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影像人自己的醫學影像平臺※※
◎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讓知識成為一種內涵
◎讓專業成為一種交流◎讓我們成為一世朋友
※※※※※※※※※※※※※※※※※※※※※
小腦
延髓、腦橋后面,端腦枕葉下方,顱后窩內。
蚓部-中間細的部分
小腦半球-兩側膨大部
上面:平坦,前方有原裂(首裂)
下面:隆凸,有小腦扁桃體
(1)絨球小結葉:絨球+絨球腳+小結前庭小腦,發生古老-又稱古小腦
(2)前葉:原裂以前,蚓垂+蚓錐體+前葉-舊小腦,又稱脊髓小腦
(3)后葉:原裂以后,其余部分除去蚓垂、蚓錐體-新小腦,又稱大腦小腦
損傷表現-“酒醉步態”
①古小腦:調節身體平衡和維持體位
②舊小腦:調節肌張力和維持姿勢
③新小腦:協調肌肉運動
1)上腳(結合臂):出小腦纖維組成為主(齒狀紅核束),脊髓小腦前束入小腦。
2)中腳(橋臂):入小腦纖維為主(腦橋小腦束-橋橫纖維)
3)下腳(繩狀體):入小腦纖維為主(脊髓小腦后束)
6、內部結構
1)皮質:排列成葉片狀
2)髓質:出入小腦的纖維束
灰質核團-小腦核:齒狀核(錐體外系核團)、球狀核、栓狀核、頂核
間腦
中腦上方,端腦下方,內側面游離。
第三腦室:兩側間腦之間,向下借中腦水管通第四腦室,向上借室間孔通側腦室。
背側丘腦(簡稱丘腦)、下丘腦(丘腦下部)、上丘腦(丘腦上部)、后丘腦(丘腦后部)、 底丘腦(丘腦底部)
1)背側丘腦:大的灰質團
①外形:前端膨大-前結節
后端膨大-丘腦枕
②內部結構:內髓板將灰質大致分為三部分。
前核群-內臟活動有關
內側核群-軀體、內臟的整合中樞
外側核群 背側部、腹后核
腹后核:腹前核、腹中間核、腹后核(腹后內側核、腹后外側核)( 特異性核群(軀體感覺))
三叉丘系-腹后內側核;內側丘系、脊丘系-腹后外側核 (發出丘腦中央輻射)
2)下丘腦:
①組成:視交叉、灰結節、漏斗、垂體、乳頭體
②內部結構:視上核(視交叉上方)
室旁核(第三腦室側壁)
水鹽代謝中樞(尿崩癥)
3)上丘腦:髓紋、韁三角、韁連合、松果體
4)底丘腦:丘腦底核-錐體外系核群
5)后丘腦:
外側膝狀體-經上丘臂接上丘 (上、下丘合稱四疊體)
內側膝狀體-經下丘臂接下丘
(視、聽覺皮質下中樞)發出纖維形成視、聽輻射
水鹽代謝中樞-下丘腦
脂肪代謝中樞
體溫調節中樞 :產熱中樞: 損傷后出現持續性高熱(中樞性高熱)
散熱中樞
睡眠中樞、生物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