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色彩中尋找和諧
雅弗林斯基
. . . . . .
阿歷克塞·馮·雅弗林斯基
Alexej von Jawlensky
(1864-1941年)
俄國表現(xiàn)主義畫家 慕尼黑新藝術家同盟創(chuàng)始人
青騎士社成員 以熱情洋溢 色彩斑斕的肖像藝術聞名師從列賓 被稱為“俄國的馬蒂斯”
雅弗林斯基生于特維爾附近的蘇斯洛沃, 逝于威斯巴登。 他從1889年起,離開皇家近衛(wèi)軍軍官職務, 進了莫斯科的美術學院,隨列賓學畫。1896年又在慕尼黑安東·阿茲伯學校學習,并在那里結識康定斯基。
1902年以后,他便獨立作畫。他和康定斯基、庫賓、加伯利埃爾·門特以及其它一些人是1909年慕尼黑新美術家協(xié)會的創(chuàng)始人。他雖然沒有參加青騎士畫展, 但與該派極為接近。
戰(zhàn)爭期間, 雅弗林斯基住在瑞士 (圣·伯萊克斯,蘇黎世,阿什戈納), 并于1921年定居威斯巴登。1924年,他和康定斯基、克利、費寧格組成 '四青', 在德國和美國舉行畫展。
這位俄國畫家在慕尼黑學習了西文繪畫, 塞尚和凡高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并鼓勵他探索更加宏大、簡單、更富有表現(xiàn)力的形式。
1905年,他在英國和普羅旺斯的小住使他作為色彩畫家的天賦得到發(fā)揮, 和馬蒂斯的結識又幫助他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他在1909年用發(fā)光的純色平涂的油畫就已經(jīng)很象是法國畫家所作, 不同之處在于法國畫家的線是積極熱情的,而他的線則是以豐富 、肉感的顏色消極地勾畫著物體的輪廓。
他的畫真誠奔放,色彩以大地的力量和俄國平民畫的原始表現(xiàn)力歌唱著。他畫過一些風景, 但主要是畫頭像和半身像。
在1911-1914年間, 畫家的力量凝聚在更加簡單而大的形中。他畫的肖像大多表情生動,線條和色彩強烈。筆法和用色充滿變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 雅弗林斯基的畫有了深刻的轉變, 精神的作用使他的藝術從戰(zhàn)前的模樣發(fā)展成為以圣伯萊克斯風景為對象。
從此,人的面容便成為他感興趣的唯一題材, 它的主要結構是十字骨和眉弓、臉、橢園的下巴、額部、決定了畫的象征性構造,可以說它是帶著深刻、神秘的宗教感情的新圣象。
'藝術是對上帝的懷念',他經(jīng)常這樣說。顏色在它所強調(diào)的線狀結構之中烯起了更秘密、更稀有的火焰。
截至1935年始終光亮透明的彩色在他一生的最后幾年變得暗淡起來,但同時, 他卻在生活和繪畫之中,找到了自己童年時篤信的東正教之路。
他早期畫了許多靜物畫,深受安德斯佐恩的影響。后來他在博物館第一次看到高更的繪畫,很受感染,以及塞尚和梵高的影響,令他的繪畫中具有一些印象派的風格,并慢慢地擴展出自己對色彩的理解。按他自己的話說,他要“在色彩中尋找和諧”。
雅弗林斯基作為表現(xiàn)主義最有代表性的三個畫家,盡管從他們的畫作中同樣充滿了大膽的色彩和線條,浪漫主義的氣息,由于個人氣質(zhì)和關注焦點不同,畫作呈現(xiàn)的主題截然不同。雅弗林斯基則記錄每一張獨特的面孔,記錄他們生動而富有個人氣息的表情,生命總是稍縱即逝的,當他們被定格在繪畫里卻可以接近永恒。
. . . . . .
博拉圖
復制您的經(jīng)典
傳遞美好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