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的摹本和粉本
我國古代國畫施粉上色前的底稿被稱為粉本,張大千和他的大風堂一直是沿用這一古法,在作圖時先由大千親自勾描底稿,標上色標后交給門人和助手賦色,被稱為”隨彩賦色”,最后,再由大千親
自完成勾描臉部,手腳和最后潤色工作。
這一流水作業法被張大千沿用到他的敦煌之旅,和子侄、門人和聘用的青海塔爾寺喇嘛畫僧助手一起,正是采用這種依賴粉本起稿的國畫古法,才能在2年7個月的時間里,完成276幅敦煌壁畫臨摹法。
張大千一貫重視粉本的作用,除了可以和特殊的工作流程配合,快速完成繪畫工作,更重要的是可以藉此復制或編輯修改后,再次源源不斷地產生新的作品,晚年,張大千又想把這些粉本留給后人和大風堂門人,供他們研究和臨摹所用。
筆者從公開發布和出版的刊物和書籍中獲得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時期的粉本資料,并和張大千臨摹的敦煌壁畫摹本作一一對比,希望對大家藉此能進一步地了解張大千團隊的工作過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以上是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的摹本和粉本。一代宗師張大千通過骨線的輕重、疾徐、粗細、長短、提按、轉折的運行,疏密、聚散、平行、交叉、斜直、曲屈的組織,足以把任何形象的質感、量感、運動感、精神性,全部地完美地表達出來,所以,張大千的粉本有時被誤認為是不依賴色彩賦染的白描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