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膝關節滑膜增厚,關節腔積液。
病例2:左膝痛風性關節炎,關節滑膜增厚及多發痛風結節;
痛風是長期嘌呤代謝障礙、血尿酸增高引起組織損傷的一組異質性疾病。近年來由于飲食結構的改變,痛風的發病有著年增長的趨勢,臨床表現為高尿酸血癥、痛風性關節炎、腎臟病變等。
膝關節主要 MRI表現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關節滑膜增生; ②增生軟組織的腫脹; ③關節腔少量積液,中后期可明顯增多;④韌帶、肌腱、軟骨的破壞; ⑤骨骼破壞; ⑥關節間隙狹窄; ⑦痛風石,痛風石可位于滑膜囊、關節腔、關節各骨和軟組織內。
鑒別診斷:幾種常見關節病病相鑒別[1]:
①類風濕性關節炎: 以中年女性多見,多對稱性發病,關節周圍軟組織梭形腫脹,局限性骨質疏松較為明顯,關節間隙早期即出現變窄甚至融合,常伴有關節邊緣侵蝕性破壞。類風濕因子陽性,血尿酸正常,無痛風結節。
②焦磷酸鹽沉積癥: 由于關節內焦磷酸鈣的沉積而引起的急性關節炎,可產生類似痛風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多個關節的關節軟骨、纖維軟骨和關節旁的鈣化。而痛風性關節炎引起的軟骨鈣化只侵犯 1 ~ 2 個關節的纖維軟骨。焦磷酸鹽性關節病主要發生于腕、掌指關節及膝關節等,易出現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骨質硬化、囊變及關節面的塌陷。血尿酸水平正常。
③牛皮癬性關節炎:可出現高尿酸血癥,鑒別有時較為困難。牛皮癬性關節炎多出現進行性骨破壞,關節邊緣骨膜增生,第一踇趾關節為其特有的好發部位。有牛皮癬感染史。
④退行性骨關節病: 老年人多見,多骨多關節發病關節邊緣增生硬化,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下小囊狀骨密度減低區。無關節骨皮質侵蝕和皮質下囊性骨質缺損。
膝關節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診斷主要是靠血尿酸實驗室檢查,但是最終確診仍然依靠關節液和滑膜的病理檢查。與其他影像學檢查相比,磁共振( MR) 具有多參數、多方位成像的特點,可以直接顯示骨質與軟組織改變,是目前骨關節系統疾病影像學診斷的最重要的檢查方法,對痛風石、骨質侵蝕等特征性改變有較高的敏感度。
參考文獻:
[1] 毛旭道,于騫,陳忠達,等. 痛風性關節炎的 X 線、CT 及 MRI診斷分析[J]. 現代實用醫學,2015,27( 1) : 113-115.
[2] 朱永高,呂梁. 痛風性關節炎的比較影像學診斷[J]. 當代醫學,2013,19( 7) : 110-111.
[3] Khoo JN,Tan SC. MR imaging of tophaceous gout revisited[J].Singapore Med J,2011,52( 11) : 840-847.
[4] 吳新虎,馬周鵬,陳忠達,等. 膝關節痛風性關節炎的 MRI 表現及臨床分析[J].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5,38 ( 5) : 368-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