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好酒,哪怕歷經歲月洗禮,也會愈久彌香;真正的好詩,哪怕時隔千年,也照樣能驚艷世人。古詩詞,就像一壇美酒,在近幾年又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愛。
最近大熱的《慶余年》,范閑斗酒背詩百篇,令觀眾大呼過癮。同時各類詩詞節目中令人眼花繚亂的飛花令,也讓不少觀眾瞪目。11月,某衛視來了一場圓周率飛花令,幾位選手來來回回一共接了200多句,被稱為“最長的飛花令”。節目播出后不少網友都在說:“這到底是人腦,還是機器”。無論是范閑劇中背詩,還是現實中的飛花令,都讓我們見識到了古詩詞的魅力,但同時也拋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在背詩的時候,真的理解了嗎?光會背詩真的就夠了嗎?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回顧一期詩詞大會。在這期節目中,場上有兩位選手。一位是清華才子大衛,別看人家是外國人,但人家可是清華的研究生,在詩詞大會上也是有上佳表現的;另一位是小才女鄧雅文,雖然年紀不大,但卻曾奪下擂主之位。這一期他們抽的題是節氣詩,看詩猜節氣,雖然現代人很多對24節氣并不熟悉,但這些詩都是最簡單的節氣詩,考的內容也是最常見的節氣,所以這根本就是一道送分題。比如其中有一首詩是這樣的:
《立春偶成》
南:張栻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這首詩是南宋大詩人張栻的一首節氣詩,是一首七言絕句,也是入選了《千家詩》的經典。當時考兩位選手時,拿出了詩中的一句“春到人間草木知”,問這一句寫的是什么節氣,很顯然這是立春。清華才子大衛答的是清明節,這個回答讓在場的董卿和康震老師都無奈了,董卿甚至都不知道該說什么好了。
其實兩位選手只要對詩意稍加理解,猜出來應該不難。詩的首句“歲晚”指的是年終時,這時候冰霜越來越少。第二句春到人間指的是立春,草木總是最先知曉,這一句與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中“春江水暖鴨先知”其實是異曲同工之妙,兩位選手就算沒聽過張栻這首詩,想想蘇軾的這首經典之作,也應該是能猜出來的。詩的后兩句寫的是東風吹拂水面的場景,詩人眼前一片生機盎然,令人心馳神往。
很顯然兩位選手之所以猜不出來,其實暴露了我們很多人在讀詩時的兩個問題。首先,對于24節氣這種誦讀古詩時該了解的知識點,完全沒有概念。雖然現在我們都在用公歷,但24節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瑰寶,并在2016年入選了非遺,據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要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讀懂很多節氣詩,背誦并了解節氣相關知識是必須的。
其次,背詩時并沒有認真地思考。當年編寫《唐詩三百首》的蘅塘居士,曾說了一個善意的謊言:熟讀唐詩三百詩,不會吟詩也會吟。他說的這個“吟”并不是指背,而是“寫”,他的意思是一個不會寫詩的人只要熟讀他的《唐詩三百首》,寫詩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可惜,他終究錯了,我們背了那么多古詩詞,還是沒有學會寫詩。不會寫也就罷了,但只是死記硬背,卻不能理解詩意,那就連背的必要也沒有了。
余秋雨先生曾公開表示,我們對傳統文化是有誤解的,他認為與背詩相比,能要用自己的情懷去擁抱古代詩人們的靈魂才是最重要的。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余先生還舉了一些例子,比如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能背很多詩,卻仍十分迂腐。對于該不該背詩,如何背詩大家怎么看?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