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陰陽,即為血氣。
陽主氣,故氣全則神旺;
陰主血,故血盛則形強。
人生所賴,唯斯而已。
——明·張景岳
人身雖云五臟六腑,
總不外乎氣血兩字,
學者如能在氣血兩字上留心討究,
可無俟他求矣。
——清·鄭欽安
人的生命過程
是氣血不斷生化、存儲,
又不斷耗散、損毀的過程,
當有一天,
氣血的生化、存儲
跟不上耗散、損毀的速度時,
人的生命就將終結,
而在這個過程中,
人體就會表現出各種疾病的癥狀。
何謂氣血?
《黃帝內經·靈樞·決氣》
中的答案:
上焦開發,宣五谷味,
熏膚、充身、澤毛,
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中焦受氣取汁,
變化而赤,是謂血。
譯:
上焦打開,發散五谷精華,滋養皮膚,充實身體,滋潤毛發,就象晨霧雨露滋潤萬物一樣,這就叫做氣。
中焦接受五谷的精氣和汁液的精華,經過變化而化生成紅色的液體,這就叫做血。
氣血為一物
很多人認為,氣是氣,血是血,但是翻開歷代中醫典籍看一看,你會發現,氣和血異名同源,都是由飲食水谷所化。
氣屬陽,稱為陽氣。
血屬陰,稱為陰血。
氣帥血,血統氣。
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
血瘀氣亦郁,血少氣亦衰。
氣溫則血行滑利,氣寒則血行澀滯。
氣治則血治,血足則氣充。
氣病血亦病,血脫氣亦亡。
氣有一息之不運,血有一息之不行。
氣血一體,不可分隔,治則俱治,病則俱病。
胃氣化生氣血
氣血為一物,由水谷化生。水谷之氣即名胃氣,因此,人身氣血是由胃氣化生。
胃氣即脾胃之氣,因此,脾胃是人身氣血生化之源。
那么,脾胃如何能生化氣血?
脾胃屬土,只有溫熱才能化生氣血,寒涼不能化生氣血。
因此,氣虛是因為脾胃寒涼,消化吸收之機減弱,氣血生化不足,又耗散太過導致,主要表現有精神倦怠、四肢無力、易眩暈、自汗、感冒等。
血虛是體內陰血虧損的病理現象,同樣是因為脾胃寒涼,消化吸收之機減弱,氣血生化不足。血虛者面色蒼白,唇、舌、指甲顏色暗淡,常表現為頭暈心悸、形體消瘦、雙目干澀、乏力沒精神、嗜睡、脫發、記憶力減退等。
氣血病如何治?
筆者治療過一個兩歲零九個月的貧血小患者,筆者觀其舌苔水滑,這是因為他津液較多,另外臉色青灰、眼窩發青,青筋暴露。最關鍵的是他的媽媽做病情描述的時候說道:“孩子吃啥都拉稀,拉綠屎,不消化。”這一句話就讓筆者找到了孩子貧血的病因,兩歲零九個月的孩子吃啥都拉稀、拉綠屎、消化吸收不好,那么久而久之氣血營養不足,貧血只是一個癥狀表現罷了,而氣血是從胃氣而來,因此孩子的癥狀雖然表現為貧血,但治療的方向一下就指向了脾胃,指向為中焦中氣不足、正氣不足!
筆者告訴她去找一味藥——嬰兒健脾散,再用126克的小蜜丸的桂附理中丸30粒或者20粒和生姜、蔥白、大棗、紅糖一起煮水,用這個水來沖服嬰兒健脾散。
這樣吃了三個月,孩子的臉色變得紅潤,氣色變好,人也精神了。孩子的媽媽說,“我們孩子現在拉的是黃金便”,這說明孩子的消化吸收好了,孩子貧血的狀況也好了,三個月的藥,僅花了兩三百元。
對于貧血的病人,不管是地中海式貧血,還是缺鐵性貧血,或者其他類型的貧血,都要看貧血的原因是怎么形成的,當知道這個過程的時候,才知道怎樣去應對。
一些得了白血病的患者首先想到的是換骨髓,為什么呢?因為用中醫的理論來說,“腎主骨生髓”,因此從骨髓的病變一下指向了腎,這看上去合情合理,但是指錯了!
白血病是怎么形成的?一個人的脾胃不好,消化吸收不好,骨髓供血供氧不好,身體發育不好,寒、涼、濕、瘀、堵,最后導致骨髓沒有辦法正常造血,產生一系列病變。
白血病患者是因為骨髓造血功能不行,那么為什么要把治療方向指向腎?為什么不指向脾胃?脾胃才是氣血生化之源!
脾胃之氣即是胃氣,胃氣運行到肝,就是肝經的氣血,能主疏泄;運行到肺,就是肺經的氣血,能主氣、司呼吸、調百脈、通調水道;運行到腎,就是腎經的氣血,能主骨生髓、養腦……
可以說,血液病變的原因都在脾胃,脾胃屬土,只有溫熱才能化生氣血;只有溫熱,才能“土生萬物”。人的脾胃寒涼,身體的五臟六腑、九竅百骸都長在“寒土”上,怎能長得好?怎能不生病?
因此,真正理解了“土生萬物”的原理,才知道怎樣去預防和治療白血病。
肝的生理功能是“肝藏血”,肝是藏血的,不是生血的,血從何處生?肝血從脾胃中化生。脾胃生了血藏在肝叫肝血,藏在腎叫腎精。
當出現肝膽病的時候,并非肝膽有問題,而是氣血出了問題,是氣血不足導致的,即使肝膽本身出了問題,也是氣血出了問題,
比如把手舉起來停住10分鐘或20分鐘,會感覺到手累、手酸,這時用手端東西或者倒杯水,會出現手抖,那么這時是手有病了嗎?如果說沒病,為什么抖?這時不是手出了問題,是氣血出了問題,手做為一個表達器官告訴你,這時你手部的氣血供應不足,出現了氣虧血虧。
氣血虧即胃氣虧,因此對于肝膽病需從脾胃論治,《金匱要略》在開篇中即寫道:“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END
聲明
1、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2、本文涉及到的醫學理、法、方、藥,作為醫學科普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