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年間,天下大亂,群雄割據,突厥勢力乘機得到壯大。李淵在晉陽初起時,也曾經迫于形勢,暫時屈服于突厥。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不久重新統一全國。突厥統治者明白中原只要有一方坐大,就不可能像以往那樣,從群雄割據中獲利了,因此將主要對手確定為唐,試圖扶植其他勢力與唐相抗。
公元626年,得知唐帝國的權力變更的頡利可汗,發兵十余萬人,直逼長安。大軍駐扎在城外渭水便橋之北,距長安城僅四十里,京城兵力空虛,長安戒嚴,人心惶惶。李世民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六騎至渭水邊,隔渭水與頡利對話,指責頡利負約。不久后唐大軍趕至太宗背后。頡利見唐軍軍容威嚴,又見太宗許以金帛財物,便請求結盟。兩天后,大唐皇帝李世民與頡利可汗在長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橋上,簽署了和平協議,雙方斬殺白馬立盟,突厥領兵而退。這就是有名的“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在不利條件下的作戰,為穩定局勢,發展經濟、積蓄力量贏得了時間,是唐與突厥強弱變化的轉折。同時,這次事件對太宗震動很大,認為突厥反復無常,決定要徹底鏟除突厥。后來,頡利多次背盟南下騷擾,太宗忍無可忍,派李靖、李績等率大軍出擊。公元630年,唐軍在陰山大破東突厥,俘獲頡利。太宗當面數明頡利的罪狀,但仍授予他官爵,賜予田宅,把俘獲的部眾安置在北方邊境地區,設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擔任都督加以管轄。這種寬容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各族首領紛紛上表“相率內屬”,尊唐太宗為“天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