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李亞楠,張義情,溫靜,劉冉冉,張莘,賈春生.基于復雜網絡分析針灸治療踝關節扭傷的腧穴配伍規律及其刺灸法應用特點[J].針刺研究,2023,48(2):204-210.
踝關節扭傷是臨床常見的骨傷科疾病,臨床多以踝關節外側韌帶的內翻損傷多見。扭傷后主要表現為局部腫脹疼痛及活動受限。西醫治療本病多采用制動、冰敷和使用非甾體抗炎藥止痛的方法,療效不佳,且該類藥物存在一定風險。當前針灸治療踝關節扭傷的急慢性期具有良好的療效,但臨床研究總體樣本量較少,且缺乏規范化療效評價體系,因此,亟需總結出可靠、統一的選穴依據與治療方案。
本課題團隊前期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已完成火針、灸法、頭針、手針、眼針、腹針、腕踝針治療疾病的研究,現在進一步開展對疾病選穴特點與刺灸法效應特異性的挖掘。
1 選穴及歸經分析
針灸治療踝關節扭傷以阿是穴及十四經穴為主,同時也常與經外奇穴、微針系統腧穴配伍使用。《靈樞·經筋》篇提到:“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踝關節扭傷屬于“傷筋”的經筋病變,治療時便可遵循“以痛為輸”的原則,故多選用阿是穴。在歸經方面,使用頻次前5的經脈依次為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從經脈循行來看,足少陽膽經“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足太陽膀胱經“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側”,循行皆經過外踝;足少陰腎經“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后,別入跟中”,足太陰脾經“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后,上內踝前廉”,循行皆經過內踝;足陽明胃經“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循行經過踝中。選經特點均體現了“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治療規律。
2 主穴處方腧穴分析
本研究中明確區分外踝扭傷和內踝扭傷的文章只有38篇,其中有28篇文章中明確提到了內、外踝扭傷時的取穴。經過分析,針灸治療踝關節扭傷的主穴處方網絡圖中藍色社團所涉及腧穴偏多,多與外踝扭傷相關;紅色社團涉及腧穴較少,多與內踝扭傷相關;這也體現了臨床中踝關節扭傷多以踝外側韌帶損傷為主的特點。踝關節內翻位扭傷即外側韌帶損傷的發生率較高,主要可以通過兩個解剖因素來解釋:一是內踝長度短于外踝,由于外踝的阻擋作用使距骨更容易向內側翻轉;二是踝關節外側的韌帶結構是一個離散的束狀結構,更容易損傷與斷裂。正是由于踝關節的特殊結構,導致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為關節、韌帶損傷首位,發生率占踝關節扭傷的90%以上。
藍色社團中所涉及腧穴除阿是穴外,多以足三陽經腧穴為主。丘墟、懸鐘、陽陵泉屬足少陽膽經,多為筋骨轉接匯聚之處。丘墟為足少陽膽經之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針灸甲乙經》中記載丘墟可治療“足腕不收”。陽陵泉為“筋會”,也是膽經的合穴及膽的下合穴,具有疏利肝膽、通經活絡、舒筋止痛等作用。懸鐘為“髓會”,具有行氣活血,填精益髓的作用,《類經圖翼》中也記載懸鐘穴“主治頸項痛, 手足不收, 腰膝痛, 腳氣筋骨攣”。申脈、昆侖屬足太陽膀胱經,申脈為八脈交會穴,通于陽蹺脈,蹺脈具有“主司下肢運動”的功能。昆侖為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是經氣盛行所過的部位,性善疏通, 為治療膀胱經循行通路上經氣郁滯所致諸疾之要穴。解溪、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解溪為足陽明胃經之經穴,且位于足背踝關節橫紋正中,具有疏經通絡、舒筋利節之功用。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胃的下合穴,也是調節氣血、強壯保健的要穴。
紅色社團中所涉及的腧穴,多以足三陰經腧穴為主。然谷為足少陰腎經之滎穴,因其在足踝內側前下方,屬于局部取穴,且針感較強,也是臨床常用穴。太沖為足厥陰肝經的輸穴、原穴,三陰交為足太陰、少陰、厥陰經的交會穴,二者配伍使用可起到氣血雙調的功效。
關聯規則顯示“昆侖—解溪”的相關性最高,支持度為34.83%,其次是“昆侖—太溪”,支持度為26.37%,該結果表明針灸治療踝關節扭傷時,昆侖與解溪相配伍的內在關聯性最強,其次為昆侖—太溪,且二者皆是局部取穴,體現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療原則,“昆侖—太溪”更是體現了表里經配穴的取穴方法。
3 治療方法與針刺補瀉手法分析
臨床治療踝關節扭傷以毫針針刺最常用。毫針針刺可直達病所,調節經脈氣血,和營通絡,改善局部氣滯血瘀的狀態,并且見效快、簡便、安全。在針刺聯合其他治療方式的綜合療法中,運動療法為最常使用的配伍方法。針刺聯合運動療法包括針刺和運動兩個基本要點,即在針刺的同步或在針刺之前或之后運動患部(主動運動和/或被動運動)。針刺與運動具有協同作用,可以起到疏通經絡,緩解痙攣,促進代謝,改善局部循環,恢復運動功能,除病止痛的作用。
影響針刺療效的因素有很多,補瀉手法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通過對針灸治療踝關節扭傷的補瀉手法進行“社團分析”,可以得出臨床多使用瀉法治療踝關節扭傷,其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一是由于踝關節扭傷的病因病機多是由于氣血凝滯不通所導致,在《靈樞·九針十二原》中提出針刺補瀉的原則為“虛則實之, 滿則泄之, 宛陳則除之, 邪盛則虛之”,故在針刺治療踝關節扭傷時便多遵循“宛陳則除之”的治療原則;二是從選穴歸經方面來看,針刺治療踝關節扭傷時,多選取足三陽經的腧穴,因陽經氣血多充盛,陽明經更是多氣多血之經,故多采用瀉法。
綠色社團表示臨床治療踝關節扭傷時多在阿是穴、申脈、解溪、懸鐘、丘墟、商丘、照海、陽陵泉、昆侖、太溪、委中、承山、中封等腧穴采用瀉法;紅色社團表示在針刺足三里、三陰交、陽池時多使用平補平瀉;藍色社團表示選取太沖治療踝關節扭傷時,使用瀉法與使用平補平瀉的頻次大體一致。
本研究運用復雜網絡技術來分析針灸治療踝關節扭傷的腧穴配伍規律及核心腧穴的刺灸法應用特點,結果顯示針灸治療踝關節扭傷時多以局部選穴和循經選穴為主,外踝部位選穴多于內踝部位,選穴歸經多以足三陽經腧穴為主。在臨床施治中,以毫針針刺作為主要的治療手段,常配合運動療法,多使用瀉法,其次為平補平瀉。本研究結果與中醫傳統及現代醫學理論相一致,可為針灸治療踝關節扭傷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