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過人離職,沒有啥心態,第一次做的時候心里會很糾結,而現在已經不用糾結了,可能是因為自己進入了慈不掌兵的管理者角色。
很多職場人,都是從自身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的:我又沒有做錯什么,為什么要勸我離職?我離開這份工作會沒有收入,家里的開支怎么辦,而我又這年紀了,早已經習慣了這里的流程和工作節奏,離開會各種不習慣啊,你為什么要做那個讓我失業的壞人?
我們一定不要抱著受害者的心態來看待這一切,自己是弱者理應同情,但你要考慮,弱者在市場上是得不到同情的。馬太效應了解一下?
品牌資本的馬太效應是指,某個行業或產業的產品或服務,品牌知名度越大,品牌的價值越高,其忠實的消費者就越多,勢必其占有的市場份額就越大。反之,某個行業或產業的產品或服務,品牌知名度越小,品牌的價值越低,其忠實的消費者就越少,勢必其占有的市場份額就越小,將導致利潤減少,被市場淘汰,其讓位的市場將會被品牌知名度高的產品或服務代替。
一句通俗的話就是,在市場里面,贏家通吃!為什么要關照弱者?
職場人對于組織來講,組織考慮的是保持其穩定性和高效性,就算因為人請假或休息,組織也會保持其正常運作而不受人的影響,如果組織中某人離開了,組織就轉不了,那么這個組織不會有很大的發展——至少不穩定,很容易垮掉,自然不是一個有競爭力和高效的組織。
站在這層面上,組織上的每個人站的崗位,都有可能影響到組織的效率,當一位職場人的能力達不到要求,沒有交出預期的績效時,組織就會產生“短板”——這會變成整個組織的問題,有問題當然要解決,管理者會把問題想辦法解決,然后把效率提上來,在執行上先要做到有統一的步調,如果這崗位的人在執行過程中還有靈性:既能盯著目標,又能靈活應變,把執行做到位,那就是一個合格的職場人。
那為什么要勸人離職呢?一般來看有以下情況:
1.公司戰略調整而導致的裁員。
公司為了開一個新戰略,而大量招人,等運營一段時間,發現這個項目做不出理想的業績,而高管們對此又失去了耐心時,就很容易把整個項目都撤掉,那么之前在這項目工作的人就會產生分流:要么分流到其他部門做一線員工,要么就離職。 實際上,公司上新項目“夭折”的機率還是挺大的,只是媒體沒報道,大家以為很少罷了,而這也屬于正常:不做新探索,等死,做了新探索,找死。這公司因戰略調整裁了你,并不代表你在其他同行為和類型的公司找不到工作,如果是真找不到,證明你在這也是混日子,把自己的能力混慘了。
2.你所在的崗位對能力的要求變了,從你的工作狀態觀察,并不能讓管理者看到改善過后能達標的前景。
大白話就是管理者認為你的能力匹配不了現在這崗位的要求,為了早日能把預期的結果做出來,換一個人去執行會更容易見效,并且在團隊里面,過度縱容不達標的人留在這,也會影響其它員工的工作士氣:績效這么差勁的人也可以與我為伍,跟我拿著不多的工資,這也太讓我難堪了吧,按這意思我是不是可以偷一下懶也無所謂?而該團隊的管理者會被上司認為管理能力不足,沒有當斷則斷,并沒有從大局去考慮問題,管理者的能力欠缺,如果你再不做決定,那么上司會幫他處理這事。
3.你的能力是有的,但是缺乏與上司溝通并且保持與其步調一致,導致上司認為有其他比你更適合的人選。
你有能力,也得到其他人的認同,但是缺乏與上司的深度溝通,并不明白上司對你的預期是什么,你往哪個方向去做才能算是做到位,而不是用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借口來安慰自己的低效努力,上司期望你做什么,你在提出你的建議并發現沒有商量的余地時,就應該按上司的來,而不是自己可以違抗命令、我行我素,這也會呆不久:上司要對整個團隊負責,要為目標達成而努力,而因為你就進度拖延了,那么是不是該換一更適合的人下屬?
4.勸人離職的是HR,HR只是接到指令這么做罷了。
這個是因為管理層已經做了決策,而人力資源專員只是執行公司的決策來勸你離職,對于他來講,是他工作的一部分,并且要做到位,做不到就是失職了。所以會與你啟動談判流程,法律怎么規定就怎么來,大家互相協商,給到一個數字的補償,同意自動離職或轉崗。
5.傳統老式的管理者當員工是成本,認為成本>其產出價值時,就想方設法刁難和勸退他。
會存在一部分的管理者,當員工為成本,認為員工干活的產出價值小于給他開的工資時,就會想辦法刁難和勸退他們,并打著:“你好意思只拿工資不干活,羞恥么”等道德綁架來勸退人,不管他是克扣工資還是變相降薪,這樣的公司只能公事公辦:用勞動法保護自己,申請勞動仲裁,要到賠償后走人,不留戀。
到被人勸退的那一刻,你認清了你自己了嗎?以上常見的五種情況,你是哪一種?我們能得到一些什么樣的啟示?
1.無論你的上司做得好與壞,請與他保持緊密的溝通與步調一致:做到上司所要求的工作。
無論站在你的角度看你上司有多么的傻X,他能當你上司,可以看到你不知道的信息并且做出決策,肯定是有他的道理,就算執行到最后,他把你們帶到溝里去了,那也是他的責任,高管會把這個看在眼里,會認真評估這問題是否出在他身上,是否要把他調崗或辭退?在熬到這刻來臨之前,你應該了解上司對你的期望,然后把他對你期望的工作做到位,記得要多請求,勤匯報。
2.保持危機感,不斷地自我學習與進修,永遠保持饑餓感。
就算沒有績效考核,你也應該要保持危機感,這會讓你時刻想著自己的競爭能力,會不斷地向上提升,保持饑餓感,像海綿一樣吸收知識并立馬用到實踐中去,提升自己的思維、眼界和行動力和積累人脈,才能給自己一個鐵飯碗——你自己的能力,這時你會關注自己會為企業帶來多大的價值,應該拿什么樣的薪水,企業給不到的話,外面的公司是否可以給?那么不就順理成章地跳槽薪水漲上去了?
3.做一位斜杠職場人: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不僅有第一職業,還有第二職業。
正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利用自己業余和空閑的時間做個自己喜歡的愛好,堅持做下來,讓它為你帶來一定的收入,比如你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給他人做培訓,從而收取一定的培訓費用。
4.擺正自己的職場心態:在其位就要謀其政,公司平臺是個人能力的放大器,你要做的就是擁抱變化,盡可能讓自己成為有能力建平臺的人。
所謂的職業,就是把自己該干的、不是你負責但你可以兼顧做好的工作做好,超出你上司的預期,而我們更要擁抱變化,因為現在市場變化得太快了,不得不主動去擁抱,讓自己掌握更多的主動權,從而進退自如,能把自己修煉成一位可以搭平臺的人,也是一種能力——創業者!
你還在埋怨勸你離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