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詞里描寫花卉的有將近十首,詞作涉及到的花卉有菊花、梅花、桂花、芍藥。如她在《慶清朝慢》中寫的“容華淡佇,綽約俱見天真;待群芳過后,一番風露曉妝新”,是對芍藥富貴妖嬈的的描寫;在《鷓鴣天》里寫的“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是對桂花色色香、形態的描寫;她在另一首《鷓鴣天》里寫的“莫負東籬菊蕊黃”,就是對菊花的描寫。
在李清照描寫花卉的詞作中,梅花出現的次數最多,在她多首描寫梅花的詞作中,其中有一首《清平樂》的詞作很特別,是詞人借賞梅抒發內心情感的一首詞作。
這首《清平樂》的詞作將她早年生活的歡樂、中年的思念情懷、晚年的飄零都填了進去,是一首時間跨度非常大的詞作,這一點在詞人其他的作品中并不多見。這首詞也體現了李清照獨特的創作手法和藝術特色。原詞如下: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這首詞作于詞人晚年流寓江浙之時,詞作處處跳動著詞人生活的脈搏和情感的體驗,是李清照飽經滄桑的真實生活的寫照,詞人通過抒寫不同時期賞梅的不同感受,將自身的感受傾訴了出來,詞意含蓄蘊藉,感情悲切哀婉。
上片四句是對往昔生活中賞梅這一細節的回憶,詞人以敘事的口吻在線了往日的情景,仔細品讀這四句,就會發現,詞人對往日賞梅的細節是分兩層來敘述的。
開篇句“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是詞人回憶早年與趙明誠共賞梅花的生活情景。這兩句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細節生動地再現了詞人早年賞梅的情景和興致,表現出她早年生活的歡樂、閑適,也能看出步入婚姻殿堂的李清照對生活的熱愛。
李清照早年賞梅時寫過一首《漁家傲》的詞,詞中這樣寫道: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她在這首詞里表現出的賞梅時的歡愉心境,與“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是一致的,詞作處處洋溢著歡愉,這是詞人喜歡的生活方式,也是她想要的生活,又優雅又閑適,賞完梅花,再來一杯暖酒,溫暖愜意,滿心歡喜。
接下來“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兩句,所描寫的景象是詞人從婚后到南渡前屏居青州鄉里的生活寫照。
這兩句流露出的心緒明顯與前兩句不同同,雖然梅枝在手,但詞人并沒有好心情去賞玩,只是漫不經心地揉搓著。
賞梅原本為的是排遣心頭的憂傷,可是本來心情就不好,到頭來不僅憂傷沒有消除,反倒觸景生情,激起無限的傷感,只落得“滿衣清淚”。
詞人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感的宣泄呢?只要看一下李清照的生活軌跡就會發現,在她與趙明誠婚后六、七年的時間里,趙、李兩家都卷入了黨爭的漩渦,并相繼受到黨爭的波及,首先是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去世,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也因為支持舊黨而遭到新黨的排擠,被調出京城汴梁,到別的地方工作去了。
而趙明誠的仕途阻塞,夫婦二人只能回到青州老家,過起了長達十三年之久的“屏居鄉里”的生活。在青州期間,趙明誠的仕途也是起起伏伏,有時候因工作需要,經常要到外地出差,夫妻二人也是聚少離多,李清照有時不得不獨自面對生活,所以她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更是強烈。
這一時期,也是李清照創作的高峰時期,在這樣的生活中,催發了詞人的創作的靈感,她文思泉涌,寫下了許多因為思念而表現的很凄美的詞作,如《一剪梅》中的:“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青州的生活使詞人識盡離愁別苦、飽嘗生活的艱辛與不易,當年那種賞梅的雅興大減。這兩句寫的就是詞人婚后的這段生活,表現的是一種百無聊賴、憂傷怨恨的情緒。
詞中“挼盡”二句,說把梅花花瓣搓揉,其實傳達出詞人的心情很不好,眼淚把衣襟都濕透了。插梅與挼梅,醉賞梅花與淚灑梅花,前后相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階段與不同的心情。
李清照在抒情時善于將無形的內心感情通過有形的外部動作表現出來,她的心情多在這一時期創作的詞中所表現,如《浣溪沙》“倚樓無語理瑤琴”,形象地寫出了那由愁苦郁積進而陷于神魂無措的精神狀態。“無語”二字更深切地表達了她的苦澀難言的心情。
《訴衷情》中的“更挼殘芯,更捻余香,更得些時”,表現的是一種百無聊賴、憂傷怨恨的情緒。
在《蝶戀花》中,詞人寫道:“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燭花弄。”現實很寂寞無聊,想在夢中去尋求慰藉,但卻始終無法進入夢鄉,直至夜闌人靜之時,仍剪弄燈花,以排遣愁懷,其實表達的也是李清照對丈夫無盡的思念之情。
反觀此時“挼盡梅花”的詞人,也許她在面對梅花追憶往日的歡樂,也許在面對梅花思念遠方的親人。
正所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詞人在這兩句中了時光流逝的無情事實和聽天由命的無奈情緒,真實動情,耐人尋味。
詞的下片以“今年”兩字起調,同上片的“年年”二字形成鮮明的對比。上片四句回憶兩個生活階段賞梅的情景和心情。
早年賞梅的情景是“常插梅花醉”,即使是“授盡梅花無好意”的時候,也多半為的是離別相思。而眼前卻截然不同了,“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兩句中包含著訴說不盡的辛酸和哀愁。
南渡前后,詞人四處奔波,夫妻二人平生收藏的金石古玩在轉運途中也喪失殆盡,正如她在《金石錄后序》中記載的那樣:
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后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南渡之后,詞人背井離鄉,過著飄零寓居的生活,特別是丈夫的去世給詞人造成了極大的精神打擊,她的生活陷入困境,一度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生活的折磨使詞人很快變得憔悴蒼老,頭發稀疏,兩鬢花白,加之兩次重病,詞人的身體也是大不如前,這樣的情景就是她在《攤破浣溪沙》中寫到的:“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
一年一度的賞梅季又到了,可是此刻的詞人哪里還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來晚上要刮大風,將難以晴夜賞梅了。言下之意是也許經過一夜風霜的摧殘,明朝梅花就要凋零敗落,即使想看也難以看得成了。
最后的“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可能還寄托著詞人對自身命運的憂懷。這里的“風勢”既是自然的“風勢”,也是自身境況的概括。在這種情況下,她哪里還有賞梅的閑情逸致呢!身世之苦、命運之憂,使詞的思想境界為之升華。
這首詞篇幅雖小,卻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從依次描寫賞梅的不同感受看,運用的是對比手法,賞梅而醉、對梅落淚和無心賞梅,三個生活階段,三種不同感受,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表現詞人生活的巨大變化。
從上下兩片的安排看,運用的是襯托的手法,上片是詞人對往昔賞梅情景的回憶,下片寫現在,但又不是今昔并重,而是以昔襯今,表現出當時詞人飄零淪落、衰老孤苦的處境和飽經磨難的憂郁心情。
詞人以賞梅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身世之苦、命運之憂,李清照本是描寫離情別緒的高手,她能夠以女性那種特有的方式、體味和情懷,把人們內心世界中所具有的抽象的愁思依戀,細膩地、溫婉地然而又十分深刻地具體化、形象化。
以至于情感領域的任何波瀾,只要經過她的手形諸筆端,便呈現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凄婉柔美的婉約詞風,而這首《清平樂》無疑將詞人的情感表達地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