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xiàng)超值服

開通VIP
洛州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洛州,東都。開元戶一十二萬七千四百四十。鄉(xiāng)二百。元和戶一萬八千七百九十九。鄉(xiāng)八十。

《禹貢》豫州之域,在天地之中,故三代皆為都邑。陽翟,夏城,禹都也。

偃師, 西亳,湯都也。周成王定鼎於郟鄏,使召公先相宅,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是為東都,今苑內(nèi)故王城是也。又卜瀍水東,召公往營之,是為成周,今河南府東故洛城是也。至赧王獻(xiàn)地於秦昭襄,昭襄王立為 三川郡。三川,伊、洛、河也。漢改為河南郡,後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入洛陽,遂定都焉。及董卓逼遷 獻(xiàn)帝西都長安,盡燒洛陽宮廟,後又都焉。魏文帝受禪,亦都洛陽,陳留王以司隸校尉所掌,置司州,領(lǐng)河南、河?xùn)|、 河內(nèi)、 弘農(nóng)、平陽五郡。晉武帝受禪,司州不改。永嘉初,劉曜叛亂,司州沒胡,後又沒於石勒。東晉穆帝永和五年,桓溫入洛陽,置河南郡。宋武帝北平關(guān)、洛,復(fù)置司州。後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六宮文武盡遷洛陽,改為河南尹。至周宣帝移 相州六府於洛州,以為東京。隋文帝改六府為六尚書省,又置河南道行 臺省。仁壽四年,煬帝詔楊素營東京,大業(yè)二年,新都成,遂徙居,今洛陽宮是也。其宮北據(jù)邙山,南直伊闕之口,洛水貫都,有河漢之象,東去故城一十八里。初,煬帝嘗登邙山,觀伊闕,顧曰:“此非龍門邪?自古何因不建都於此?”仆射 蘇威對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钡鄞髳偅熳h都焉。其宮室臺殿,皆宇文愷所創(chuàng)也。愷巧思絕倫,因此制造頗窮奢麗,前代都邑莫之比焉。又改洛州為豫州,置牧。三年,罷州為河南郡,置尹。四年,改東京為東都。十四年,復(fù)置洛州。隋亂,王世充僭號稱鄭,改為司州。 武德四年討平充,復(fù)為洛州,仍置總管府。其冬罷府,置 陜東道大行臺,太宗為大行臺尚書令。九年罷臺,置洛州都督府,貞觀十八年廢府。顯慶二年,置東都,則天改為神都,神龍?jiān)陱?fù)為東都。開元元年改洛州為 河南府。天寶元年,改東都為東京,至德元年復(fù)為東都。

府境:東西六百二十一里。南北八到:西至上都八百五十里。東至鄭州二百八十里。東北至懷州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陜州三百五十里。東南至汝州一百七十里。東南取?嶺路,至 陽翟縣二百四十里,從縣至許州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自瓷器,綾。賦:絹,綿。

管縣二十六:洛陽,河南,偃師,緱氏,鞏,伊闕,密,王屋,長水,伊陽,河陰,陽翟, 潁陽,告成,登封,福昌,壽安,澠池,永寧, 新安,陸渾,河陽,溫,濟(jì)源, 河清,汜水。河陽等五縣,今權(quán)隸 河陽三城節(jié)度。

洛陽縣,赤。郭下。本秦舊縣,歷代相因。貞觀六年,自 金墉城移入郭內(nèi)毓德功,今理是也。神龍初改為永昌,尋復(fù)舊號。

故洛陽城,在縣東二十里。按華延亻雋《洛陽記》云:“洛陽城東西七里,南北九里。洛陽城內(nèi)宮殿、臺觀、府藏、寺舍,凡有一萬一千二百一十九(門)

〔間〕。自 劉曜入洛,元帝渡江,官署里閭,鞠為茂草。後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幸洛陽,巡故宮,遂詠《黍離》之詩,為之流涕。觀《石經(jīng)》。仍定遷都,而經(jīng)始洛京。十九年九月,新都始立,於是六呂文武,盡遷洛陽?!?/p>

洛水,在縣西南三里。西自苑內(nèi) 上陽之南イ漫東流,宇文愷筑斜?是束令東北流。當(dāng)水沖,捺堰九折,形如偃月,謂之月陂,今雖漸壞,尚有存者。

河南縣,赤。郭下。本漢舊縣,後魏靜帝改為宜遷縣, 周宣帝復(fù)為河。隋仁壽四年,遷都,移縣於東都城內(nèi)寬政坊,即今縣是也。永昌元年,以明堂初成,改合宮縣,神龍初復(fù)舊。二年復(fù)為合宮,景?初復(fù)舊。

洛水,在縣北四里。

伊水,在縣東南十八里。

瀍水,在縣西北六十里。《禹貢》曰:“伊、洛、瀍、澗,既入于河??装矅⒃唬骸俺龊幽媳鄙??!薄端?jīng)》云:“源出河南?城縣北。”今驗(yàn)水西從新安縣東入縣界。

天津橋,在縣北四里。 隋煬帝 大業(yè)元年初造此橋,以架洛水,田入纜維舟,皆以鐵鎖鉤連之。南北夾路,對起四樓,其樓為日月表勝之象。然洛水溢,浮橋壞,貞觀十四年更令石工累 方石為腳?!稜栄拧贰盎⒍分?為天漢之津”,故取名焉。

中橋,咸亨三年造,累石為腳,如天津橋之制。

通津渠,在縣南三里。隋大業(yè)元年,分洛水西北,名千步磧渠,又東北流入洛水,謂之洛口。

偃師縣,畿。西南至府七十里。本漢舊縣,帝嚳及湯盤庚并都之。商有三,成湯居西亳,即此是也。至 盤庚又自河北徙理於亳,商家從此而改號曰殷。武王伐紂,於筑城,息偃戎師,因以名焉。天寶七年四月,河南尹韋濟(jì)奏,於偃師縣東山下開驛路通義橋,廢北坡義堂路焉。

北邙山,在縣北二里,西自 洛陽縣界東入鞏縣界。舊說云北邙山是隴山之■,乃眾山總名,連嶺?互四百馀里。

首陽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盟津,在縣西北三十一里。

緱氏縣,次赤。西北至府六十三里。本〔漢舊縣〕,古滑國也,《左傳》曰“秦師滅滑”。其後屬晉。至秦、漢為縣,因山為名。隋大業(yè)十年移據(jù)公路澗西,憑岸為城,即今縣是也。

緱氏山,在縣東南二十九里。王子晉得仙處。

轘轅山,在縣東南四十六里?!蹲髠鳌贰皺栌^周,王使候出諸轘轅”。注曰:“緱氏縣東南有轘轅關(guān),道路險(xiǎn)隘,凡十二曲,將去復(fù)還,故曰に轅。”後漢河南尹何進(jìn)所置八關(guān),此其一也。

鄂嶺坂,在縣東南三十七里?!稌x八王故事》曰:“范陽王保於鄂坂。”後於其上置關(guān)。

洛水,西自 洛陽縣界流入。

曹城,在縣東一里。曹操與袁術(shù)相拒,筑城於此。

袁術(shù)固,一名袁公塢,在縣西南十五里。宋武《北征記》曰:“少室山西有袁術(shù)固,可容十萬眾。一夫守隘,萬夫莫當(dāng)?!?/p>

公路壘,在縣南三里。袁術(shù)與 曹公相拒處。

鉤钅巢故壘,在縣東北七里?!端螘贰八抉R休之從宋公西征,營於柏谷塢西”,即此壘。相連如鎖,因以為名也。

鞏縣,畿。西至府一百四十里。古鞏伯之國也,《春秋》“晉師克鞏”。戰(zhàn)國時(shí),韓獻(xiàn)於秦。至漢以為縣,屬河南郡。隋大業(yè)十三年,李密自 潁川率群盜十馀萬襲破洛口倉,因據(jù)鞏縣,仍筑城,斷洛川,包南北山,周回三十馀里,屯營其中。後為 王世充所破。縣本與 成皋中分洛水,西則鞏,東則成皋,後魏并焉。

按《爾雅》“鞏,固也”。四面有山河之固,因以為名。

天陵山,在縣東南六十里。

黃河,西自偃師縣界流入。河於此有五社渡,為五社津,後漢朱鮪遣賈強(qiáng)從五社津渡是也。

洛水,東經(jīng)洛內(nèi),北對瑯邪渚入河,謂之洛口。亦名什谷,張儀說秦王“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即此也。

伊闕縣,畿。北至府七十里。古戎蠻子國。漢為新成縣,屬河南郡。周武帝時(shí)屬伊川郡。

伊闕山,在縣北四十五里。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流其?,故名。

陸渾山,俗名方山,在縣西五十五里。

伊水,西自陸渾縣界流入?!蹲髠鳌贰扒亍x遷陸渾之戎於伊川”,是也。

伊闕 故關(guān),在縣北四十五里。 何進(jìn)八關(guān)之一。

密縣,畿。西南至府一百一十里。本漢舊縣,古密國也,《春秋》“諸侯伐鄭,圍新密”。漢屬河南郡。隋大業(yè)二年廢,十二年又置。 武德三年,於此置密州,四年廢州,以縣屬鄭州, 龍朔二年割屬 河南府?!稜栄拧吩弧吧饺缣谜咴幻堋?,因以為名。

大?鬼山,在縣東南五十里。本具茨山,黃帝見大隗於具茨之山,故亦謂之大?鬼山,氵翼水源出於此。

馬嶺山,在縣南十五里,洧水所出。

王屋縣,畿。東南至府一百里。本周時(shí)召康公之采邑,漢為垣縣地,後魏獻(xiàn)文帝分垣縣置 長平縣,周明帝改為王屋縣,因山為名,仍於縣置 王屋郡。天和元年,又為西懷州。隋開皇三年,改為 邵州。大業(yè)三年,廢邵州,以縣屬懷州。顯慶二年,割屬河南府。

齊子嶺,在縣東十二里,即宇文周與高齊分據(jù)境之處也。

黃河,在縣南五十里。

王屋山,在縣北十五里。周回一百三十里,高三十里。《禹貢》“底柱、析城,至于王屋”,是也。

析城山,在縣西北六十里。峰四面其形如城,有南門焉,故曰析城。

長水縣,畿。東至府二百三十里。本漢盧氏縣地,後漢、晉、宋不改。後魏宣武帝分盧氏東境置 南陜縣,屬弘農(nóng)郡,西魏廢帝改為長淵。隋義寧元年,以犯高祖廟諱,改為長水。貞觀八年,自 虢州割屬?州,顯慶二年屬 河南府。?州,今新安縣所理是也。

伊陽縣,畿。北至府二百六十里。本陸渾縣南界之地,先天元年割置伊陽縣。

伊水路,在縣西南。出鸞掌山,東流。《水經(jīng)》云:“出南陽 魯陽縣蔓渠山,東北過陸渾縣南,又東北過伊闕中,又東北入於洛。”多雨暴漲,諸峽束水之處其高或七八丈,故伊闕石壁有《石銘》云:“黃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大水出,高四丈五尺。”

銀钅?窟,在縣南五里。今每歲稅銀一千兩。

河陰縣,畿。西南至府二百三十里。本漢滎陽縣地,開元二十二年以地當(dāng)汴河口,分汜水、 滎澤、武陟三縣地於輸場東置,以便運(yùn)漕,即侍中裴耀卿所立。

初,耀卿為宣州刺史,開元十八年,因朝集上便宜曰:“竊見江、淮諸州所送租庸等,本州正月、二月上道,至揚(yáng)州入斗門,即逢水淺,停留一月已上,四月已後始渡淮入汴,多屬乾淺,又般運(yùn)停留,至六月、七月方至河口。即遇黃河漲溢,不得入河,又須停一兩月,待河水較小,始得上河入洛。即又漕洛乾淺,船艘不通。計(jì)從江南至東都,停滯日多,得行日少,艱辛欠折,因此而生。伏見國家舊法,河口元置武牢倉,江南船不入黃河,即於倉內(nèi)便貯也。鞏縣置 洛口倉,從黃河不入漕洛,即於倉內(nèi)安置。爰及河陽倉、柏崖倉、太原倉、 永豐倉、渭南倉,節(jié)級取便,例皆如此。水通利則隨近運(yùn)轉(zhuǎn),不通利則且納在倉,不滯遠(yuǎn)船,不生隱盜,每年剩得一二百萬石,即數(shù)年之外,倉廩轉(zhuǎn)加。”至二十二年,以耀卿為相,兼轉(zhuǎn)運(yùn)都使,於是遂分置 河陰縣及河陰倉,又 河清縣置柏崖倉,三門東置集津倉,三門西置鹽倉。三門北鑿山十八里,陸行以避湍險(xiǎn),自江、淮來者悉納 河陰倉,自河陰候水調(diào)浮漕送含嘉倉,又取曉?河水者遞送太原倉,所謂北運(yùn)也自太原倉浮渭以實(shí)關(guān)中。凡三年,運(yùn)七百萬石,省腳三十萬貫。及耀卿罷相後,緣北路險(xiǎn)澀,頗為隱欺,議者言其不便,事又停。

汴渠,在縣南二百五十步,亦名蒗蕩渠。禹塞滎陽,開渠以通淮、泗。後漢初,汴河決壞,明帝永平中命王景?渠筑堤,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注,洄無復(fù)潰漏之患。自宋武北征之後,復(fù)皆堙塞。 隋煬帝 大業(yè)元年更令開導(dǎo),名通濟(jì)渠,自 洛陽西苑引?、洛水達(dá)於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從大梁之東引汴水入於泗,達(dá)於淮,自江都宮入於海。亦謂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樹之以柳,煬帝巡幸,乘龍舟而往江都。自揚(yáng)、益、湘南至交、廣、閩中等州,公家運(yùn)漕,私行商旅,舳艫相繼。隋氏作之雖勞,後代實(shí)受其利焉。

汴口堰,在縣西二十里。又名梁公堰, 隋文帝 開皇七年,使梁睿增筑漢古堰,遏河入汴也。

三皇山,亦曰{山敖}高山,上有三城,即劉、項(xiàng)相持處。《春秋》、《左氏傳》曰:“晉師在敖、高阝之?”,亦此也。

陽翟縣,畿。西北至府二百四十里。本夏禹所都,春秋時(shí)鄭之櫟邑,韓自宜陽移都於此。秦為潁川郡。楚、漢之際,韓公子成為韓王, 項(xiàng)羽殺成立 鄭昌,漢元年又誅昌,立橫野君信。六年,徙信太原郡,復(fù)置潁川郡,領(lǐng)縣二十,理陽翟。

潁川屬縣。後魏復(fù)置 陽翟郡。隋開皇十六年,廢郡,置嵩州,以縣屬焉。大業(yè)三年隸襄城郡, 武德中又隸嵩州,貞觀元年廢入 許州。建都後,改屬 河南府。

鈞臺,在縣南十五里。《左氏傳》曰“夏啟有鈞臺之饗”,是也。

潁陽縣,畿。西至府九十里。古綸氏縣,本夏之綸國也,少康之邑在焉。漢屬潁川,晉省。後魏太和中,於綸氏縣城置潁陽縣,屬河南尹,又分潁陽置 堙陽縣。隋開皇六年,改堙陽為武林,十八年,又改為綸氏。 大業(yè)元年改為嵩陽,載初元年又改為武林,開元十五年復(fù)為潁陽。

大石山,一名萬安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倚箔山,望之如立箔。山西北崖下有鍾乳,隋時(shí)充貢。

陽乾山,在縣東二十五里。潁水一源出陽乾山。

太谷口,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孫堅(jiān)停兵太谷,距洛陽九十里,即此谷。

太谷故關(guān),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何進(jìn)八關(guān)之一也。

告成縣,畿。西北至府一百七十里。本漢陽城縣,屬潁川郡,因 陽城山為名。

後魏置 陽城郡,屬司州。隋開皇三年廢郡,以縣屬洛州。十六年,於此置 嵩州,仁壽四年省嵩州,以縣屬河南郡。 萬歲登封元年,則天因封 中岳,改名告成。

許由山,在縣南十三里。

嵩高山,在縣西北三十三里。

少室山,在縣西北五十里。

陽城山,在縣東北三十八里。

鬼谷,在縣北五里,即六國時(shí)鬼谷先生所居也。

測景臺,在縣城內(nèi)西北隅,高一丈,開元十年詔太監(jiān)南宮說立石表焉。

登封縣,畿。西北至府一百三十五里。本漢?高縣,武帝元封元年置以奉 太室,後省入陽城,累代因之。高宗將有事於中岳,分陽城、緱氏置 嵩城縣,萬歲登封元年,則天因封岳,改為登封。

嵩高山,在縣北八里。亦名外方山。又云東曰太室,西曰少室,嵩高總名,即 中岳也。山高二十里,周回一百三十里。

少室山,在縣西十里。高十六里,周回三十里。潁水源出焉。潁水有三源,右水出 陽乾山之潁谷,中水導(dǎo)源 少室通阜,左水出少室南溪,東合潁水。

啟母祠,在縣東北七里?!稘h書》“武帝祀中岳,見夏啟母石”,是也。應(yīng)劭云“啟生而母化為石”?!痘茨献印芬嗤!夺陨接洝罚骸瓣柕詪D人,今龕中鑿石像其石,漢安帝延光三年立?!?/p>

福昌縣,畿。東至府一百五十里。古宜陽地,春秋時(shí)屬晉,七國時(shí)屬韓。漢以為縣,屬 弘農(nóng)郡。後漢建武三年,馮異破 赤眉於崤底,馀眾走向宜陽,帝自征之,赤眉君臣面縛,即此地也。隋義寧二年,於此置 宜陽郡。 武德元年改為 熊州,改宜陽縣為福昌縣,取縣西隋宮為名。貞觀元年州廢,以縣隸?州。顯慶二年廢?州,以縣屬 河南府。今縣城即魏一(合)〔全〕塢,城東南北三面天險(xiǎn)峭絕,後周置重兵於此,以備高齊。

女幾山,在縣西南三十四里。

壽安縣,畿。東北至府七十六里。本漢宜陽縣地,後魏分新安置 甘棠縣。隋開皇三年,以縣屬熊州,十六年,改為?州,仁壽四年,改名壽安縣。貞觀七年改屬河南府。

石墨山,在縣西南三里。山石如墨,可以書字。

洛水,西自福昌縣界流入。

少水,今名慈澗水,出縣北。

八關(guān)故城,在縣東北三十里。後漢靈帝中平元年,以河南尹何進(jìn)為大將軍,將五營士屯都亭,置函谷、廣城、伊闕、太谷、轘轅、旋門、小平津、孟津等八關(guān),都尉官理於此。

永濟(jì)橋,在縣西十七里。煬帝大業(yè)三年置,架洛水。隋亂,毀廢。貞觀八年?造舟為梁,長四十丈三尺,廣二丈六尺。

澠池縣,畿。東至府一百五十里。本韓地,哀侯東徙,其地入秦。漢以為縣,屬弘農(nóng)郡。 隋文帝時(shí)屬熊,今 河南府福昌縣是也。十六年改屬?州,顯慶二年廢?州,縣屬河南府。

廣陽山,亦名澠池山,在縣東北五十五里。

?水,南去縣二百步。東經(jīng)秦、趙二城,俗謂之俱利城,東城在縣西十三里,西城在縣西十四里,昔秦、趙會於澠池之處。

大塢故城,在縣北十五里。後魏武帝入關(guān),使行臺楊騰出安撫,騰因舊城置大塢鎮(zhèn)。

永寧縣,畿。東至府二百里。漢澠池縣之 西境,後漢、晉、宋不改。後魏文帝於今縣東四十里置北宜陽縣,屬 宜陽郡,廢帝二年改為 熊耳縣。隋義寧二年置永寧縣,屬宜陽郡,貞觀元年改屬 河南府。

二崤山,又名??山,在縣北二十八里。春秋時(shí)秦將襲鄭,蹇叔哭送其子曰:“晉人御師必於崤。崤有二陵,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北陵文王之所避風(fēng)雨。必死是??!睗h 建安中,曹公西討巴、漢,惡其險(xiǎn),更開北山道路,多從之便。路側(cè)有石銘,曰:“晉太康三年,弘農(nóng)太守梁柳修復(fù)舊道。”《西征記》:“崤上不得鳴鼓角,鳴則風(fēng)雨總至?!弊詵|崤至西崤三十五里。東崤 長坂數(shù)里,峻阜絕澗,車不得方軌。西崤全是石坂十二里,險(xiǎn)絕不異東崤。漢 馮異破 赤眉於崤底,魏龐德破 張白騎於兩崤?。

熊耳山,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後漢世祖破赤眉,積甲宜陽縣城西,與此山齊。

按《禹貢》“導(dǎo)洛自熊耳”,在商州上洛縣界,與此別也。

?陽山,在縣西北五十五里?!稘h書地理志》?水出?陽山。

回?,俗名回坑,在縣東北三十六里。馮異與赤眉戰(zhàn)敗於此,璽書勞曰:“始垂翅於回?,終奮翼於澠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p>

新安縣,畿。東至府七十里。本漢舊縣,屬 弘農(nóng)郡。晉改屬河南郡,後魏屬新安郡。周武帝保定三年,省新安郡,又於今縣理置中州。建德六年省中州,又置 新安郡。隋開皇十六年改置?州,貞觀元年省?州,新安屬 河南府。

谷水,在縣南二里。《國語》曰“谷、洛斗,壞王宮”,是也。

縣城本名通洛城,周武帝將東(封)〔討〕,今陜州總管 尉遲綱筑此城,以臨齊境。

白超故城,一名白超壘,一名白超塢,在縣西北十五里。壘當(dāng)大道,左右有山,道從中出。漢末黃巾賊起,白超筑此壘以自固,東魏?筑為城,因名白超城。

函谷故關(guān),在縣東一里。漢開帝元鼎三年,為 楊仆徙關(guān)於新安。按:秦函谷關(guān)在今陜州靈寶縣西南十二里,以其道險(xiǎn)隘,其形如函,故曰函谷,項(xiàng)羽坑秦降卒於 新安,即此地。今縣城之東有南北塞垣,楊仆所筑。

慈澗故鎮(zhèn),在縣東南二十里。周武帝保定六年置。武德三年討 王世充,前軍鎮(zhèn)此,太宗以輕騎擊破之,充拔鎮(zhèn)歸於東都。

陸渾縣,畿。東北至府一百三十里。本陸渾戎所居,春秋時(shí)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至漢為陸渾縣,屬弘農(nóng)郡,後屬 河南尹。後魏改為伏流縣,隋 大業(yè)元年省伏流縣,移陸渾縣於今理。

三涂山,在縣西南五十里?!蹲髠鳌吩唬骸八脑?、三涂、 陽城、大室,九州之險(xiǎn)?!?/p>

明皋山,在縣東北十五里。

伊水,在縣西南,自 虢州盧氏縣界流入。

伏流城,即今縣理城,東魏孝靜帝武定二年所筑,以城北焦?jié)舅鞯叵?,西有伏流坂,因以為名?/p>

河陽縣,畿。西南至州八十里。

自河陽以下至河清等五縣,今權(quán)隸三城節(jié)度。

本周司寇 蘇忿生之邑,後為晉邑,在漢為河陽縣,屬河內(nèi)。高齊省入溫、軹二縣。隋開皇十六年,分溫、軹二縣重置,屬懷州。 武德四年平王世充後,割屬 河南府。

南城,在縣西,四面臨河,即孟津之地,亦謂之 富平津。後魏使 高永樂守河南以備西魏,即此也。周、隋為宮,貞觀置鎮(zhèn)。

中氵單城,東魏孝靜帝 元象元年筑之,仍置河陽關(guān)。天寶已前,亦於其上置關(guān)。縣西南十三里古遮馬堤,即後魏爾朱榮殺朝士千三百馀人於此。謹(jǐn)按:至德中史思明之來寇也,時(shí)李光弼已至東都,聞思明將至,乃移牒留寧及河南尹并留司官坊市居人,令悉出避寇,空其城,乃率麾下士馬數(shù)萬,東守河陽三城拒逆賊。

賊黨初謂光弼自洛而西,及聞保河陽,出其意外,疑懼久之,不敢犯宮闕。光弼訓(xùn)練招集,威聲大振。賊雖入城,憚光弼兵威,南不出百里,西不越畿內(nèi),陜州得?戎備,關(guān)隘無虞,皆光弼保河陽之力。故自 乾元已後,常置重兵,貞元後加置節(jié)度,為都城之巨防。造浮橋,架黃河為之,以船為腳,竹{?聶}互之。《晉陽秋》云“杜元凱造河橋於 富平津”,即此是也。船{?聶}出 洪州。

溫縣,畿。西南至府一百三十里。本周畿內(nèi),司寇蘇公之邑,春秋周襄王賜晉文公。漢以為縣,屬河內(nèi)郡。隋大業(yè)十三年,自故溫縣移於今所?;食ǘ?,割屬 河南府。

濟(jì)源縣,畿。南至府一百二十里。古軹邑,屬魏。奏昭王時(shí),伐魏取軹。漢文帝時(shí),封薄昭為軹侯,屬河內(nèi)郡。隋開皇十六年,分 軹縣置濟(jì)源縣,屬懷州,以 濟(jì)水所出,因名。顯慶二年,割屬河南府。

濟(jì)水,在縣西北三里。平地而出,有二源:其東源周回七百步,深不測;西源周回六百八十五步,深一丈,皆繚之以周墻,源出 王屋山。《山海經(jīng)》云:“王屋之山,氵聯(lián)水出焉。”郭璞注云:“氵聯(lián),氵允水之源?!薄渡袝碡暋吩疲骸皩?dǎo)氵允水,東流為濟(jì),入于河,溢為滎?!笨装矅⒃疲骸皾?jì)水入河,并流十?dāng)?shù)里而南截河,又并流數(shù)里溢為滎澤?!薄稘h書》:“道氵允水,東流為?,入于河,軼為滎,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于荷,又東北會于汶,又北東入于海。”

顏師古云“氵允水流而為濟(jì)。截河,又為 滎澤。 陶丘,在濟(jì)陰定陶西南。荷即菏澤。過菏澤,又與 汶水會,北折而東入于海”也。按:氵允水出今 王屋縣王屋山,東流至濟(jì)源縣而名 濟(jì)水。滎澤在今鄭州 滎澤縣。定陶,今 曹州 濟(jì)陰縣也。菏澤在今袞州魚臺縣。汶水出今袞州萊蕪縣。然濟(jì)水因 王莽末旱,渠涸,不復(fù)截河南過,今東平、濟(jì)南、 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於海,謂之清河,實(shí)菏澤、汶水合流,亦曰濟(jì)河,蓋因舊名,非本濟(jì)水也。而《水經(jīng)》是和帝已後所撰,乃言濟(jì)水南過 滎澤至於乘氏等縣,一依《禹貢》舊道,斯不詳之甚也,酈道元又從而注之,尤為紕繆矣。

百尺溝,在縣東北六里,引濟(jì)水溉灌,仁壽三年置。初分功,人穿十丈,故名百尺溝。

河清縣,畿。南至府六十里。本漢 軹縣地,縣西有柏崖故城,即東魏將 侯景所筑。武德初於城東置大基縣,八年省。咸亨四年重置,先天元年,以犯玄宗廟諱,改名 河清。

汜水縣,畿。西南至府一百八十里。 古東虢國,鄭之制邑,漢之 成皋縣,一名虎牢。《穆天子傳》曰:“天子獵于鄭圃,有獸在葭中,七萃之士擒之以獻(xiàn),天子命蓄之東虞,因曰虎牢。”楚、漢之際, 項(xiàng)羽使海春侯曹咎守此, 漢王破之,咎自殺。至宋武帝北平關(guān)、洛,置司州、刺史理虎牢。魏使 奚斤攻宋司州刺史毛德祖,經(jīng)二十日不克,城中傷者無血,知其乏水,潛作地道,其穴猶存。隋開皇十八年,改 成皋為汜水縣。大業(yè)十三年,陷於 王世充。 武德四年討平充,復(fù)於縣理置鄭州。貞觀七年移鄭州於管城,以縣屬焉。顯慶二年,改屬 河南府,垂拱四年改名廣武縣,神龍?jiān)陱?fù)為汜水。開元二十九年,自 虎牢城移於今理。

黃河,自鞏縣界流入。

汜水,出縣東南三十二里浮戲山,經(jīng) 武牢城東。漢破曹咎於此。

成皋故關(guān),在縣東南二里。

旋門關(guān),在縣西南十里。即八關(guān)之一。

汴口,去縣五十里,今屬河陰。

板渚,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初,竇建德眾數(shù)十萬,自於板渚結(jié)陣,南屬鵲山,以臨汜水。太宗帥輕騎擊之,賊眾大潰,建德竄於??阡?。將軍白士讓生獲之。

先是童謠云:“豆入牛口,勢不得久?!惫麛§洞?。??阡九c板渚迤邐相接。

等慈寺,在縣東七里。 王師既破建德,詔於戰(zhàn)所起寺立碑紀(jì)功焉,令顏師古為碑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舉報(bào)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卷三百二十 輿地考六--- ○古豫州
卷第八◎河南道四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七 州郡七
京東考古錄--顧炎武(藏書)
元和郡縣圖志(山南道二)
濠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安县| 澜沧| 济源市| 土默特左旗| 突泉县| 德安县| 广昌县| 淅川县| 普宁市| 济源市| 柳河县| 都兰县| 海南省| 迁西县| 关岭| 陆丰市| 分宜县| 宣化县| 新宾| 莲花县| 南华县| 阿尔山市| 崇信县| 昆山市| 那曲县| 皮山县| 缙云县| 安岳县| 廊坊市| 敖汉旗| 怀仁县| 宜丰县| 辰溪县| 苗栗县| 凤山市| 威宁| 乌兰县| 南涧| 潞城市| 女性| 黄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