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5.31
近期,國家博物館的“盛世修典”展廳盡頭,展出了八組3D打印1:1復刻的石窟造像,數(shù)字技術使得游人在咫尺之間便可一覽存在于不同時空的石窟造像,造像高度還原,如同身臨其境,足夠震撼。
佛教石窟造像起源于古代印度。兩漢之際,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在華夏文明的浸潤下,佛教造像藝術逐漸發(fā)展成為具有中國文化內涵和鮮明時代特征的藝術體系。
秀骨清像
北朝歷代帝王大力扶持佛教,熱衷于開窟造像。北朝早期造像受到西域文化和游牧民族審美的影響,仍然保留著古印度造像的余韻和北方的雄健之風。
5世紀末,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改革,來自草原的鮮卑人逐漸融入中原,造像開始反應中原人的審美情趣,昔日雄偉古樸、高毅冷峻的佛像褪去了印度的袈裟,南朝士大夫崇尚的清秀脫俗的風度和寬袍大袖的服飾被移植到造像中,形成'秀骨清像'、'褒衣博帶'的飄逸之美。微笑也成為了這個時期佛像最迷人的特征,有人的可親,但終是神的高遠。
安史之亂后,唐玄宗入蜀,大批能工巧匠和文人入川,南方的佛教造像開始興盛,川渝石窟主要由民間開鑿,工匠創(chuàng)作更加自由,他們將諸神從佛壇請下人間。
五代、宋代佛造像融入了更多來自生活的內容,具有顯著的寫實特點,以現(xiàn)實中的人為原型、以世俗的審美造像,既不失宗教的神圣,又有人間的情韻。宋代的菩薩像的藝術成就尤其高,呈現(xiàn)溫柔慈祥的女性形象,與唐代菩薩的華貴張揚不同,宋代的菩薩的美是極力內收,追求美而不媚、典雅含蓄的溫和之美。
甘肅永靖丨炳靈寺石窟第169窟局部壁畫和佛像
西來之佛第一次到達黃河岸邊,佛像還是高鼻深目,表情冷峻,飛天體態(tài)多成V字型,體型寬大,線條粗糙。
山西大同丨云崗石窟第6窟
文殊問疾:屋檐帷幕之下,端坐著三位姿態(tài)各異的圣者,分別是釋迦牟尼、文殊和維摩詰,具有'褒衣博帶'的飄逸之美。
甘肅天水丨麥積山石窟第121窟塑像二組
兩個玉樹臨風的少年靠在一起竊竊私語,長臉細頸,衣褶飄動,神情奕奕,本應在紅樓夢青春王國中的人物,卻出現(xiàn)在佛國的世界中。
河南洛陽丨龍門石窟古陽洞四大北魏龕
這是古陽洞中有計劃布局開鑿的最早龕像,亦是龍門石窟的造像之始,反映出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的佛造像特征。
甘肅敦煌丨莫高窟第45窟
“佛陀莊嚴,端坐說法,阿難率真,如鮮衣冠玉的美少年,迦葉老成,皺紋里透著閱盡滄桑的寬和。菩薩精美,S型身姿極盡嫵媚,他們生動如佛國的人,慈悲如人間的神。”
重慶丨大足石刻,寶定山石窟大佛灣第15窟
推干就濕恩:半夜小孩尿床,母親把干的地方讓給幼兒,自己睡在濕的地方,體現(xiàn)了儒家孝道思想。
四川資陽丨安岳石窟毗盧洞“紫竹觀音”像
這尊水月觀音因背靠紫竹而名“紫竹觀音”像,水月觀音取自水中望月,是中國人自造的形象,她單腿支起,斜側而倚,體現(xiàn)了隨性而優(yōu)雅的的宋代美學。
浙江杭州丨西湖飛來峰布袋彌勒及十八羅漢像
布袋彌勒是中國人自造的佛形象,他袒胸露腹、光頭大耳、笑容滿面。其原型是五代時期的浙江奉化僧人契此。
這是佛陀最詩意和長久的旅行,它沿著絲綢之路奔向東土,從塔里木盆地到河西走廊,從西北到中原,從北方到南方,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并在開放包容的華夏土地上呈現(xiàn)出嶄新的文化和藝術生命,與五千年中華文明融為一體。
P.S. 推薦紀錄片《永遠的犍陀羅》、《石窟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