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上海的年味卻是越來越淡了,甚至還有一些過年風俗在慢慢消失…上海過年的年俗,有著海納百川的胸襟,既有中國各地年俗文化的交匯,又有中外年俗文化并存的影子。老上海那些年俗你知道多少呢?
新
春
快
樂
年前:備年貨、大掃除、理頭發、買新衣
臘月起,老上海家家戶戶就開始忙碌,大人們忙著準備年貨,而這個時候孩子們必也最歡欣,因為這可是買零食的難得好機會啊。
年的味道也許是記憶中的奶香味,那個時候還沒有“巨白兔”的包裝,而放在貨架上的白色袋子,是童年春節里最向往的“甜蜜”了。
還有理發和大掃除也是不能少的事噢!奶奶會一邊揮著掃把一邊默念:除舊迎新、除舊迎新……
除夕夜、年夜飯
年三十大年夜,易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懸冬青柏枝于門上,祀神祭祖蒸年糕,全家圍坐團圓飯,子時守歲“接灶君”。
除夕晚上,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即使是遠出在外者,也要盡量在此前歸家與家人一起過年。大家在燈火下團坐一起,同吃“年夜飯”,邊吃邊喝,說說笑笑,這頓飯時間延續較長。
一家人吃完了年夜飯,就會守在電視面前等八點的春晚,尤其期待馮鞏的那一句“我想死你們啦”。每一次都止不住的大笑,那時會邊往嘴里塞顆蜜餞,邊想著過年真好啊!
大年初一:燒頭香
每年除夕夜赴寺院撞鐘燒香祈福,是很多上海人多年來雷打不動的習俗,很多人零點之前就選擇冒著寒風出門了。
到了初一,各個香火廟宇絕對是水泄不通,玉佛寺、龍華寺……
大年初二至初四:走親戚、壓歲錢
初二到初四,就要開始跟著爸媽走親戚。但是走親戚過程中,有個壓歲錢環節是萬萬不可錯過的。拿紅包很有講究的。小孩嘴巴要甜,阿叔舅舅姆媽都叫起來,說點吉利話,大人就要掏紅包啦。
大年初五:迎財神
初四的晚上,零點一過,窗外的鞭炮聲此起彼伏,迎財神開始了。
但是現在上海為了安全和環保,不燃放煙花爆竹已經成為上海市民的“新年俗”。逛豫園、
正月十五:逛豫園、看花燈
小時候一到過年,小孩就會纏著爸媽要去最熱鬧的地方,感受年味的氣息。
不愿錯過的必然是“豫園燈會”,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八,這一片園林建筑便是張燈結彩,光彩四溢。2010年,豫園燈會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現在上海過年的習俗越來越簡潔,再也沒有小時候的那種儀式感和期待感了,年的味道也越來越淡了。
也許,以前的春節才叫過年,現在只能算放假!
來源:“融書房”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