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禁止出境的37件國寶陶瓷,您看過幾個?

歡迎投稿留言交流



   第一批   

01
鸛魚石斧圖彩繪陶缸

新石器時代前期(仰韶文化)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1978年 河南省汝州市閻村出土
禁出文物(195-1)

通過這件器物可以回溯二三十年代中國仰韶文化考古的歷程,去回溯中國早期群星璀璨文化的發展歷程。在繪畫史上,這幅《鸛魚石斧圖》已經具備了中國畫的基本畫法,應當是中國畫的雛形,體現了中國史前彩陶畫藝術創作的最高成就。同時,它也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


畫者為表現鶴的輕柔白羽,把鸛身整個涂床成白色,猶如后代中國畫的“沒骨”畫法;石斧和魚的外形則采用“勾線”畫法,用簡練、流暢的粗線勾勒出輪廓;斧、魚身中填充色彩,猶如后代中國畫的“填色”畫法,由于這幅畫具備了中國畫的一些基本畫法,有的學者認為它是中國畫的雛形。


一般認為以陶缸應該是氏族首領的葬具。白鸛應是首領本人所屬氏族的圖騰,魚則是敵對氏族的圖騰。石斧是權力的標志,是首領所用實物的寫真。首領生前曾經率領白鸛氏族回魚氏族進行了殊死的戰斗,并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人們將這些事跡寓于圖畫當中,記錄在首領本人的甕棺上,通過圖騰形象與御用武器的頂級組合來表現重大歷史事件。

02

鷹形陶鼎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1958年陜西渭南市華縣太平莊出土

禁出文物(195-2)

鷹形陶鼎是原始藝術與實用功能完美結合的典范,是遠古時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仰韶文化以精美彩陶而著稱,鷹形陶鼎的問世表明此時的人們不但擅長彩繪圖案的創作,在造型藝術方面也有很強的實力。鷹形陶鼎出土于一座成年女性墓葬,與其共出的物品還有十多件骨匕、數件石圭,石斧及一批生活器皿等。石圭、骨匕等物品通常作為禮器來使用。鷹鼎與它們放置于同一墓內,形式與眾不同,可能與當時的祭祀活動有關。
中國最早的陶塑藝術品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裴李崗和河姆渡遺址,距今約7000至6000年,早期的陶塑制品題材廣泛,有豬,豬頭,羊和人像等,但一般均小而簡單,制作也較粗糙,有些還可能是兒童的玩具,有些則或與祭祀活動有關。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如仰韶文化的這件陶鷹鼎,大汶口文化的陶勢、梅堰遺址出土的海獸壺等。注重造型與實用相結合。

03
河姆渡文化陶灶

新石器時代 浙江省博物館藏
1977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遺址出土
禁出文物(195-13)


這個陶灶身長是55.5厘米,口寬是37厘米,灶的后門是向上翹的,外面有一個半環形的大耳,屬于夾砂灰陶。此陶灶俯視呈鞋底形,火門上翹,橢圓形圈足。內壁橫安三個粗壯支丁,三丁分別置于兩側正好對稱,做工精細,紋飾清晰。

灶壁與陶釜之間留有空隙,便于通風、散煙和控制火候。河姆渡人用這種陶灶點火做飯,不用擔心因為刮風下雨等惡劣天氣,自己吃不上熟食了。


從河姆渡中出土的陶灶在制造和結構中沒有任何爭議,可是在它的使用方式上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考古學家認為這種陶灶適應在航船的時候使用的,它的設計制作也比較像航船的時候用的特殊灶具。

04
紅山文化女神頭像

新石器時代晚期 紅山文化 遼寧省考古研究所藏
禁出文物(195-31)

紅山女神,是指紅山文化考古區域發現一尊相當于真人大小的陶制女人頭像。其面部特征為高顴骨,淺眼窩,低鼻梁,薄嘴唇。眼珠是用晶瑩碧綠圓玉片鑲嵌而成。

聯系中亞曾有在人頭骨涂泥成像的崇拜形式,牛河梁女神像有可能是以現實中的人物為依據塑造出來的。它使億萬中華子孫第一次看到用黃土模擬真人塑造的5000年前祖先的形象。

05
青花釉里紅樓閣式谷倉

元代  江西省博物館藏
1974年江西景德鎮出土
禁出文物(195-63)


倉樓為亭式重檐,瓦由釉里紅點彩串珠組成,飛檐、朱棟、雕欄,造型別致,華貴絢麗,充分體現了江南木構建筑的特色。


倉樓塑人物18個,含舞俑、樂俑、侍女俑,盡管青花釉里紅瓷倉屬于隨葬品,仍不失為珍貴的工藝品。

兩旁有亭樓,底層前后均為兩柱夾倉。插板式活動倉門兩側用青料書直行楷書七言句對聯,右聯為“禾黍豐而倉廩實”,左聯為“子孫盛而福祿崇”,橫披“南山寶象壯五谷之倉”。后面柱間空檔為墓銘,青料直行楷書,計12行,159字。左右亭正面墻各用紅料楷書“五谷倉所”與“凌氏墓用”字。作為閣樓式瓷倉,且有明確紀年,迄今為孤例。
   第三批   
06
人面魚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1955年陜西西安市半坡遺址出土
禁出文物(195-118)

古代半坡人在許多陶盆上都畫有魚紋和網紋圖案,這應與當時的圖騰崇拜和經濟生活有關,半坡人在河谷階地營建聚落,過著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定居生活,兼營采集和漁獵,這種魚紋裝飾是他們生活的寫照。

仰韶文化的彩陶圖案中有大量的動物形紋飾,如魚、鹿、蛙等,以魚紋最為典型。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公認的彩陶藝術精品。


人面陶盆由人魚合體而成,人頭裝束奇特,像是進行某種宗教活動的化妝形象,有巫師的身份特征,因此這類圖畫一般被認為象征著巫師請魚神附體,為夭折的兒童招魂祈福。也有人認為人面與魚紋共存構成人魚合體,寓意魚已經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為圖騰來加以崇拜。

07
舞蹈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后期馬家窯文化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1973年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
禁出文物(195-119)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是新石器時代后期馬家窯文化的代表。舞蹈者形象以單色平涂手法繪成,造型簡練明快。

陶盆的歷史價值,在于它生動地反映了五千年前先民的舞蹈,同時它還是狩獵舞蹈和農耕舞蹈交替時期的典型舞蹈文物。圖案所展示出的原始先民舞蹈的生動場面,是非常珍貴的形象資料,對于了解原始先民的生活,探索原始舞蹈起源、發展、藝術特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08
裸體浮雕彩陶壺

新石器時代后期 馬家窯文化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1974年青海省樂都縣柳灣墓葬出土
禁出文物(195-120)

裸體浮雕彩陶壺融浮雕和繪畫的藝術手法于一身,在數以萬計的彩陶器中脫穎而出,被譽為稀世藝術珍品。特殊的圖案裝飾表明它不是生活用具,而是禮器或專門制作的葬具。



一般認為這是一個集男女為一體的兩性人,是一種男女同體的崇拜物,與遠古時期的薩滿有關。

09
船形彩陶壺

新石器時代前期 仰韶文化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1958年陜西省寶雞市北首嶺遺址出土
禁出文物(195-121)

北首嶺遺址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也是早于半坡遺址的仰韶文化早期文化遺址。這里有成熟的部落集合,有完整的墓葬形式,在出土陶器中有大量墨繪作品。網紋船型陶壺是其中最精彩的佼佼者。

在新石器時代,人類捕魚的能力已經顯著增強,大量魚鏢、魚鉤、網墜等捕魚工具被發明出來,有些地區還修造了存儲魚類的窖穴等。從事這些復雜的活動離不開舟船的協助。遠古時期舟船均為木質材料,容易腐爛,很難看到完好的實物。長江下游地區出土過獨木舟及少量船槳等,資料多不完整。船形彩陶壺是一個獨木舟的模型,是人們制造原始舟船,網具并掌握捕魚技術的真實寫照。


10
彩繪蟠龍紋彩陶盤

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 山西博物院藏
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
禁出文物(195-121)

關于龍形象的形成和發展一直是值得研究的話題,陶寺遺址出土的這件蟠龍紋陶盤提供了一種研究的可能。這件原藏社科院考古所的重量級藏品現在收藏于山西博物院,在常設展中就能見到。


11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新石器時代  甘肅省博物館藏
1973年甘肅秦安邵店大地灣出土
禁出文物(195-123)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多次選為文博節目的明星文物。瓶口呈圓雕的人頭像,頭的左右和后部都是披發,前額也垂者一排整齊的短發。眼和嘴都雕成孔洞,兩耳皆有一小穿孔,是垂系飾物的耳孔。陶瓶的腹部以黑彩畫三排大致相同的弧線三角紋和斜線組成的二方連續圖案。史前文物有許多帶有人形的作品,甘肅省博的這件人形雙系瓶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仰韶文化人形器物的標準器。

12
彩陶八角星紋豆

新石器時代 山東博物館藏
1974年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禁出文物(195-124)


彩陶八角星紋豆紋飾構圖對稱,色彩對比強烈,堪稱我國彩陶藝術珍品。因出土于大汶口遺址,這件器物代表了一系列大汶口文化彩陶器物,是其中最為精美的彩陶類器物。在其他一些大型器物上則出現了早期類似文字的刻畫線條。


13

青釉堆塑谷倉罐


三國 故宮博物院藏

1935年浙江省紹興市出土

禁出文物(195-125)


谷倉罐是漢晉時期浙江青瓷最具有代表性的器型之一,反映江南吳地歡慶豐收題材的吳“永安三年”款青釉堆塑谷倉罐是該地域該時代明器之最優品。谷倉罐有百鳥爭食、歡慶豐收、牲畜滿欄等題材的立體雕飾展現了1700多年前江南吳地莊園五谷豐登的場景,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谷倉的下半部為一完整的青瓷罐形,罐肩部其余部位塑貼一龜馱碑,碑上刻“永安三年時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孫壽命長千意(億)萬歲未見英(殃)”24字。此為少見。


14
東吳“赤烏十四年”款青釉虎子

三國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1955年江蘇南京趙士崗
禁出文物(195-126)


江蘇南京出土的這件吳“赤烏十四年”款青釉虎子上刻有帝王年號和作器者姓名似乎能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信息,這也是中國目前有紀年銘文古瓷器中最早的器物。


15
吳·青瓷釉下彩羽人紋盤口壺

三國 南京市博物總館(六朝博物館)藏
1983年江蘇南京雨花區長崗村出土
禁出文物(195-127)

吳青釉褐彩羽人紋雙系壺,我國迄今所見以繪畫技術美化瓷器的最早器物,堪稱早期瓷器中的藝術珍品。精湛的釉下彩繪工藝,改變了人們對釉下彩工藝始于唐代的認識,把我國釉下彩繪工藝出現的時間提前了近五百年。

瓷胎白中略帶灰色,外施青黃色釉。上腹一周貼塑四個鋪首、兩尊佛像、兩個雙首連體鳥,排列整齊,間隔有序,均以褐彩勾勒。胎上通體繪有褐彩紋飾,筆墨流暢,氣韻生動。


16
青釉瓷神獸尊

西晉 南京博物院藏
1976年江蘇宜興周處家族墓出土
禁出文物(195-128)


尊的瓷胎呈棕色,上下遍施青灰色釉,細潤光潔,器物的整體造型頗似梨形,在尊的底部還刻有“東州”二字。神獸作蹲立狀,造型夸張而生動:它的兩腿踞蹲、兩掌前撲,瞠目張口,口中銜寶珠一枚;全身毛發刻畫具現,兩側還生有羽翅。神獸又與尊合二為一、渾然天成,使整只尊體既完整立體,又細膩傳神,體現了西晉塑形青瓷形神俱佳的顯著特點。

西晉青瓷神獸尊出土于有明確紀年的墓葬,其制作精良,集雕刻、堆塑、模印、刻劃和貼花等工藝于一體,代表了當時瓷器工藝最高水平,加之為同期同類器物中的孤品,尤為珍貴。


17
青釉仰覆蓮花尊

北齊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1948年河北景縣封氏墓群出土
禁出文物(195-129)

北朝時期,北方瓷窯體系的形成,突破了過去只有南方生產瓷器的局面。以河北封氏墓群和山西婁叡墓出土的陶瓷器為代表反映了北方原料的特性和工藝特點,為北方瓷器發展情況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就蓮花尊本身來說,結合南方出土的同類型器物和佛教造型意義,都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18
北齊白釉綠彩長頸瓶

北齊 河南博物院藏
1971年河南安陽范粹墓出土
禁出文物(195-130)

以白釉綠彩為代表的一批北齊陶瓷制品,是從傳統的釉陶發展到唐三彩,或者從北方早期釉陶到北方早期瓷器的過渡期產物。這些文物出土墓葬等級極高,隨葬數量有限,十分珍貴。
墓主范粹,北齊的高級將領和地方官吏。除白釉綠彩長頸瓶外,范粹墓出土的還有其他青釉、白釉、醬釉、彩釉等品種的十余件瓷器,對研究我國瓷器發展史,尤其是對探討我國白瓷的起源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19
白釉龍柄聯腹傳瓶

隋 天津博物館藏

禁出文物(195-131)


可能白釉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瓷器時代,在隋代墓葬中開始出現真正意義的白瓷。雙龍柄為手工捏塑而成,手法簡單干練,形象卻生動逼真。雙平底刻有銘文:“此傳瓶,有並?!?/span>


相同造型的瓶子還有一件珍藏于國家博物館,與天津博物館所藏瓷瓶尺寸相若,國博那件出土于隋李靜訓墓,然而卻無刻款,因此天博這件更顯珍貴,瓶子本身透露的信息更具有直觀的說服力。這件傳瓶,造型新穎別致,既具北朝和隋代瓷器所特有的渾厚凝重,又不乏靈秀活潑,其線條剛柔相濟,是隋代創新的器型,代表了當時白瓷制作的最高工藝水平,成為隋代稀有的瓷酒器精品。

20
青釉鳳首龍柄壺

唐  故宮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132)



青釉鳳首龍柄壺是一件唐代北方青釉瓷器的代表器物,為傳世孤品。六朝至唐代,我國與西亞各國文化交流頻繁,波斯的一種鳥首壺傳到我國,影響所及,在唐代的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中出現了鳳首壺,其中以這件青釉鳳首龍柄壺最為精美。此壺既吸取了波斯薩珊王朝(226-642年)金銀器造型的特點,又融入了我國傳統的龍鳳裝飾藝術,集塑貼、模印、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于一體,體現了唐代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藝。

21

魯山窯黑釉藍斑腰鼓


唐  故宮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133)

唐魯山窯黑釉藍斑腰鼓是禁出文物中少有的樂器造型類作品,是魯山窯難得的完整器物。在河南、山西和江蘇等省份均有發現魯山窯瓷器殘件,這些出土器物能幫助今人了解唐代陶瓷鼓的傳播、形狀、紋飾、置放部位和擊拍姿態等。


22
唐騎駝樂舞三彩俑

唐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1957年西安

禁出文物(195-134)


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駱駝和樂舞俑獨立塑成,然后組裝,復雜又嚴謹。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既是唐代文化藝術、制作工藝發達昌盛的重要物證,也見證了絲綢之路上的交流與融合。


從這件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唐代的娛樂生活,唐代的樂器,唐代的人物形象等等,毫無疑問的這件器物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23
青釉褐綠點彩云紋雙耳罐

唐 揚州博物館藏

1974年江蘇省揚州市唐城遺址出土

禁出文物(195-135)



胎為米黃色,通體施青黃色釉,器身布滿紋飾,以褐、綠兩色相間的大小斑點組成聯珠狀卷云圖案,每組之間繪蓮葉和蓮花紋。其形體之大,紋飾之精,釉色之美,是長沙窯罕見的珍品。唐長沙窯青釉褐藍彩雙系罐可能是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器物,唐長沙窯是唐朝對外輸出的重要瓷器商品,其外銷所依托的正是揚州這樣國際大港。也正因為如此,長沙窯瓷器的造型與裝飾風格并不限于唐代傳統審美,而是大量吸收來自西亞波斯一帶的文化藝術元素。

24
越窯青瓷梅彩云紋熏爐

唐 杭州市臨安博物館藏

1980年浙江臨安水邱氏墓出土

禁出文物(195-136)


唐越窯青釉褐彩云紋五足爐,這件陶瓷作品出土于五代吳越國第一代國王錢镠的母親水邱氏之墓,為明確紀年墓葬出土。唐風造型,紋飾,罕見的越窯釉下彩為器物看點。


熏爐的平底外緣置等距五虎首獸足,虎首露齒吊眼,面目兇獰,額上還陰刻正楷“王”字。


25
長沙窯青釉褐彩模印貼花瓷壺

唐  湖南博物院藏

1973年湖南衡陽出土

禁出文物(195-137)

此件器身上印椰棗紋。長沙窯是1956年才發現的唐代古窯址,是繼敦煌石窯發現后,又一研究唐文化的重要發現。唐長沙窯青釉褐彩模印貼花瓷壺是此類型中的佼佼者,其紋飾圖案反映了唐時中外文化交流。

26
唐三彩駱駝載樂俑

唐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1959年陜西西安中堡村唐墓出土
禁出文物(195-138)

唐三彩駱駝載樂俑不僅代表了當時唐三彩制作的最高水平,而且反映了唐代的經濟文化、對外交流的發展水平。


駱駝站在長方形底座上,引頸長嘶,駝背上的馱架為一平臺,鋪有色彩斑斕的毛毯,共有八名樂手。其中七名男樂手身著漢服,手持胡人不同樂器,面朝外盤腿坐著演奏,中間有一站立女子正在歌唱,像是一個流動演出團。此件俑是唐代繁榮開放的代表作品之一。
27
耀州窯青瓷飛魚形水盂

五代 遼寧省博物館藏

1971年遼寧省北票市水泉出土

禁出文物(195-139)

關于五代耀州窯摩羯形水盂的使用功能仍有不少研究討論。此件對于研究歷史上中外及中國各民族間文化交流的狀況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實物資料。整體造型設計成龍魚形,上顎向上翻卷,雙翅高振呈飛翔狀,魚尾商橋,呈“U”字形,器內隔成前后兩室,底置小圈足。白瓷胎,胎質細膩堅硬。內外施滿青釉,釉色潤澤晶瑩、青翠欲滴,足根無釉。
28
秘色瓷蓮花碗

五代 蘇州博物館藏

1956年江蘇蘇州虎丘云巖寺塔出土

禁出文物(195-140)


這件越窯秘色青瓷蓮花碗由碗和盞托兩部分組成。被認為是五代、北宋年間秘色瓷標準器。也是存世秘色瓷中最完好的一件。去蘇州博物館必打卡的鎮館之寶。蘇博根據這件國寶開發的文創也備受推崇。
29
青釉提梁倒注瓷壺

五代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1968年陜西彬縣出土
禁出文物(195-141)


五代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是耀窯瓷器出類拔萃的珍品。耀州窯刻花青瓷與定窯的白瓷、磁州窯的白釉黑花瓷、鈞窯的窯變瓷等構成北方瓷器的獨特風格,提梁倒流壺是五代時期耀州窯制瓷工藝發展到最高水平的極致作品,球形壺腹刻飾纏枝牡丹。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造型奇巧。
30
汝窯淡天青釉弦紋三足樽式爐

北宋 故宮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142)

從文獻記載來看,汝窯為宮廷燒造瓷器的時間在北宋晚期,有學者推測大概只有20年或40年。由于燒造時間短,致使產品流傳至今的不多,從公開發表的資料看,傳世品不足百件。已知傳世汝窯三足樽式爐僅3件,現分別藏于故宮博物院、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和美國辛辛那提博物館。


汝窯青瓷釉面大都開有層層相疊的“冰裂紋”,自然天成,耐人回味。

31

官窯青釉弦紋瓶


北宋  故宮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143)

宋代官窯瓷器釉色以粉青為主,多為素面,既無華美的雕飾,又無艷彩涂繪,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紋為飾。釉面紋片粼粼,愈顯高潔古雅。開片是因釉與胎的收縮率不一致在焙燒后冷卻時形成一種釉裂胎不裂的現象。它本屬于釉的一種缺陷,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其錯落有致、生動自然的美感,形成一種妙趣天成的裝飾。這種裝飾常見于宋代官窯、汝窯、哥窯青瓷表面。

32
鈞窯月白釉出戟尊

北宋 故宮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144)

傳世鈞窯陳設用瓷器中,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為多見,出戟尊則較少。目前全世界所見僅約10件左右,除此件以外,還有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鈞窯月白釉出戟尊、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鈞窯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傳世鈞窯器物的底部多刻有“一”到“十”不同的數目字,其意義歷來有不同的解釋。據現存實物證明,器底所刻數字越小,器形越大。
33
定窯白釉刻花龍首凈瓶

北宋 定州市博物館藏

1969年河北定縣凈眾院塔基地宮出土

禁出文物(195-145)


定窯產品以小型器物為主,大器十分少見。此件器物形體高大,造型雋秀,裝飾華麗,為定窯瓷器中最為精美的一件。瓶細長頸,頸中部出沿,頸上部為仰覆蓮瓣紋,中部為覆蓮紋相輪圓盤,下部為竹節紋。圓肩、鼓腹,臥足。肩部飾三重覆蓮紋,一側塑有龍首短流,龍首高昂,怒目,張口露齒,下頜飾一縷龍須。上腹刻纏枝花卉,下腹刻仰蓮四重。刀法犀利,線條流暢,具有淺浮雕效果。

34
宋官窯青釉貫耳瓶

北宋 吉林省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146)


這件北宋官窯貫耳尊仿自古代青銅投壺造型,直口闊腹,瓶側筒狀貫耳與足部兩側長方孔相對應,可以穿系繩帶。釉色厚潤,端莊典雅,是宋代瓷器中的珍品。

35
登封窯白釉珍珠地劃花雙虎紋瓶

宋 故宮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147)

此瓶制作規整,線條流暢,色調和諧,繪畫生動寫實,筆法蒼勁有力,是一件有代表性的登封窯作品。

登封窯是我國古代中原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民間瓷窯之一,其中最突出的是曲河窯所產的珍珠地劃花類瓷器,故宮收藏的這件珍珠地劃花虎豹紋瓶是其代表作。這種工藝的出現受到了唐代金銀器鏨花工藝的影響,在磁州窯、定窯等中也有體現。登封窯也是尚未正式進行考古發掘的窯址之一。

36
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

元 南京市博物館藏

1950年南京市印堂村觀音山沐英墓出土

禁出文物(195-148)



以古代歷史為裝飾題材,在元代青花瓷中經常使用,反映出當時戲曲故事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且空白處襯以蒼松、梅竹、山石,顯得錯落有致。此器形體高大,造型秀美,紋飾題材罕見,繪畫精湛,紋飾線條圓潤流暢,青花色澤純正濃艷,且為紀年墓葬出土,保存完整,為元青花瓷器中的精品。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的出土,為中國研究元代青花瓷的工藝、繪畫、燒制以及元代人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元朝是我國陶瓷史上的重要時期。因大眾生活喜愛戲曲,制瓷工匠會以典型的戲曲故事為題材創作青花繪畫,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就是在這樣的社會風俗中誕生。該梅瓶屬于至正型青花瓷,內銷瓷,材料上選擇了西域進口的蘇麻離青,繪畫采用點染技法,是元青花瓷中的絕品佳作。
 
37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元 揚州博物館藏

1984年從揚州市文物商店收購

禁出文物(195-149)

在國內外收藏的三件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中,此瓶器型最大,造型秀挺,釉色凈潤,紋飾精美且又生動活潑,氣勢磅礴,是梅瓶中的極品。元藍釉白龍紋梅瓶是元代藍釉器中最引人注目的珍品。該梅瓶由五截胚胎粘接而成,就造型來說,元代梅瓶繼承宋制,但口部已加高,口沿平坦,肩部較為豐滿,和明代梅瓶也有顯著區別。釉彩方面,這是景德鎮窯燒制的高溫藍釉,并且可能使用了進口原材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件件孤品絕品:被禁止出國展覽的古陶瓷賞析
中國古代陶瓷
中國陶瓷之八
從美的歷程到美的沉思
禁止出境文物之古代陶瓷(二)
殘垣斷壁下的國寶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基隆市| 麻栗坡县| 黔西县| 石泉县| 伽师县| 陈巴尔虎旗| 株洲县| 柳河县| 罗江县| 军事| 铜鼓县| 鹤山市| 巴林右旗| 北海市| 清原| 岑溪市| 宜君县| 泗阳县| 大新县| 孟村| 文成县| 凤冈县| 襄汾县| 汤阴县| 南部县| 甘孜| 榆社县| 苍南县| 浦东新区| 英德市| 晴隆县| 新和县| 台北县| 洛隆县| 伊宁市| 客服| 建平县| 抚松县| 阜平县| 偏关县| 宁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