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其實并不知道應該如何交到真正的好朋友,也不知道應該怎樣發展和維護友誼。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捋一下【友誼】這個話題吧。
為什么很多人在友誼上都會有大同小異的訴求,都會苦惱“應該怎樣交朋友,以及怎樣去經營一份值得珍惜的友情”?
追本溯源,還是因為對“友情”這個事沒有形成一定的認知。
對于“怎樣去經營一份值得珍惜的友情”,首先要從認識友情開始談起。
人類是存在一份社交圖譜的。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
我們生而為人,和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形形色色的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過往人生的全部體驗總和,以及我們現在一切關系的總和,就構成了我們自己。
如果梳理一下的話,最中間的一圈就是我們自己和自己的關系;
往外一圈可能是親密關系,比如我們和我們的愛人伴侶;
再往外一圈可能是父母孩子;
再往外一圈可能是朋友,等等。
從近到遠,我們可以畫出一圈又一圈的人際關系。
這就是我們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的整個社交圖譜。
很多人在交朋友的過程當中,容易混淆不同的圈層。
其中最容易犯的錯,是把熟人當朋友。
我舉個案例,有個已婚媽媽說,她和孩子所在的班級里另一個孩子的媽媽,因為一次家長會上交談甚歡,而開始了頻繁的往來聯系。
于是,這個媽媽就把對方當作了好朋友,甚至于閨蜜。
所以,當某一天再次開家長會,她主動去和對方接觸時,發現對方沒有給予她想象中屬于朋友閨蜜應有的熱情回應時,她就會苦惱。
從這個角度來講,這個故事當中的主人公,就只是一個家長群當中的熟人,大家因為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上學而湊到了一起。
這是一個熟人關系,而非朋友關系。
就像在大學里,被分在同一個宿舍,所以成為了室友是一樣的道理。
但家長群中的熟人甚至還不如大學室友那樣,可以天天見面來得那么熟。
為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再舉個例子。
比如我喜歡潛水,在我去潛水的時候,會加入到一個潛水群。
然后每一次出去的時候,我們的導游又會再單獨拉一個群。
而在這個群里,彼此的關系叫做“潛伴”(一起潛水的伙伴),還可以把這一類人稱之為“玩伴”。
除此之外,我知道還有的人會加入一些吃飯的群,大家在一起,就是飯搭子,或飯友。
但總而言之,不論是潛水還是美食,又或是一個家長所在的家長群,本質上并沒有區別。
就是大家通過某一種關系,然后聚合到了一起而已。
我們不要把這種關系的聚合本身當作是朋友,否則就會很容易受傷。
很多人可能就會問了,“那怎樣才算朋友?”
其實老祖宗已經給我們交代得很明白了:志同為朋,道合為友。
志同道合的人才是朋友。
而志同道合的核心,大體就討論了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價值觀相同;
另一方面是人生道路的發展意愿與發展程度相同。
在這兩方面都達成一致的情況下,才是朋友。
這就好比兩個人,不論是因為哪種渠道認識的。
但在認識的過程中,慢慢理解了彼此的價值觀、發展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然后一步步發現志趣相投,最終才能成為朋友。
講到這里,又牽扯到了一個新的問題:朋友究竟應該怎樣去發展?
所有的朋友,都是從陌生人開始的。
不論是我剛剛講的熟人,還是在旅途當中認識的陌生人,都有可能發展為朋友。
其中可以把陌生人發展成朋友的一個最簡單的小技巧:讓對方幫一個小忙。
如果一個人主動讓自己幫一個小忙,那兩個人就會互相加聯系方式,接著進入到了朋友的篩選階段。
只是會有這樣的情況:有可能經過篩選之后,對方發現我們(至少在對方看來)并不適合做TA的朋友,TA就放棄了而已。
只不過成年人的篩選,并不需要通過兩個人撕破臉——“哎,你不適合當我的朋友”的方式來表達,只需要回復一個簡單的微笑就夠了。
一個有基本社交直覺的人都知道,當對方簡單回復一個微笑后就再無音信,就已經表達了“我不想和你做朋友”的意思了。
到了這一步不少人就會困惑:
我通過找別人幫忙來發展友誼,這個方式真的好嗎?
這其實是非常好的。
正所謂人情往來,如果沒有往來,就不存在人情。
在找人幫忙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感謝對方,自然發展出“有來有往”。
然后在這種反復的一來一往當中,交情就會漸漸加深。
但是,如果我們不找人幫忙,莫名其妙給一個人送禮物的話,可能反而會給對方增加不少負擔。
只有我們先主動請對方幫忙,先給對方一個窗口,后面對方才會好意思開口找自己幫忙。
關于心態建設。
如果雙方已經是朋友關系了,并且自己也是一個不斷往上走的人,那么在朋友圈的維系上,就可能需要對自己重新定位:
友誼不可能地久天長。
這話有可能違背了我們的直覺,以及我們從小在認知上受到的影響。
但事實上,那些不斷發展且發展得越來越好的人,他們的朋友圈都是與時俱進、不斷迭代的。
就好像人類的生理機能會有新陳代謝一樣,如果一個人在不斷成為更好的人,ta的朋友圈也會一層又一層地發展與進化,日新月異。
這并不是因為原來的朋友做錯了什么,而是當自己一層又一層地蛻皮與改變之后,我們會越發感覺和以前的朋友無話可說。
即使勉強維持“地久天長”,也只會給彼此造成麻煩。
所以,對于一些朋友來說,還不如回到同學或熟人的關系,有事沒事聚聚會,吃吃飯,聊聊風花雪月,喝喝小酒或者是在相同的興趣愛好中當個玩伴來得好。
這就是面對人生的悲歡離合時,我們應該有的一個成熟心態。
救急不救窮。
如果對方真的是你的朋友,而且是不錯的朋友,也經營了蠻久的時間,我們也要記住:救急不救窮。
古話說:升米恩,斗米仇,大恩如大仇。
簡單理解就是,當我們選擇不斷去幫助一個人的時候,其實我們自己就開始陷入了泥潭。
尤其是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幫助一個不斷給自己惹麻煩的朋友。
直到自己沒有辦法再繼續幫對方的地步時,我們很快就會發現,此時的自己很快就會成為對方的仇人。
因為接下來如果我們有一次選擇不再幫TA,TA會立刻開始恨我們,TA會覺得:
“你都幫了我那么多次了,就不能再幫我一次嗎?”
所以請記住:哪怕是再好的朋友,我們可以選擇幫對方。
但是不可以一次又一次沒有底線地幫。這是交朋友的一個重要原則。
以上七條,既有我的人生經驗,也有古人傳承下來的智慧。
希望大家在未來的交友中,可以交到真正的好朋友,也祝愿每個人都擁有一份值得珍惜的友情。
合作與轉載|請在公眾號對話框回復 轉載 獲得作者本人許可與授權。任何未獲得冷愛公眾號及作者授權的轉載均為侵權。
如果你想了解我是誰,可以點擊下圖鏈接觀看【個人視頻——我真實的生命故事】,期待我們有更多的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