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龔德位 來源:微澧州(ID:weidulizhou)
在微博里看到臺灣一位父親在女兒婚禮上致辭的視頻,他對兩位年輕人說:“婚姻不是1+1=2,而是0.5+0.5=1。結婚之后,你們兩個要各去掉一半的個性,才能組成美滿的家庭。婚姻不是占有,而是結合。”
很多人都向往自己的婚姻是1+1≥2,兩個人在一起,應該可以得到更多的可能與收獲。這個算法看上去很幸福,可是現實生活中,婚姻卻總是潛伏著這樣那樣的矛盾,曾經兩情相悅到兩看相厭的境地比比皆是。
前不久我一位朋友離婚了,起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夫妻雙方對收拾房間的意見不統一。丈夫比較隨性,有點邋遢;妻子則愛整潔,常常把家里被打理得井井有條,物品都歸納得整整齊齊。丈夫用東西卻是用到哪里扔到哪里。起初妻子還能忍讓包容,可是每次在沙發上、床上、椅子上看見丈夫到處扔的臟衣服、臭襪子的時候,都難免會大吵大鬧,日子久了大家互不相讓。一個認為家里一定要整潔明凈,才能感覺溫暖舒適,反之就會煩躁焦慮;一個則認為家是讓人放松的地方,處處受限制讓他神經緊繃,無法放松。后來誰也說服不了誰,最終離婚了。
在婚姻的彼此理解與包容上,著名學者錢鐘書與楊絳的婚姻被人們視為佳話。在《我們仨》里,楊絳先生曾寫道,錢鐘書身上有一種“癡氣”,一心鉆研學問,家務事一概不知。有一次錢鐘書說把臺燈砸了,楊絳也說不要緊,她會修。還有一次錢鐘書說:“我把墨水瓶打翻了,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楊絳說:“不要緊,我會洗。”錢鐘書不相信,說:“那是墨水呀。”楊絳說:“墨水也能洗!”
楊絳在書中說,她一生最大的功勞,就是保住了錢鐘書的淘氣和那一團癡氣,讓錢鐘書的天性沒有受到壓迫,沒有受到損傷。或許,正是這般寬容與理解才成就了博學而風趣的錢鐘書。
宮崎駿說:“愛,不是尋找一個完美的人,而是學會用完美的眼光欣賞那個不完美的人。”在婚姻里,有一種感動叫理解,有一種幸福叫包容。
如果雙方堅持做“1”,事事不愿讓步,那么本是無關痛癢的小事,也很容易被無限放大,原本甜蜜的婚姻就會硝煙滾滾,戰火連天。如果多做減法少做加法,兩個人彼此削減一些鋒芒,舍棄一些原則,將自己由“1”變成“0.5”,彼此去包容與接納對方的0.5,然后共同組成一個新的“1”。
你欣賞我的不同,我接納你的不完美。你和我,最終成了我們,相信這才是婚姻最好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