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有的臨床醫生出于好心,害怕病人接受X線的輻射,開個單子做肺部磁共振;也有很多臨床醫生,會在病人面前解釋:你看這里,亮的白的,密度好高,說明有結石(其實磁共振沒有密度的概念,密度的X線的圖像參數,描述磁共振圖像明暗的術語是信號,亮的代表高信號,暗的代表低信號)。而且很多時候,片子是拿反了的,左右是拿反了。當然,這只是部分臨床醫生,我寫這個目的不是為了說明臨床醫生多菜,不懂磁共振片子給病人亂說,不是這樣的。很多臨床醫生心都比較好,畢竟自己管的病人,有什么結果,都想通過自己的解讀,在給病人語言解釋一下,也能夠起到良好的醫患溝通目的。但是,有些臨床醫生,對磁共振原理、圖像特點、方法完全不了解,采用習慣上的X線、CT思維去讀片,就會鬧出笑話。當然咯,大部分病人是看不出來的,醫生說什么他們聽什么。這個也不能怪臨床醫生,畢竟隔行如隔山,畢竟他們專業不是影像學,這個我們搞放射的都理解。所以我們認為,給臨床大佬們講解一些磁共振基本知識很有必要,共同提高,相互促進,是我們的目的。
1、何謂磁共振?
核磁共振現象,是指處于靜磁場中的原子核系統受到一定頻率的電磁波作用時,將在他們的磁能級間產生共振躍遷,是原子核與磁場發生的共振,所以稱為核磁共振,因為“核”字涉嫌核輻射,所以業內將其改稱為磁共振。
2、磁共振的成像原理有什么特殊?
照相機成像的原理是通過反射光接收被照物體圖像信息(如下圖)。
X線(CT)則是通過穿透光線照射人體后,分析不同組織器官對X線吸收程度的不同來重建出體內組織器官圖像信息(如下圖)。
磁共振(MRI)原理通俗來說,就是通過改變體內組織器官中的氫質子磁場后,分析不同組織中氫質子對磁場的不同反應來重建出不同組織器官的形態結構,甚至做功能分析(如下圖)。
3、磁共振檢查有何特點?
1)磁共振沒有X線、CT檢查的輻射,對身體不產生電離輻射危害。
2)磁共振采用空間三維梯度場,在不移動患者和掃描床的情況下實現任何角度掃描和圖像重建。
3)無骨質偽影。
4)軟組織對比度良好。
5)對病變顯示更加敏感,可使病灶顯示更早更清楚。
6)磁共振的DWI(擴散加權成像)序列,是唯一能夠無創檢測活體組織內水分子擴散運動的成像方法。
7)磁共振的PWI(灌注加權成像)序列,能夠顯示腦組織血流動力學信息。
8)磁共振的MRS(波譜分析)序列,是唯一能夠無創檢測活體組織內化學物質、反應組織代謝的方法。
4、磁共振能夠顯示身體哪些部位的病變?
磁共振是一種功能強大的醫學影像技術,特別是在軟組織檢查上具有優良的組織對比度和空間分辨力,它可以多角度多序列多參數成像,除肺、胃腸道顯示欠佳外,可以檢查全身任何部位。
5、磁共振檢查有核輻射嗎?
磁共振是利用人體生物磁自旋原理及磁共振現象成像,雖然其最初的名稱為核磁共振(NMRI),但完全不存在核輻射現象及放射性物質,磁共振檢查非常安全,對人體是沒有輻射危害。
6、磁共振檢查前需要注意什么?
1)受檢者不能將任何鐵磁性物質帶入磁體間,檢查前需更換檢查服。
2)安裝心臟起搏器、神經刺激器、血管夾、支架、人工心瓣膜者禁做MR檢查(冠脈支架植入術3月后可慎做MRI復查,須出具完整的病歷、支架材料及其它相關證明,并由本人簽署同意書)。
3)準備懷孕或者已經懷孕者,需事先告訴醫護人,由醫務人員綜合考慮檢查之必要性及安全性。
4)如果體內有人工關節、骨科固定物、補片、鐵屑或植入的藥物泵等,需告知檢查人員。
5)有空間恐懼癥、心臟病、癲癇、無意識、躁動、腎臟功能不全或有藥物過敏病史等狀況,請預先告知檢查人員。
6)腹盆部檢查要求空腹。
7)小兒檢查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鎮靜劑,檢查前一天晚上盡量讓小朋友睡眠減半,以利檢查順利完成。不能合作的成人也需要提前使用鎮靜劑。
8)因為檢查掃瞄室的空間較狹隘,而且機器在檢查過程中會產生較大噪音,檢查時間依部位的不同需10-30分鐘不等,受檢者需保持靜躺不動,避免因移動而影響到影像的清晰度,進而影響診斷。或許您會感覺時間過得很慢,建議可采閉眼、呼吸放松、想象等方式來減低焦慮。
9)依照病情需要,檢查過程中可能會要求受檢者憋氣,每次約10-20秒,請務必配合。受檢者在檢查中可透過雙向式麥克風和掃描室外的醫師溝通。
7、為什么鐵磁性物質不能帶入磁共振掃描室內?
磁共振系統主磁體強大吸引力產生的投射效應是MR室最大的安全問題之一,越接近磁體,磁場迅速增大,任何被磁體吸引的物體都會對病人或醫生造成嚴重傷害。鐵磁性投射物既可以是縫衣針、別針、螺絲刀、扳手等小物體,也可能是氧氣瓶、吸塵器、工具箱等大物體。典型的鐵磁性投射物含有鐵的成分,但鎳和鈷等元素也具有較強的鐵磁性。非鐵磁性金屬物品雖然不產生投射效應,卻能形成金屬偽影而干擾圖像。
8、為什么安裝心臟起搏器的人不能做磁共振檢查?
磁共振強大的磁場會引起心臟起搏器工作異常或停止工作,從而導致心臟驟停或其它嚴重的意外事件發生。
9、植入冠狀動脈支架的人不能做磁共振檢查嗎?
冠狀動脈支架一般由鉭、鎳鈦合金或不銹鋼制成,目前研究表明,在支架植入冠狀動脈3月以后,隨著血管內皮對支架表面的覆蓋,支架可牢固的固定在血管壁內,在MR檢查時不會發生支架移位或是產生明顯的產熱效應;因而冠狀動脈支架植入3月以后,可以進行MR檢查。冠狀動脈支架植入后進行MR檢查前,受檢者必須出示所植入的支架材料類型及植入支架時間的相關有效證明資料。
10、懷孕者能做磁共振檢查嗎?
MR是否有致畸作用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但電磁場作用于機體產生一定的生物效應是肯定的,因而建議“在妊娠的頭3個月謹慎應用”MR檢查,須與臨床醫生進行必要的溝通,綜合考慮檢查的必要性。
11、磁共振掃描時為什么身體會發熱?有什么影響?
人體受到電磁波照射時將其能量轉換為熱。磁共振掃描時射頻脈沖(RF)激勵波的功率將全部或大部被人體所吸收,其生物效應主要是體溫的變化,但RF照射引起的實際組織溫升還決定于照射時間、環境溫度以及被檢者自身的溫度調節功能;所以磁共振檢查時有的人會出現局部和全身發熱,有的人不會出現,體溫變化隨著檢查終止很快會消失,一般對人體沒有影響。高熱患者不宜做磁共振檢查。人體中散熱功能不好的器官,如睪丸、眼等對溫度的升高非常敏感,這些部位是最容易受MR射頻輻射損傷的部位,局部檢查時需慎重。
12、體內有金屬植入物的人做磁共振檢查時會產生什么影響?
如果體內的金屬異物(假牙、避孕環、金屬植入物、術后金屬夾等)位于掃描范圍內時,應慎重掃描,以防止金屬物運動或產熱造成損傷,金屬物亦可產生偽影而影響診斷;如掃描其它部位,亦應注意有無不適感。眼球內有金屬異物、植入動脈夾或植入人工心臟瓣膜者禁做磁共振檢查。
13、磁共振檢查時為什么會產生很大的噪音?由于梯度場使磁體內磁場發生變化,法拉第的電感定律告訴我們:變化的磁場會在導線中產生電流,通電的導線在磁場中會產生運動,這些都是磁共振噪音的來源。
14、磁共振檢查前能化妝嗎?許多化妝品內都含重金屬,磁共振檢查前不應化妝,紋身(紋眉)、化妝品、染發等應事先去掉,因其可能會引起灼傷。
15、為什么做磁共振時皮膚會有麻癢感?人也是導體,在變化的磁場中也會產生電流。磁共振掃描時多數人會感覺有皮膚上有麻癢感(蟲爬感),這種現象叫周圍神經刺激效應,這種效應在檢查完畢后即可消失,一般不會對機體造成傷害。
16、磁共振檢查時醫生所講的序列是什么意思?
所謂序列,是具有一定帶寬、一定幅度的射頻脈沖與梯度脈沖的有機組合。不同的組合方式構成不同的序列,不同的序列獲得的圖像有各自的特點,也有其對應的應用范圍。
17、磁共振圖像中加權(T1WI、T2WI、PDWI)都是什么意思?
機體組織不同的T1值、T2值及質子密度是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因子,磁共振實際掃描過程中獲得的信號既包含T1信號,也包含T2信號。通過調節掃描參數,可以使所得信號中某種信號所占的比例大些,稱為加權成像(英文縮寫為WI)。除T1加權(T1WI)、T2加權(T2WI)外,還可以有質子密度加權(PdWI)和混合加權。T1加權(T1WI)側重于顯示組織結構,T2加權(T2WI)側重于顯示病變。
18、什么是磁共振波普(MRS)?
磁共振波普成像是利用磁共振中的“化學位移”(chemical shift)來測定分子組成及空間構型的一種檢測方法。磁共振化學位移是因為圍繞原子核旋轉的電子改變了原子核周圍的磁場強度,因而使原子核的共振頻率發生了位移,于是,通過檢測原子核的共振頻率,就可以推算出其所處的電子也就是化學環境,核磁共振波譜學便應運而生了。MRS(波譜分析)是唯一能夠無創檢測活體組織內化學物質、反應組織代謝的方法。
19、心臟磁共振檢查為什么要在胸前放置電極片?
心臟是不斷運動的器官,心臟搏動的影響成為心臟磁共振成像的決定性因素,目前采用心電門控技術使數據采集與心臟的運動同步,從而采集到高質量的心臟形態和功能的圖像。檢查前正確放置心臟電極片是實現有效心電門控獲得高質量圖像必須的操作步驟。
20、心臟磁共振檢查時為什么要常在呼氣后憋氣?
呼吸和胸腹部器官的運動是磁共振成像中第二大影響因素,這類運動疊加于心臟的收縮,對圖像的質量產生重要的影響。隨著磁共振快速成像技術的發展,可以使圖像的采集在一次屏氣(15秒內完成),這也是心臟磁共振成像在近年能夠快速應用于臨床的基礎,采集數據時大多數情況下需要受檢者憋氣配合(在使用呼吸導航門控時無須憋氣,但需要均勻一致的呼吸配合)。研究顯示每次呼氣末屏氣幅度能夠保持相對一致,為避免多層面多次屏氣采集時,屏氣幅度不一致對圖像的影響,常采用呼氣末屏氣方式。
21、心血管磁共振檢查有何優勢?
磁共振良好的時間和空間分辨率是其具備同時顯示心臟結構和功能的能力,加之其不存在輻射損害,故這種集形態、功能及細胞生物學檢查為一體的無創性檢查已經發展為心臟病診斷和鑒別診斷的理想方法,被認為是判斷心臟和功能結構的“金標準”。心肌活性及灌注成像是心臟磁共振獨有的優勢,其影像分辨率遠高于核素顯像。目前,磁共振的諸多特點越來越廣泛的被臨床應用。
22、磁共振檢查能夠顯示哪些心臟疾病?
1)心肌病變,包括各型原發性心肌病,急、慢性心肌梗塞及其主要并發癥室壁瘤、附壁血栓等,高血壓性心臟病,肺動脈高壓或肺動脈瓣病變等所致的心室肌肥厚及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等。
2)心臟腫瘤,包括心腔內、心壁內腫瘤及其與心包、縱膈腫瘤的區別。
3)各種先天性心臟病,特別是復雜畸形。
4)心臟瓣膜病。
5)各種大血管疾患,包括各種動脈瘤、主動脈夾層、馬凡氏綜合癥、大動脈炎、主動脈縮窄及褶曲畸形和阻塞,以及各種大血管先天畸形和變異。
6)心包疾患,包括心包積液、縮窄性心包炎以及心包內占位性病變。
23、磁共振與超聲檢查心血管疾病,哪個更好?
1)磁共振影像對比度及分辨率遠高于超聲心動圖,更利于心肌及瓣膜微小病變的顯示。
2)磁共振大視野、多方位成像,避免了超聲檢查時易受肋骨、肺組織的干擾而影響觀察的可能。
3)磁共振影像易于保存,可重復觀測,受操作者主觀影響較小。
4)磁共振排除超聲測量時的幾何學假設方法,而是依據欣卜森原理對左右心室進行全覆蓋標記測量,是目前左右心室功能測量金標準。
5)磁共振可進行心肌首過灌注及心肌活性檢查,可準確判斷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
24、心血管磁共振成像相對于CT檢查具有哪些優勢?磁共振能夠比CT更有效和更早的發現病變,能清楚、全面的顯示心腔、心肌、心包及心內其它細小結構,在各種心臟病以及心功能檢查方面由于CT;但在冠狀動脈的直接顯示方面,磁共振尚有待于進一步發展,隨著磁共振軟硬件技術的發展,目前磁共振冠脈成像技術已能夠應用于冠狀動脈異常的初步篩查。以64排螺旋CT為代表的高分辨率CT開創了冠狀動脈無創性檢查的新紀元,但其常規一次行掃描輻射劑量為15-20mSV,大致相當于接受700余張X線胸片檢查,這也是國家規定專業技術人員一年內容許接受的最大劑量。因此,目前冠狀動脈CT造影還不能用于人群普查。
25、注射磁共振造影劑有副作用嗎?
磁共振常有造影劑Gd-DTPA毒性小,安全系數大,不通過正常血腦屏障,口服也不被胃粘膜吸收,迅速由腎臟排出,在人體內結構穩定。注射磁共振造影劑是安全,極少有過敏反應。重度心、腎功能不全者,禁做磁共振造影檢查。
26、磁共振血管成像使用造影劑嗎?
大多數情況下心血管成像無須造影劑增強。基于MR特有的時間飛躍法(TOF)和相位對比法(PC)血流成像技術,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與傳統的血管造影(DSA)相比,對人體無損傷性(不需要注射造影劑)、費用低、檢查方便等優點。且隨著MR技術的不斷進步,磁共振MRA的圖像質量與診斷能力已與DSA非常接近。基于以上MR血管成像特性,MRA完全可做DSA術前篩查以及血管手術后復查。根據實際需要,必要時亦可使用對比劑造影增強進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可以極大的縮短檢查時間、提高圖像分辨率,顯示微小血管病變。
27、磁共振能夠進行血流測量嗎?
近年來MR掃描設備、掃描技術和后處理技術的提高,推動了血流測量的發展,并且已經有多種技術應用于臨床,目前利用磁共振相位(PC)對比技術及速度編碼技術(Venc)進行血流的定量分析具有較高的準確性。
28、磁共振能夠檢查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嗎?
隨著高場磁共振及配套專用頸動脈線圈的應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根據MR信號特點變化,可以分辨出大動脈粥樣硬化班塊中的脂質、纖維帽、鈣化、出血和血栓形成等成分,通過對班塊結構的分析,可以判斷是穩定斑塊還是易損斑塊,從而評估發生大腦等部位發生血栓梗塞的風險。
29、磁共振顯示少量心包積液有影響嗎?
磁共振對于液體具有高度地敏感性,對于極少量心包內液體(小于30ml)亦能清楚顯示,但心包內正常即有少量滑液(小于30ml),所以MR顯示的心包內極少量液體無病理意義,無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