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角
在藏語中意為“登天的梯”
關角山就像一座天然屏障
橫亙在天峻草原
和柴達木盆地之間
這里常年缺氧、環境惡劣
年平均氣溫只有0°C
青藏鐵路關角隧道正位于此處
老關角隧道
于1958年開工建設的老關角隧道
位于青海省天峻縣境內
隧道全長4010米,平均海拔3600米
受自然環境和當時施工條件制約
工程建設于1961年被迫停工
1974年工程復工建設
鐵道兵參與修建隧道時
最先進的機器就是風鉆
其余全是依靠洋鎬、大錘
鋼釬、抬筐等輔助設備
由人工完成
1977年隧道主體工程完工
前后跨度近20年
是高原工程建設史上的
一個偉大創舉
老關角展線群
是我國現存展線最密集的地段之一
特別是二郎螺旋形展線最為獨特
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
延伸
什么是展線?
展線就是當線路采用的最大坡度一定時,為了使線路達到預定的高程,需要人為地展長線路的方法。簡單地說,就是增大里程減小坡度。其原理跟騎自行車走S形線路容易上坡類似。中國鐵路著名的展線有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鐵路和成昆鐵路法拉展線等。
成昆鐵路法拉展線
隨著青藏兩省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進出物資運量逐年增長
由于關角隧道是單線單洞隧道
列車需盤山行駛2個小時才能通過
關角隧道日益成為制約運能的瓶頸
修建新關角隧道成為必須
新關角隧道
2007年11月
新關角隧道開工建設
隧道全長32.645公里
平均海波3500米
位于青海省天峻縣和烏蘭縣境內
青藏鐵路天棚站至察汗諾站之間
新關角隧道地層巖性極其復雜
對工程建設極其不利
施工過程中涌水量大
嚴重影響了施工進度
新關角隧道工程也被專家評定為
世界上當時在建的風險最高
水文地質最為復雜
施工難度最大的高海拔第一長隧
施工中,建設單位研發運用
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
在通風出渣、斷層破碎帶施工
等方面開展科技攻關
著力破解了一個又一個
高原特長隧道施工難題
2014年12月28日
新關角隧道正式建成通車
列車運行時速達到140公里
列車穿越關角山的時間
由原來的2小時縮短為20分鐘
大大提升了青藏鐵路的運輸效率
守護“登天之梯”
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
德令哈工務段天棚線路車間關角工區
是新關角隧道的養護者
隧道年平均氣溫只有-0.5℃
最冷時內外溫差達40℃
隧道常年內陰冷潮濕
每當列車進入隧道
強大的氣流卷起寒冷的空氣
職工們只能蜷縮在避車洞內
待列車通過后再繼續工作
新關角隧道采用的是
無砟軌道和整體道床結構
養護標準跟高鐵標準一樣
工區為此專門配備了
電子道尺、激光測距儀
和軌道檢查儀等先進設備
工區還建成了全方位的
“電子數據”維修系統
大家都熟記幾十種養護參數
每天對檢測數據進行對照
分析查找問題
對待工作精益求精
2018年6月13日凌晨2時10分
工區對關角隧道下行線傷損鋼軌
進行更換施工
這是該隧道在無砟軌道上
進行的首次換軌施工
確保了關角隧道安全暢通
文字:張艷 李志彪 林飛翼
圖片:汪要強 韋鵬程 成海忠 于得慶 楊學諍
封面:謝影
視頻:韋鵬程
編輯:林飛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