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法“是什么?
東漢蔡邕作《筆論》、《九勢》,闡述各種用筆技法。有個傳說軼事,是關于“楷書鼻祖”鐘繇的。蔡邕善作八分書,“八分”應該就是未完全成熟的隸書,傳說鐘繇正是通過蔡文姬學習并繼承蔡邕的八分書。蔡邕死后,他的《筆論》落到另一個書法狂人韋誕手里,鐘繇聽說后想借來一閱,而韋誕就是不肯借,不借也算了,還整天的發朋友圈嘚瑟,嘚瑟也算了,還專門提醒鐘繇看。鐘繇這個氣呀,發誓一定要得到這本書壇“葵花寶典”。結果是一直等到韋誕死后,鐘繇派人連夜盜掘韋誕的墳墓,才終于得到了原裝正版的蔡邕《筆論》。此后,鐘繇一路開掛,成為書壇盟主,還發明了楷書。
其實這很明顯是假的,因為從生卒年上看,韋誕死的時候,鐘繇都死20多年了,根本不需要活人盜墓。這故事出子唐代書學理論家張懷瓘的《書斷》。
張懷瓘在《玉堂禁經·用筆祛》中云: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于“永”字。“永字八法”實為楷法,也就是楷書的筆法。從這里我們不難分析“筆法”是什么。元趙孟頫于《蘭亭跋》中云:“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里說的“用筆”就指“筆法”。整句話的意思是結字可以從甲骨文到篆、隸、草、行、真等變得面目全非,即因時相傳,然而用的還是那個“筆”,“用筆”還是那個“法”!
那個筆就是毛筆,而那個“法”是什么法呢?拆解開無非“執筆法”與“運筆法”兩方面。
執筆法
對此,自古說法甚多,什么二指法、三指法、五指法的不一而足,其實呢,只要能寫好字,你管他什么法,法無定法!
運筆法
運筆法就較為豐富了,筆法的重中之重在于“運筆”。南宋姜夔《續書譜》稱:
大抵執之欲緊,運上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執。
這些無非都是書家們的實踐經驗,如果你對小楷下過真功夫,就能體會“以腕運筆”的奧秘,倘若寫小字你還停留在“以指運筆”上,那恐怕還沒入門呢。然后筆鋒運行的技巧上再分作什么中鋒、側縫、藏鋒、露鋒、飛白、提按、使轉之類等等。
所以,其實所謂筆法就是對書寫工具運用的技術和方法,蔡邕作的《筆論》、《九勢》 ,衛夫人的《筆陣圖》等,無非是一些大玩家總結的毛筆使用通關的“攻略”。
蔡邕的《筆論》開篇提出“書者,散也”的著名論斷,論述了書法抒發情懷的藝術本質。而要將這種情懷呈現出來,離不開對工具的熟練掌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讓工具在自己手中發揮出最大的潛力,以表達自己想要呈現的東西, 就需要了解并掌握這種工具的使用技巧,這就是筆法。一點也不神秘,是后人將其解讀得過分玄妙了。
另外,古人也是人,認識問題同樣具有時代局限性,比如我們今天再看“用筆千古不易”這句話就出問題了。怎么千古不易了?趙孟頫只是沒看見,我們寫字早就用鉛筆、用鋼筆、用中性筆圓珠筆了,怎么能說千古不易呢?硬筆和軟筆的筆法能一樣嗎?或者你應該說用毛筆千古不易,趙孟頫當然不知道幾百年后普遍使用的不是毛筆。還有人咬文嚼字,硬說趙老師說的千古不易的意思是寫字的工具始終是筆沒有改變,那你可以燒紙告訴他,我們現在用的是鍵盤!
綜上所述,現代人繼承的是古人幾千年來總結出的經驗,加之對技巧方面的研究方法更加豐富與純熟,所以可以肯定地回答,在運用工具的技巧上,即所謂“筆法”方面,現代人肯定不輸古人!
然而,書法不完全是筆法,不是掌握了用筆的高級方法就能寫出好作品!因為“筆法”主要是針對“技術層面”而言的,而好作品是基于“技術層面”的“藝術表達”。運用工具技術再好的畫家,也不見得每一幅畫都是好作品,書法家也是同樣的道理。王羲之寫的不好的作品,當年自己都撕了,只有好的被臨摹或刻碑保存。
所以,現代人或許比古人掌握了更加豐富的“筆法”,然而未必就一定會有不朽的好作品問世,二者沒有因果關系。這是為什么呢?對于這個問題,我想應該分析一下在“書法”這件事上,今人古人到底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一、目的不同
古人“書法”一般情況是基于寫字記錄的實用層面,今人卻為“書法”而“書法”。尤其是當前各類展覽盛行,為適應展廳效果,不同形式的“展覽體”應運而生。書法的主流形式由古人的案頭之作,變為今人的“展廳之作”。而傳世作品是怎么產生的呢?
《蘭亭序》實為當時的文化名人群搞了個線下活動,大伙兒作詩編了本《蘭亭集》,王羲之為之作序打草稿。這草稿打完覺得不錯,但有幾個錯字兒,想重抄一遍,結果整不出來了。由此可見,好作品亦是妙手偶得之。
被稱作天下第二行書的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更是“草”到不能再“草”的草稿!
傳說中的天下第三行書,蘇軾的《寒食詩帖》也曾面臨王羲之同樣的尷尬。當時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有三年,寒食節那天生發感慨,想作詩發個微頭條,后黃庭堅看見這書法寫得不錯,建議蘇軾重抄一遍保留,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為“書法”而“書法”不可能有好“書法”。“故道常無為而不無為”,書法“神作”是自然靈動的“無心插柳”,不是有意為之便可以輕易成就的!
二、環境不同
為何這么說呢?我們今天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人體會最為明顯,比如我現在在這兒胡吹,始終在用鍵盤,別說毛筆了,連鋼筆鉛筆都很少輕易拿起。今人即便是職業書法家也未必整天只用毛筆寫字。
而古人呢,用毛筆寫字,那是人家的日常,天天在用,熟能生巧,想寫不好都難。再說,尤其魏晉唐宋時期,很多君王本身就酷愛書法,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種生活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影響也是古代書法藝術輝煌燦爛的重要原因。
三、心境不同
這才是最大的不同,也是最根本的癥結所在。今人每天接受的外界干擾太多,很難心無旁騖,這就是為何小孩子學書法快,寫出字來也容易體現出淳樸氣息的原因,因為雜念少。
書法現在還成了很多人的職業,很多人靠它吃飯,這就難免造成急功近利的心態。
對比古人,不需要展覽拿獎,也沒誰辦個培訓班教寫字掙錢之類的。所以人家不為功利,為藝術而藝術才更容易專注,像米芾那樣的“瘋子”,癡迷于此則忘乎所以。
今人追求藝術者也很勤奮,但都渴望成就;古人卻可做到“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正因如此,則收獲不請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