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就必須與他人產生交集,這是我們自身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隱性要求,心理學家馬斯洛就認為社交是人類的“五大需求層次”之一。
可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人與人交往的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給我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弱化了我們的社交關系,比如你“稍有不慎”,一個無心之過,你就有可能被對方拉黑,由于生活的快節奏,你們的關系很快被沖散在“信息洪流”中,從此再無聯系。比如以下三點,你如果不注意,就會起到這樣一個作用。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隱私,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的內心世界極其復雜,各種意識和潛意識層出不窮,受制于道德等外在要求,很多事情是不能向外人說的。
但是正好與此相反的是,人都是好奇的,這是人的本性,心理學上有個很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實驗者讓一些被試不要想一頭“紅色的大象”,叮囑他們千萬不要想一頭“紅色的大象”,結果被試頭腦中全部想的是“紅色的大象”。
由此可見越是不要、不能干的事,人們越好奇。對于別人的隱私,人們也是這樣的心理動機,但是一旦落到自己身上,就會解釋為是對自己的一種侵犯,是對自己的不尊重。甚至會理解為是抓住了自己的“把柄”,可想而知,這樣的結果會對你們的關系產生很嚴重的負面影響,不排除被拉黑的可能。
高考完之后,經常會有親戚朋友向我咨詢我一些孩子報志愿、選學校的事,當然也經常會有一些朋友向我說一些與自己發展有關的事,這些問題本質上是一個關于如何“選擇”的問題,相信每個人也都會遇到。
面對這樣的狀況,通常我都會說一些自己的看法,但是我一定會叮囑,這只是我的看法,僅供參考,最后怎么選擇要你自己來做,因為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想要什么,曾在一本心理學雜志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你之所以不敢選擇,其實深層的心理原因是你怕承擔后果,所以你才會讓別人做決定,以此來減輕自己的焦慮”。
所以盡量不要給別人做選擇,也不要過分干涉別人的選擇,因為任何選擇都代表著不確定性,而這個不確定性的承擔者就會變成你,或者說你會剝奪別人的選擇權,這同樣是不尊重對方的一種體現。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特別是在一些社交平臺上,這樣的例子就更多了。比如,有一天你寫了一條朋友圈動態,因為眼前的某件事,發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抒發了一些自己的感情。
可結果這樣的人就跟你杠上了,說你的觀點不對,內容還有錯別字,總之就是在他眼里你發的這個動態沒有他發的好,其中存在很多問題,觀點也有待商榷。
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這其實是一個人長期積累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傾向的外在表現,他的“優越感”來自于自己的和別人的比較,可殊不知,他的這種行為已經傷害到了別人,長此以往,被別人拉黑也就不足為奇了。
結語: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同理心”,意思是指換位思考或將心比心。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之所以會拉黑別人,別人為什么會拉黑我們,就是少了一個同理心。以上就是在人際交往中會有可能讓別人拉黑我們的三點分享:第一,過分介入別人的隱私,還管不住自己的嘴;第二,過分干涉別人的選擇,喜歡說教別人怎么做;第三,喜歡指出別人的“錯誤”,不懂得贊賞和包容別人,供你參考。
歡迎留言評論,寫下你的見解,心理小先生與你一起進步。
關注心理學科普,科普心理學:心理學≠讀心≠雞湯≠算命,心理學=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