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
醫學影像
醫學影像app,打造伴隨醫生快速成長的影像學習社區,與影像園(xctmr.com)一起提供最全面的影像案例庫、基礎知識、影像技術及考題等,為醫生提供最佳的醫學影像參考。
【所屬科室】耳鼻喉科
【基本資料】患者,男,71歲
【臨床病史】6月前余無明顯誘因右側鼻衄,可自行緩解,但仍反復出現涕中帶血,伴鼻塞、嗅覺減退;伴有面頰麻木。
【影像圖片】
【影像表現】右側鼻淚管、下鼻道及上頜竇、下鼻甲可見占位性病變,CT特點:上頜竇前內壁、鼻淚管壁骨質破壞 ,無硬化、邊緣清楚 ;MRI特點:T1WI:高信號;T2WI:低信號;ADC:低信號;中重度強化,曲線呈速升平臺型,ASL呈稍高灌注。
【本病例分析】老年患者,反復鼻出血,右側鼻淚管、下鼻道及上頜竇、下鼻甲占位,上頜竇前內壁、鼻淚管壁骨質破壞 ,無硬化、邊緣清楚, T1WI:高信號;T2WI:低信號;ADC:低信號;中重度強化,首先考慮黑色素瘤。
【病理診斷】惡性黑色素瘤
【病例小結】
鼻腔鼻竇惡性黑色素瘤,起源于胚胎發育期從神經嵴遷移到鼻腔、鼻竇黏膜的黑色素細胞,40~70歲多見,60~70為峰值年齡,性別無差異,約占鼻腔鼻竇原發性腫瘤3.5%~4%,約占全身黑色素瘤的1%。本病多為單發,也可多發,多數為有色素性黑色素瘤,10%~30%為無色素性黑色素瘤,常見癥狀為單側漸進性鼻出血、鼻塞、頭痛等,可有血性腐臭分泌物。組織結構及瘤細胞形態變異大,可見上皮樣細胞、梭形細胞、透明細胞、漿細胞樣細胞、痣樣細胞和多核瘤巨細胞;胞質淡染或嗜雙色性,黑色素不明顯或數量很少。病理核分裂象常見,大于,大于40%的病例可見神經及血管浸潤。好發部位:鼻中隔前下份>鼻竇>中下鼻甲,其中上頜竇為鼻竇中最常見的發病部位,約占80%,其次為篩竇 。
CT表現為:等/稍高密度、無鈣化/囊變,形態不規則,生長方式:多為單側、膨脹性生長、累及周圍結構骨質:溶骨性吸收破壞、殘存骨質邊緣整齊呈刀切樣改變、無硬化邊 ,增強掃描:不均勻中、強度強化。MRI表現:黑色素型T1WI呈高信號,T2WI 呈低信號;非色素型T1WI等高信號,T2WI高等信號;出血型表現為不同出血時期的MR特征;混合型T1WI 及T2WI 均呈混雜信號。
本病需要與以下疾病進行鑒別:內翻性乳頭狀瘤,部位:上頜竇及篩竇交界處,沿鼻腔外側壁生長,均勻軟組織密度,規則/不規則,邊界清,10%腫瘤內點狀、斑片狀鈣化,乏血供,均勻輕中度強化,鄰近骨質受壓變薄,局部可有侵蝕、破壞;腫瘤基底部骨質多有硬化,據此可幫助判斷起源部位,MRI呈“腦回樣”強化。鱗癌,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年齡大,病程短,CT:鼻腔內密度不均勻的不規則腫塊,浸潤性生長,鄰近骨質溶骨性破壞明顯,MR:T1WI中等信號,T2WI高信號,增強不均勻強化(出血、壞死所致)。淋巴瘤,好發于鼻腔前部,骨質破壞不明顯,浸潤性骨質破壞,通常保留原骨骼形態,MR:T1WI等低信號,T2WI等高信號為主,信號均勻,增強后輕中度強化,皮膚改變:浸潤鄰近的皮膚為鼻腔淋巴瘤較特征性的改變,表現為鼻背、鼻翼、面部、內眥或眼瞼軟組織不同程度的增厚,甚至形成結節狀軟組織腫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