苞茅具體是什么,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象征著楚國對周天子的臣服,甚至后來連這種象征意義也不重要了,它只是齊桓公進攻楚國的一個借口而已。
作為諸侯國,楚國的義務就是向周朝進貢
在人們的印象中,楚國似乎十分強大,但其實那只是在戰國時期而已,在此之前楚國只是一個又小又弱、地處偏遠的小國家而已。
周文王的時候,有一個名叫鬻熊的人,帶著自己的部落前來投奔,從此之后,他們就開始為周朝效力,并且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可是在周武王滅商之后,卻并沒有給他們封爵。
一直到周成王時,覺得熊氏家族功勞很大,才封鬻熊的曾孫熊繹為子爵。子爵的爵位算是比較低了,周成王給的待遇也很一般,只分給他一塊南方蠻荒之地,方圓只有五十里,而且還要時刻和周邊的部落爭斗,但無論如何楚國就這樣建國了。
然而,無論大小強弱,楚國終歸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那么他就有自己的義務。這個義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當周天子發出號召和命令的時候要服從,二是要按時向周天子進貢,而題目中的苞茅就是楚國當時要進貢的三種貢品之一。
苞茅其實只是一種草
苞茅是什么,歷來說法不一,有人說是用來過濾酒用的,有人說是用來編織祭祀用的坐墊的,其實都是后人猜的,因為沒有其他資料可以相互印證,所以隨便你怎么理解都可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只是一種草。
一般來說,貢品肯定是當地獨有的產物,其他的地方沒有,或者質量沒有這個地方的好,苞茅既然是一種草,那么是楚國獨有的可能性不太大,更大的可能是楚國出產的苞茅質量比其他諸侯國的質量更好。
苞茅的價值如何,現在已經無法判斷,可能在周成王時期,苞茅是很珍貴的,或者是很重要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苞茅慢慢地變成了一種象征,即無論價值如何,只要楚國還向周朝進貢苞茅,就表示依然愿意臣服,聽從周天子的命令。
西周后期,諸侯國開始輕慢周天子,楚國也是其中之一
最開始的時候,楚國還是很聽周天子的話的,比如周穆王時,東土的徐偃王發動叛亂,舉兵伐周,楚國聽從周穆王的號令攻打徐偃諸部,最后徐偃王敗亡。
但隨著楚國的強大,開始逐漸向周圍擴張,楚國君主的威望也越來越高,自然對周天子也就那么恭敬了。周夷王時,各諸侯開始輕慢周天子,楚國自然也是其中之一,可能從這個時候起,進貢就怎么按時按量完成了。
不過,西周時周朝王室雖然不像建國時那么強大,但還是有一定力量的,尤其是楚國這種邊遠小國,真正的實力還不足以對抗周朝王室。周厲王時就曾派兵攻打過楚國,周宣王時期更是派方叔為將,率領大軍,兵車三千征伐楚國,史稱方叔伐楚,并且也取得了大勝。于是,楚國不得不服,只好繼續向周朝王室進貢,這個時候,所謂的貢品就已經純粹淪為了象征意義。
進貢就表示服了,不進貢就表示不服。如果是不服的話,周天子是可以對其進行討伐的,要么是親自出兵,要么是命令其他諸侯國出兵。
周天子管不了,但是總有人會出來管
“平王東遷”之后,歷史進入了東周時期,這個時候周朝王室的力量已經衰弱到遠遠不如各諸侯國的地步了,更提不上討伐誰了,能保住自身就不錯了。因此,不僅各大諸侯國不給周王室進貢,就連很多小諸侯國也不肯進貢了。
這個時候,各諸侯國中最強大的那一個諸侯國就站了出來,以其自身強大的實力,強迫要求其他所有諸侯國承認其霸主地位,以此來爭奪更多的土地和人民,以及對其它諸侯國的支配權。歷史上先后有五個諸侯國獲得了這種霸主地位,通常我們稱之為“春秋五霸”。
那么,如果有諸侯國不同意你稱霸怎么辦呢?解決的方法也很簡單,不服就打到服為止。作為“春秋五霸”的第一個齊桓公,就從周天子那里得到了討伐的權利,簡單地說,就是他可以代替周天子懲罰所有的諸侯國,比如不按時進貢的,擅自改變國君稱呼的……總之,只要齊桓公認為有必要,就會找個理由,打著周天子的名義出兵攻打,要么打到服為止,要么就直接將其滅國了。
齊桓公攻打楚國,其實只是順手而已
作為一個不進貢的諸侯國,齊桓公當然是有權力去攻打的,但卻不見得一定有必要,因為楚國的地理位置比較偏遠,并不在中原地區,所以并不是當務之急,齊桓公也就放置不理。但沒想到的是,一件偶然的事件,竟然使得齊桓公親自帶兵打到了楚國。
話說齊桓公的夫人叫蔡姬,有一次兩人劃船的時候,蔡姬性格活潑好玩,便故意搖晃小船,齊桓公怕水,急忙讓蔡姬停下,可蔡姬不聽,結果齊桓公上岸之后就把蔡姬送回娘家了。
蔡姬的娘家也不是普通人,而是蔡國的王室,當時的國君蔡穆侯正是蔡姬的哥哥。見到妹妹回來,蔡穆侯也很生氣,可是蔡國是個小國,他也不敢去跟齊桓公“理論”,但也不能白白吃下這個悶虧啊,于是蔡穆侯就做主讓妹妹蔡姬改嫁了別人。
齊桓公得到這個消息后,十分生氣,認為蔡姬改嫁一事讓他顏面大失,于是領著八個諸侯國的聯軍去討伐蔡國 ,蔡國敗退。齊桓公于是順便揮師南下,討伐楚國。蔡國哪里是齊桓公的對手,很快就戰敗了,蔡穆侯本人也被俘虜了。
見到勝利來得如此容易,齊桓公調轉槍頭,對準了與蔡國相鄰的楚國。《左傳》中并未說明齊桓公攻打楚國的理由,但根據推測不外乎兩種:一是因為蔡姬改嫁到了楚國,齊桓公借此消氣;二是齊桓公醉翁之意不在酒,因為楚國的國力日漸增強,已經開始有一定的威脅性了,之初攻打蔡國只是表面,打楚國才是最終目的。
齊國、楚國的談判博弈
看到齊桓公帶著大軍壓境,楚國一臉懵逼,趕緊派使者去問問啥情況。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當時楚國的國力并不弱,否則連談判的資格也不會有,比如蔡國就沒有這個資格。
楚國使者質問齊桓公:“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您在北邊,我在南邊,風馬牛不相及,想不到你竟然來攻打我們國家,你的理由呢?
這一下就把齊桓公給問住了,說是因為蔡姬恐怕拿不上臺面,說是為了教訓楚國就更說不出口,于是齊桓公竟然一時間說不出話了。
這個時候,站在旁邊的管仲急忙說道,“楚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具,是以來責。昭王南征不復,是以來問。”你們不及時向周天子進攻苞茅,導致王室用以祭祀的物品有缺,所以才討伐你。另外,還要問問你“昭王南征不復”的事。
所謂“昭王南征不復”,就是周昭王曾率領大軍,渡過漢水,跨過長江,進行南征,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戰果。凱旋回師渡漢水時,因攜帶俘獲的大量青銅,導致橋梁垮塌,墜入水中,死于漢水之濱,而此地恰好就是楚國的地盤。
楚國使者說道,“貢之不入,有之,寡人罪也,敢不共乎!昭王之出不復,君其問之水濱。”如果沒進貢那是我們的責任,但我們從來不敢不進貢啊!至于周昭王這事,你們還是去問漢水吧!
以上是《史記》中的記載,《左傳》中的記載也差不多,總之楚國使者的話十分強硬,雙方談了半天也沒結果,于是擺開陣勢,開始對峙。
大概是齊桓公看到楚國兵強馬壯,難以取勝,而楚國也懼怕齊桓公的實力,所以雙方對峙了一段時間后,就又開始談判,最終楚國答應按時按量向周天子進貢,齊桓公也答應退兵,史稱“召陵之盟”。
尾聲
齊桓公退兵之后,諸侯替蔡穆侯向齊桓公道歉,齊桓公就把蔡穆侯放回國了。
蔡國雖弱,卻是侯國,第一任國君是周文王的兒子。楚國雖強,卻只是子國,地位要比蔡國低得多。不過最終,蔡國被楚國所滅,三年后復國。然而八十一年后楚國又滅了蔡國一次,這次就很徹底了。
齊桓公死后37年,楚莊王親領大軍北上,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陳兵示威,并且詢問九鼎之大小、輕重。12年后,大部分諸侯國都尊楚莊王為霸主,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