的物質前提,推進了我們對中國古代文明的學理認識與歷史觀的建構。
牛骨和龜甲在商代被用來作為占卜的道具,占卜的內容和結果大都刻在牛骨和龜甲上,占卜使用過的牛骨和龜甲成為記錄商代文字的重要載體。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漢字,字形基本固定,具有表音功能,能夠組成句子表達意思,內容詳盡地記錄了宗教祭祀、生老病死、方國戰爭、天文星相、交通地理、農業收成等貴族生活中的大小事件,承載著商人虔誠莊重的宗教情懷與逢兇化吉的美好愿望。
· 輝煌燦爛的禮制文化 ·
商人敬鬼祀神,宗教活動空前發達,初步形成以“禮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周人提倡“德治”,以宗法制和分封制為基礎,從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兩個方面構建了一整套完備的禮樂制度,成為整個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倫理的核心。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與宮廷禮儀用青銅酒器、樂器,儀仗用青銅武器,以及傳統的玉禮器,是等級制度和身份地位的重要標志,構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禮樂文明。
· 實用信息 ·
展期:2022年7月30日-10月23日
展覽地點:上海博物館第一展覽廳
地址:黃浦區人民大道201號
溫馨提示:入館需提前在“上海博物館”官方微信進行預約
一起到上海博物館,
見證中國千年文化的璀璨吧~
友情提示
請大家注意個人防護,不扎堆、不聚集,做到防疫“三件套”,防護“五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