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哲學家。他的哲學成就在諸子百家中是超群的,現代的哲學家更是無法與他相比。
因為老子哲理的難度很高,造成很多人對他的思想難以理解,甚至有些人以為老子有些思想是反文明的。本文總結了社會上誤解老子的五個主要方面,逐個加以解釋和澄清。
老子
一,老子《道德經》講:“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在這句話中,老子不崇尚賢才,不推崇貴重之物。有些人認為,這是與社會發展方向相反的,是反文明的。
現代社會確實有越來越推崇賢才,越來越推崇貴重物品的趨勢。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是物極必反的。當推崇賢才、推崇貴重物品的思想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后,又會往減輕的方向發展。就是往沒有貴賤之分,人人平等、物物平等的思想方向發展。
在現代社會,人人平等的思想已經開始興起。老子不崇尚賢才,就是把所有人一視同仁的人人平等思想。
道德經
二,老子《道德經》講過:“絕圣棄智,盜賊無有”。有些人認為,老子這句話中的“滅除圣人,放棄智慧”,是違反社會發展方向的,是反文明的。
實際上,這句話是老子根據人類社會的規律判斷出來的結論。社會中總是好與壞同時并存的。沒有好,也就沒有壞。
現代社會已經興起了人人平等思想。隨著將來社會文明程度的越來越高,總有一天會實現徹底的人人平等。到那時,只有不同職業的人,再也沒有圣人這一個概念。那時圣人消失了,盜賊和所有犯罪的事情也都會消失。
三,老子講:“吾有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有些人認為,在現代社會應該爭做第一,敢于引領眾人的發展。老子卻提倡不為人先,只跟在別人后面走,這是反現代文明的。
道德經
如果有能力爭得了第一,領導眾人的發展,當然也是好事。但如果有智慧,卻不與人爭地位和利益而甘居人后,這是有高修養的表現,這也是很可貴的。
不為天下先不但不是反文明,即使在現代社會也是應該受到稱贊的。
第四,老子講:“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有些人認為,現在社會普遍都在加強教育,增長人們的智慧。而老子卻反對以智慧治國,這是反文明。其實不然!
人智慧的發展是物極必反的過程。這就像老子所說的:“為學日增,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就是說,在為學階段,知識和智慧會逐漸地增加。當智慧高到一定高度之后進入為道階段,智慧和智巧將會越來越少。最后變為了沒有智慧,這時就達到了“無為”的狀態。
道德經
不以智慧治國就是“無為”治國,只有很高智慧的人才能做到,而且治國效果比用智慧治國會更好。所以,不以智慧治國不是反文明,而是更好的治國方法。
第五,老子講“小國寡民。雖有什伯之器而不用,重死而不遠徙。雖有甲兵,而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鄰國相望,雞犬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在這段話中認為,理想社會應該是,百姓重新采用原始社會結繩記事的生活方式。鄰國之間即使雞犬聲可以互相聽到,卻老死不相往來。有些人認為,這與現代社會國與國之間交往越來越密切的趨勢是相反的,是反文明的。其實不然!
老子這段話描述的是,將來人類達到高度文明的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的景象。
到那時,世界重新分成了很多的小國,每個小國的居民都很稀少。因為人人家里都非常富裕,所以,雖然人人家中都有很多高級的器具,卻不再愿意使用。而是喜歡使用比較原始簡單的,比如結繩記事那樣的方式生活。因為已經是高度繁榮富裕的社會,人們對出門旅游及人際關系交往已經多得感到厭倦。所以人們只愿意在家附近活動,而不愿意遠游。鄰國之間雖然雞犬之聲互相都能聽到,但卻老死也不互相往來。因為社會已經高度文明,所以國家中雖然還有軍隊和武器,卻沒有什么用處。這都是將來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出現的景象。
日本學者湯川秀樹也說過:“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就已預見到了未來人類文明所達到的狀況”。
老子哲理之深刻,是世界所有哲學家中很少見的。它不僅適用于過去、現在,也適用于將來。
#國學經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