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機緣巧合遇真知嗎?前幾天我在喜馬拉雅聽書,一本聽完了開始找別的書來聽,突然看到了曾仕強教授在百家講壇講的《易經》,手指不知不覺的點進去,一集接一集的聽下來之后,竟然收頗豐,最重要的是以前困擾著我的難題、走不出的怪圈竟然都可以想的通了,甚是欣慰。在得知孔子五十才開始學《易》,并喜讀《易經》,以致《韋編三絕》之后,感到自己能在現在的年齡接觸到《易經》實在是很太幸運了。說《易經》是本奇書完全不足為過,它可以解決我們生活中大部分問題,你想開的還是想不開的,你理解的還是不理解的,你現在的境況還是未來的方向,它都可以給你指明方向。
通過學習《易經》,我明白了原來外面的世界有那么的廣大,我們的心境也可以變得如此闊達,下面是我的心得和以及關于在生活中的體會。大家看看你是否也有同感,下面來一起進入《易經》的世界。
易經是萬經之首,自古以來被稱為經典中的經典,哲學中的哲學,科學中的科學,用來揭示事物內在的發展規律。
易經的三大原則:
1.簡易:萬事萬物都是非常簡單的。我的體會是其實好多事情是我們自己把它復雜化了,有 的是因為自己的眼界不到;有的是因為自己的閱歷不夠;有的是因為自己的想法太偏激,總之這些都會讓我們覺得事情好復雜,沒有頭緒。但其實只要我們抓住根本,抓住事情的軟肋,都是很簡單的事情,找到重點也就找到了解決的辦法,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思路,進而解決問題。當然這個程度需要長時間的思考和經歷才能達到。
2.變易:萬事萬物都是隨時變化的。我們要明白所有的變易、變化都是因為時(時間)與位(空間)的變化所致,是為了適應時空的變化而作出的相應變化。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經說過一句妙語,"第一等人領導變化;第二等人呢?把握變化;末等人呢?只有跟著變化走了。改變死,就跟著死,該活,就跟著活吧;這是普通人。",而曾經風靡一時的暢銷書《誰動了我的奶酪》就是一本教人如何變在事物變化前,未雨綢繆的書。所以,我們學習易經就應該能夠預見變化,在春夏天的時候就應該知道冬天已經不遠了,要準備好棉襖了。也就是易經中的"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3.不易:萬事萬物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世上只有一件事物是不變的,那就是能變出萬物的那個東西,或稱為上帝,或稱為耶穌,或稱為阿拉,或稱為如來,或稱為玉皇大帝,或稱為本體,或稱為太極。世間盡管變化無窮,但是其中也有不變的東西在;世事雖然變幻無常,但是人心人情人性基本不變。所以,對人生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變初心。
易經的五大理論:
1.全息對應論:萬事萬物都是相互對應的,沒有單獨存在的道理,一件事情的發生,往往預示著另一件事情也會發生 ,事情變化往往是內部先變,然后才導致外部變化,如果要改變一個人,必須先要改變他的思想,透過一個思想的變化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在生活中我也注意到只有從心底里真正想做出改變才能用心的行動,從而才能得到更好的結果,想法、行動和結果之間是相對應的。
2.五行生克制化論:萬事萬物都可以歸類到五類元素:既:金木水火土,一物生一物,一物克一物,沒有最強者,也沒有最弱者。存在必定合理,只是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不同的人會讓我們有著不同的體驗和機遇。
3.陰陽論:萬事萬物都分陰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純陽純陰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陽久必陰,陰久必陽,陰陽是互相轉化的 ,所以萬事不能做的太絕,太絕對了容易出問題,要窮寇莫追,要網開一面。人在得意時不要太猖狂,明白物極必反;在失意時也不要太沮喪,堅守初心,每天不斷進步,相信會有走向光明的一天。
4.時空論:萬事萬物的旺衰都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而變化,時間或空間變了,事物的旺衰也會隨著變化 ,做事情不可冒進,也不可畏縮不前,不僅要逢時,還要逢位。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明確自己現在的實力和位置,對未來有個恰當的期許,有助于我們實現目標。
5.因果報應論:今世的果由前世做的因來決定,今世做的因決定了來生得到的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這個說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我只記得曾經聽說過一句話“你現在的生活狀態是由你五年前的努力程度決定的”,我覺得說的沒錯,我想這可能是這個理論的最好證明。
從我的感受來說學易經讓我的頭腦更清醒,可以正確判斷自己的能力,避免虛無縹緲的想法和追求(其實對于我來說那些曾經耗費了我太多的時間和經歷,而且經常會陷入迷茫和沮喪之中),知道什么是自己能抓住的和可以實現的東西,生活的更加有樂趣。我相信深入《易經》你也會受益匪淺,在它的點撥下你會體會更多、明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