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駕馭人性系列的第三篇文章,后續還會有更多文章輸出,都會連載在:知行網絡課堂。上篇《如果你至今沒有取得任何成就,人生一直在徘徊不前!一定逼自己看完這篇人性真象!》沒看到的,可以點鏈接觀看。
此系列只是作者的閑來無事,一些個人的思考,在這里免費分享給大家。免費分享林濱以為是件很有意義的事。當然,一家之言,個人之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哪里有失偏頗還請大家多多指教和包涵!碼字不易,有任何見解歡迎評論我留言,共同探討!
如果感覺對您有幫助,還請多多點贊,關注,收藏,以免走失!
這篇文章如果你至今沒有取得任何成就,人生一直在徘徊不前!一定逼自己看完這篇人性真象!
他值得你最少讀三遍,只有明白了萬變不離人性這個道理,你才會理解社會的叢林法則的真象。
在探究人性實質之前,我們先要對社會治理結構中廣泛應用了幾千年的“外儒內法,陽儒陰法”有一個基本了解。我們應該明白,常人能夠看到的往往只是表層的一面,而真相往往被有意地隱藏起來。
?
事實其實很明顯:很多人即便在日賺500元時會說實話,可能在日賺1000元時也會保持誠實,但當他們的收入達到5000元、10000元時呢?他們就陷入沉默,即便說話,也是應付和欺騙。
如果你至今沒有取得任何成就,人生一直在徘徊不前!一定逼自己看完這篇人性真象!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至少三遍的書。
這不僅因為它可以打開人們對人性的認知開關,還因為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我們被愚弄了太久,被單一思想束縛了太久!一個人的生命經歷通常涉及學習成長、交友、戀愛、組建家庭、結婚生子、教育孩子和事業發展等方面。任何一個環節都無法繞開與他人的交往。
江湖就在人群中。在兒時,我們需要了解父母;上學時,我們需要研究同學和老師;談戀愛時,我們需要了解伴侶甚至是他們的家人;工作時,我們需要研究領導和同事;做領導后,我們需要研究員工和市場。
所有問題最終都歸結為人的問題。無論你是否愿意接受,無論是處理事務還是對待他人,你是否能夠洞悉和應對人性,將會決定事情成倍地得到成功還是花費更多精力但收效甚微。
人性學是一門可以讓你身邊的所有人都變得透明的學科。接下來要分享的內容可能會尖銳、赤裸、黑暗,也許不是你想聽的。
然而,我以個人名譽擔保,它絕對是你所需要的!
一 .人,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在人們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常常被灌輸人應該善良、感恩、重情重義、品格高尚等觀念。
然而,進入社會后,人際關系開始牽涉到各種利益。我們很快就會發現社會上的行為與我們一直以來所相信的“人性本善”截然不同。
朋友借錢不還,愛人出軌,合作伙伴背叛,同事背地捅刀,甚至兄弟姐妹為爭奪遺產無視父母的生死……種種現象動搖著我們對人性的認知,讓我們痛苦地意識到“遇人不淑”。
以上文字摘自《如果你至今沒有取得任何成就,人生一直在徘徊不前!一定逼自己看完這篇人性真象!》之前的分享。
現在重新閱讀這段文字,我們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深層原因。人的本能需要催生了人們趨利避害的本能,也就是自私。
這種趨利避害的本能如同人生旅途中的發動機和保護罩,深入人的骨髓,是人類進化的結果。
趨利避害如果能保障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那便是善;但如果成為相互傷害的根源,那便是惡。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個懂得趨利避害的“法家”,只是經過道德教化之后,人性上涂上了一層儒家的色彩。
然而,社會本質上卻是一個血淋淋的叢林世界,弱肉強食是其唯一不可忽視的規則。
?
人類之間的互動本質上是在試探對方的實力和底線,從而決定著自己的應對策略。欺軟怕硬、慕強欺弱是人類的天性。
在金錢、利益和權力的誘惑下,親情、愛情和友情都可能變得脆弱。
盡管這殘酷,但法家精辟地把握住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核心和真相:人性是趨利避害的,人與人之間本質上只存在一種關系,那就是利益關系。
只要有利益,即使兩個人之間關系疏遠,他們也能被利益所捆綁;一旦利益受到傷害,甚至親子關系也可能衍變成仇敵關系。
社會中,每天都在上演著各種戲劇:當你貧窮時,遇到的往往是將你算計、嘲笑、占你便宜的小人;當你有錢了,你遇到的則是友好、善良、尊重你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都是同一群人。有時好人也會做壞事,壞人也會做好事。那些在人前被人們稱贊的慈善家,在人后可能是家暴者。
那些在眾人眼中不可原諒的殺人犯,卻可能是母親眼中的孝子。人性沒有絕對的善或惡,它既包括了黑暗面,也包括了光明面。
人性是善與惡共存、黑與白交織、善與惡共存、黑與白共存的。人性并非本善,亦非本惡。最本質的人性是什么?最本質的人性就是自私與欲望。
洞察自私本性的人便能洞察人性。許多人常常采用非黑即白的眼光看待他人,錯誤地認為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壞人。
然而,真正的高手用冷靜客觀的灰色眼光看待人:沒有純粹的黑與白,只有亦黑亦白的存在。我們應該欣賞和利用人性中的善,警覺并掌控人性中的惡。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種利益交換。很少有純粹的好人或者壞人。當你傷害了他人的利益時,你在別人眼中便是一個壞人;當你符合了他人的利益時,你在別人眼中便是一個好人。
當你能給他人帶來利益時,他會對你友善;當你不能給他人帶來利益時,他會顯得自私和冷漠;當你剝奪他人的利益時,他會變得兇險。無論是親人、朋友還是陌生人,情況都是如此。利益越大的地方,人性就會越自私;當自私達到一定程度時,人性便會變得惡。
古代帝王爭斗中,很難看到善的一面: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殺害了自己的兄弟;武則天為奪取皇后之位,殺害了自己的親生孩子;趙武靈王甚至被自己的兒子圍困在內宮,斷糧斷水長達三個月之久,最終餓死。想要觀察最真實的人性,一是看看我們的孩子,他們的人性尚未經歷道德教化;二是看看古代的帝王,在利益所驅動的地方,人性會變得更加透明。無論與你關系多么好的親人、朋友或愛人,你都不能完全信任他們。
因為一旦發生利益沖突,這些最親近的人將會給你造成最深的傷害。
因為他們對你太熟悉,你的許多不為人知的事他們都知曉,你的弱點他們也清楚,而這些,往往成為攻擊你的利器。
二、人性的本質究竟是什么?
人性是人類的基本屬性,是大自然對于有智慧的生命所設定的基本特質,是每個人所必定擁有的,也是每個人獨特的。
換言之,只要你是人,你就必然具備人性的所有特征,既不多也不少。就人性而言,不存在階層、差異,每個人都是平等的。1943年,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類具有五種不同層次的潛藏需要,按照層次排序先后依次為:
【1. 生理需求】
【2. 安全需求】
【3. 社交需求】
【4. 尊重需求】
【5. 自我實現需求】
這里的關鍵詞是“需求”。
這五類需要是與生俱來的,但在不同的時期,各個需求的迫切程度表現不同。
需求的迫切程度是激發人們行動的主要動機和原因。在滿足高級需求之前,必須先滿足低級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要完全滿足所有需求,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即可。
換句話說,如果你連吃飽穿暖都無法滿足,你就顧不上安全需求;如果你的安全需求沒有得到保障,你就難以關注親情、友情和愛情……從本質上講,人類就是一團需求和欲望的集合,從物質需求到精神需求,從物質欲望到精神欲望。
人類是一種兼具“獸性”、“人性”和“神性”的生物。人的生活主要分為三個層次: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靈魂生活。
這三個層次可被比喻為人的“獸性”、“人性”和“神性”。古希臘神話中說:“人是神與獸結合的產物。”費爾巴哈也有句名言:“沒有精神的肉體是動物,沒有肉體的精神是神,肉體和精神的統一是人。”
大多數人生活在第一層次上,他們往往表現出“獸性”:追求財富、享受名聲、滿足感官需求和虛榮心,他們為了掙錢、生兒育女、娛樂而奮斗。
他們很少關心自己的精神需求,也不明確自己的人生意義,只是盲目地追隨潮流,渾渾噩噩地生存下去。
少數人不滿足于這種動物性的生活,他們付出努力攀登到第二層次。
還有一部分人特別認真,他們不愿意成為本能的奴隸,他們想要超越肉體的束縛,探究“生命的起源、死亡的宿命”,渴望精神境界的升華、尋求生命的解脫和延續。
這就是第三層次——“神性”,也是宗教信仰的基礎。一個人如果能夠平衡兼顧“獸性”、“人性”和“神性”,平衡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靈魂生活。
協調好家庭、事業和信仰,那么他就能真正提高生活質量,得到一個完整、圓滿、幸福的人生,甚至能夠達到佛教所稱的大解脫、大自在。
接下來的分享將會詳細展開這個話題,你可以按照順序學習和探索其中的內容。
三、思考自私的兩種形式
人們常常教導我們不要自私,自私是貶義的。
然而,自私并非一味的貶義詞,而是人的本能和天性之一。
自私沒有對錯,僅取決于個體的價值觀。自私被貶義化,是因為過度的自私會妨礙群體的合作和繁榮。
盡管我們受到后天教育的影響,但人的天性并不會改變。優先關注自我,其次才是他人,這是人的本能。
比如看到一張多年前的合影,最初的反應往往是尋找自己。如果自己拍得好看,即使其他人拍得不如意,合影也還能容忍;但如果自己拍得不好看,其他人拍得越好,就會越覺得不舒服。
實現自私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以損人利己為目的,比如偷、搶、騙、造假;另一種是先成人后達己,比如佛渡眾生最終獲得眾生的拜佛。
高手往往是先關注他人,然后滿足自己的自私。人的自私可以分為兩種:物質自私和精神自私。物質自私是低層次、最基本的自私形式,如人們所說的“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精神自私則是更高層次的自私,關注的是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滿足。經過后天教育,我們會更加重視精神追求,物質自私讓位給精神自私。
當然,即使我們為別人提供幫助時抱著不圖回報的心態,內心仍然會感到開心和滿足。
我們的幫助滿足了自己的精神需求。無論怎樣為別人著想,都是基于自己的情感需求和目的,只是隱藏的程度不同。
否則,如果幫助別人帶給我們的是痛苦,我們還會選擇去幫助別人嗎?最后,大多數人相信“好人有好報”,但真正了解人性的人都明白,好報才有好人的。
人性本私:深入人心的底層邏輯和規律
有人認為人性本善,有人認為人性本惡,但我一直堅信人性本私,這種本能深入我的骨髓。
有一次,我去看望一位女性朋友的兒子,他生病了,不是一般的小病,相對來說比較嚴重。
當我見到我的朋友一直在哭泣時,我試圖安慰她說:“誰都不想看到孩子這樣,但是你的哭泣也解決不了問題,過多的哭泣也會對你自己造成傷害。我相信你的孩子也不愿意看到這樣的結果。”
當我看到朋友作為母親而失聲痛哭時,母愛自然而然地顯露出來,我感受不到其中的任何自私成分。
當我開始懷疑人性本私的理論是否正確時,她以哽咽的聲音回答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我被驚到了!
如果我說出來,你一定也會感到驚訝。她說:“你說的我都明白,但是我哭出來,會讓我感到好受一些。”
請你再讀一遍,仔細思考她親口說出的這句話:
她哭泣的一個原因是為了讓自己感到好受一些,還有對自己情感的表達需求。
人性本能會讓你變得自私:愛孩子是真實的,讓自己感到好受一些也是真實的。
深入品味“讓自己感到好受一些”這句話,當你真正領悟其中的意義時,你對人性的理解將進一步深化。
人性本私是深入骨髓的底層邏輯和規律。
正因為人性本私,每個人都有為善的潛能,同時也有作惡的傾向。
這些作惡的傾向和潛能會在外部環境的刺激和內在利益權衡的驅動下釋放出來。
如果你沒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你的生活就成了一場賭博!
你所賭的不是個人經歷、資源或表面的東西,而是一個人,你賭的是與誰相遇,賭的是這個人是否可靠。
如果不了解人性,輸掉賭局就是必然的。輸一次是對方沒有良心,輸兩次是你自己沒有足夠警惕,輸三次以上不僅面子丟盡,甚至可能毀掉一生。
正如上海灘大亨杜月笙曾經說過:“你可以不識字,但不可以不識人!”
識人,也可以稱為讀人,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讀懂了一個人,就能掌握他,掌握一個人就能掌握一切!
四 人性與道德,法律的關系
人性中最基本、最深層次的需求只有兩點:生存和繁衍。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追求生存和繁衍,這兩點與善惡無關。
母愛是人性的一部分嗎?是的。母親為了保護孩子而犧牲自己,是為了繁衍后代。
追求美是人性的一部分嗎?是的。追求美是為了吸引異性,獲得繁衍的機會。
炫富是人性的一部分嗎?是的。男人炫富,就像孔雀開屏一樣,同樣是為了獲得繁衍的機會。
然而,感恩和寬容并不是人性的一部分,而是道德的表現。那么,道德是什么?它與人性有什么關系呢?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個體的生存、繁衍以及群體的繁榮與衰退有著復雜的相互關系。
道德是社會對行為規范的約定,它指引著人們在社會中的行為和相互關系。
它超越了個體的本能需求,呼喚人們對他人的關心、尊重和合作。
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范體系,是制定和強制執行道德準則的一種方式。法律基于道德原則,旨在維護社會秩序、保護公共利益和個體權益。
它對人們的行為設定界限,提供了對違法行為的懲罰和對受害人的保護。
因此,人性和道德密不可分地相互作用。人性驅使著個體追求生存和繁衍,而道德引導著人們在社會中的行為和相互關系。
法律則是道德的具體化和實施手段,確保社會秩序和公正。
道德是用來約束個體的人性,達成群體繁榮的目的。個體愿意接受道德,是因為群體的繁榮,最終讓個體受益。
道德不是人性,甚至在大部分情況之下,道德是反人性的。恰恰因為道德常常是反人性的,才需要大量的引導和約束。
例如在如果你至今沒有取得任何成就,人生一直在徘徊不前!一定逼自己看完這篇人性真象!中,儒家引導和提倡遵循【三綱五常】的禮教,是一套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禮儀約束,是
人與人之間普適性的道德標準。
可以說,【三綱五常】影響和構成了中國人與人之間基本的道德框架和體系,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通常指仁、義、禮、智、信。
一個母親把自己的孩子丟棄了,你會說她沒有【人性】,但不會說她不【道德】,因為繁衍是人性。
一個人不排隊,你會說他不【道德】,但不會說他沒有【人性】,因為保護群體利益是道德。
道德需要引導,通過教育、宣傳、輿論譴責等緩慢但長效的手段,便形成了文化、價值觀等等。而道德的社會規范,每個時代都會人為地劃一條最底線。這條最底線就是法律,一旦觸犯必然受到懲罰。
一個人搶劫別人,你會說他“觸犯法律”:辱罵人的不道德,對社會影響不大;而搶劫的不道德,則會極大地影響群體繁榮。
【外儒內法】的社會治理結構,本質上就是社會治理結構,外化為儒家倡導的道德規則,內化為法家倡導的法律規則。
以上就是關于人性最晦澀難懂的部分,建議你多讀幾遍以上部分內容及上篇文章如果你至今沒有取得任何成就,人生一直在徘徊不前!一定逼自己看完這篇人性真象!。
讀過和沒讀過區別很大,讀一遍和讀三遍區別更大!讀懂了,弄通了,你才能夯實了解人性、認識人性、洞悉人性的底層基礎。
后續文章持續更新中……
點關注,不迷路!!
知行網絡課堂弘揚法家思想,傳承法家思想,用法家思想穿透人,小到齊家,大到治國,平天下點關注,不迷路!人生不迷茫!
駕馭人性3
駕馭人性 · 目錄
上一篇如果你至今沒有取得任何成就,人生一直在徘徊不前!一定逼自己看完這篇人性真象!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