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金庸小說(或影視劇)《倚天屠龍記》的朋友,都會熟知明教這個團體。對張無忌、謝遜、韋一笑、小昭等等形象記憶深刻。然而明教并非金庸的虛構,而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而且這個宗教的影響曾經遍及東西方,是中古時期影響頗大的信仰。
而且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也并非金庸的虛構,從明教的歷史發展歷程看,他們無論走到哪,基本都不被當地主流社會、宗教團體所認可,因而遭到各大“名門正派”的批判、取締。
明教真正的名字是摩尼教(此外又有明尊教、二尊教、末尼教、牟尼教等),它起源于波斯的薩珊王朝時期。創始人摩尼生于公元216年,他是波斯巴比倫北部的瑪第奴人。其父為厄勒克塞派的虔誠信徒,這是一個猶太派基督徒的組織,他們否定正統基督信仰的教導,帶有諾斯替主義的色彩。
諾斯替主義是古代希臘化地區,流行的一種神秘主義。他們主張:“將一種隱秘的、關乎拯救的智慧,稱之為“諾斯”。有知者(knower)的意思,也就是擁有諾斯(Gnosis)或秘傳知識的人,這種知識不是普通的知識,而是一種“精神直觀”的靈知,其核心理念是“神性”。
1945年在上埃及地區的拿戈瑪第所發現的一系列莎草紙翻頁書,都是屬于諾斯替經籍。從而為后人了解他們的信仰提供了文獻依據。可以看出與古代基督教會教父(神學家)所批判的那樣,他們是披著基督信仰的外衣,傳播各種奇怪學說的團體。而摩尼生活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自身就帶有異端的色彩。
摩尼在四歲時就被父親帶入厄勒克塞派,深受其影響,并多次聲稱得到天使的啟示。當然這種說法并不新鮮,現在的很多韓國邪教同樣玩的是這一套,忽悠了很多善男信女。摩尼在24歲時,他直接說得到神的啟示,離開了厄勒克塞派,創立新的宗教。
很多新宗教的發展,都是先從家庭開始的。明教也不例外,摩尼的父親是最早的信徒之一,此后親朋好友也紛紛加入教團。接著摩尼帶著他們到波斯北部以及古代印度地區等地傳教。他走的是上層傳教的路線,因為在古代時期,一旦君主信了某種宗教,就會帶動整個國家臣民一起信奉,甚至采取強制的措施,因此這是傳教的最好方式。摩尼等人確實很有一套,不久之后,當地的杜蘭國王(今俾路支地區)成為信徒。
摩尼越戰越勇,居然進入了波斯宮廷,讓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的薩珊王朝國王沙普爾一世的兄弟和呼羅珊總督卑路斯的信了摩尼教,通過他們得以影響波斯國王。摩尼于是用古波斯文寫了《沙卜拉干》一書,概述摩尼教的教義,獻給了國王。沙普爾一世看后非常贊同,就準許摩尼及其門徒在國內傳教,并支持其向西方的羅馬帝國,東方諸國派出傳教者。
由于得到波斯王的支持,加上波斯帝國正處于鼎盛時期,其國威遠被東西方。摩尼建立的新宗教,接著絲綢之路的便利條件,很快傳遍了東西方,成為當時與基督宗教、佛教、祆教等并肩世界性宗教。
摩尼教的迅速發展,自然觸犯了祆教(瑣羅亞斯德教)祭司集團的利益。他們不能容許一個新的宗教團體分自己的蛋糕,而且這個新宗教在教義上,明顯存在異端傾向,因此摩尼教在瘋狂發展的同時,隱藏著深刻危機。
當沙普爾一世死后,巴赫拉姆一世不再相信摩尼了,祆教祭司借此向他講摩尼教的種種危害,尤其是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威脅。巴赫拉姆一世在他們的慫恿下,將這個宗教定為邪教,并把摩尼投入監獄中,這位創始人不久就在獄中病逝(大司馬按:一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盡管摩尼教遭到打壓,但其影響已經遍及各地,成為當時世界上一股強大勢力。當然,摩尼教的教義并無什么獨特之處,只是將祆教、佛教以及諾斯替主義等等思想融在一起,建立自己的教義。
比如核心教義二宗三際論就是源自祆教的二元論,二宗是指世界的二個本原,即黑暗與光明、善與惡。三際是指世界發展的三個過程:即初際(過去)、中際(現在)和后際(將來)。而在人性論上,摩尼將精神與肉體極端對立,則是明顯的諾斯替主義傾向。而其食素、齋戒等等儀式,又帶有佛教的色彩。
在西方,摩尼教在4世紀初,就出現在埃及、北非等地,并迅速地傳播到巴爾干、亞平寧、伊比利亞甚至高盧等等地區。當時基督教會在君士坦丁大帝的支持下,在羅馬帝國取得合法化的地位,因此摩尼教成為其發展的重要對手之一。從當時不少教會神學家的論述中,都能看到摩尼教的影子。
在羅馬帝國的北非地區,有位博學多聞的年輕人成了摩尼教徒,他就是西方思想史上鼎鼎大名的奧古斯丁。從中也可看出,摩尼教在當時文化圈子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奧古斯丁在摩尼教待了一段后,覺得其教義無法滿足自己理性的需求。于是在米蘭主教安波羅修以及母親莫妮佳的影響下,成為了基督徒。
作為神學家的奧古斯丁,對原有的摩尼教進行了批判,是他三大異端批判之一(另兩個是多納圖主義、伯拉糾主義)。由于曾經是摩尼教徒,對其短板十分熟悉,因此奧古斯丁的批判深入而有力,摩尼教在西方很難再對基督信仰產生威脅,加上中世紀時期基督教會占據了統治地位,異端都遭到了取締,摩尼教在西方走向了衰弱。可需要指出的是,奧古斯丁的神學理念中也殘留著摩尼教的某些元素,比如《上帝之城》一書,其思維模式就與摩尼教二元論有相似之處。
在西方中世紀基督教會一統天下的環境里,摩尼教的有形教團在歐洲消失了。但在中世紀時期,他們仍以基督教會的外殼發展,形成了當時的異端組織。比如著名的保羅派、鮑格米勒派、阿爾比派等等教派,多少帶有摩尼教的影子,可見其在西方可謂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而在中東地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后,阿拉伯人東征西討,建立龐大的帝國。在倭馬亞王朝時期,阿拉伯人推行相對開明的政策,摩尼教徒與其他非穆斯林宗教信徒一樣,只要交稅就能保證自由。他們也終于從波斯帝國壓迫下解脫出來,得到了一段寬松、和平的發展期。
但是一百多年后,阿拔斯王朝建立,統治者開始全面推行伊斯蘭化,很多宗教遭到了嚴厲打壓,而摩尼教本身就帶有異端性質,其處境更加艱難,在此期間遭到毀滅性打擊,到了公元1000年左右,基本在中東消失。
唐朝是我國空前強盛與開放的時代,摩尼教在這一時期通過絲綢之路進入了中國。目前可考的,摩尼教在武周延載元年(公元694年)由波斯人拂多誕傳入我國。由于信徒將主神稱為“明尊”,因此有了明教的稱呼。
唐朝以博大、開放著稱,世界上各種思潮都能在此交流,發展,可是摩尼教真的是存在問題。杜佑所著的《通典》上就記載唐玄宗李隆基下令“(摩尼教)本是邪見,妄稱佛教誑惑黎元”,從而禁止國人信奉(胡人不禁)。根據這個詔書,可以看到摩尼教估計是和佛教產生了矛盾,隨意歪曲他們教義,才遭到了唐明皇的禁止。
安史之亂爆發后,唐朝為了平叛,就向回鶻求援。而他們也不負所望,在平叛戰爭中表現出色。可這時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牟羽可汗與唐軍收復洛陽后,遇到了一位摩尼教的僧侶,兩人相談甚歡,就此相信了摩尼教。在他的推動下,回鶻帝國是人類歷史上,唯一將摩尼教定為國教的國家。但他們也隨著回鶻的滅亡以及伊斯蘭的東進,而最終在我國新疆以及中亞地區消失。
因著回鶻平叛有功,唐代宗解除了李隆基的禁令,準許明教在華傳播,768年被允許在長安及各處敕建大云光明寺。但隨著唐武宗發起“會昌滅佛”,連其他外來宗教一起消滅,摩尼教受到株連,再度成為非法宗教。可摩尼教卻通過與佛教凈土宗、民間信仰等等合流,走向了民間,不但頑強地生存下來,還獲得巨大發展。
在宋代,中國東南地區就有大量的明教信徒。根據陸游的《條對狀》一書記載:時“妖幻之人名目繁多”。“淮南謂之二襘子,兩浙謂之牟尼教,江東謂之四果,江西謂之金剛禪,福建謂之明教、揭諦齋之類。名號不一,明教尤盛。至有秀才、吏人、軍兵亦相傳習。其神號曰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等號。白衣烏帽,所在成社。偽經妖像,至于刻版流布。”
明教存在民間結社,容易形成勢力,危害到江山社稷。看過《水滸傳》的人都知道方臘暴動。而這場起義就是以明教為號召的,因此朝廷必然對其鎮壓。而儒家士大夫對于民間淫祀一向采取排斥態度,加上明教經常在夜間聚會,且男女雜處,這嚴重違背儒家的倫理道德,遭到批判也成為必然。
在正統佛教看來,摩尼教大量借用佛教詞匯,來傳播自己的信仰,是明顯的“附佛外道”,對其攻擊也不難理解。因此,明教在宋代遭到了中國主流社會的排斥,史稱:“一人為魔頭,結黨事之,皆菜食,不茹葷,官書稱之為吃菜事魔。”因此金庸筆下的,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正是當時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宗教團體對待摩尼教的排斥態度反映。
而到元代,不少學者認為,明教與白蓮教合流,在元末農民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甚至有人指出,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其國號就是來自明教。明史學者吳晗在《清華學報》上指出“明朝自洪武元年戊申至崇禎十七年甲申,二百七十七年的天下,均從明教而來。”但多數學者認為,吳晗掌握的資料有限,難免會出現誤讀。
元史學家楊訥就認為:“明王”這一稱呼并不是明教特有的,佛教中就存在許多位“明王”。既然韓林兒的白蓮教信仰彌勒佛,那么“小明王”這一稱呼應該出自佛教,而不是摩尼教。
但不管明朝是否與明教有關,朱元璋稱帝后,立刻采納李善長的建議,下詔嚴禁明教、白蓮教,并把取締“左道邪術”寫進《明律》十一《禮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此后,明教就從中國消失了,但更多學者相信,他們的思想、儀式通過白蓮教、羅教、八卦教等等民間宗教繼續傳播(比如他們強調的三陽劫變,可能就來自摩尼教三際思想),成為中國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圣嚴法師就認為,中國人燒紙錢與佛教無關,可能是摩尼教的影響所致。
摩尼教在人類歷史上大概存在了一千多年,曾經是影響東西方的信仰。不過其自身就帶有異端色彩,不可能被主流社會所接納,其發展可謂命運多舛,無論是中國、中東或是西方(也就回鶻定為國教),他們都被視為邪教,遭到了嚴厲打擊,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泉州是世界文化遺產,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同時也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我國唯一僅存的摩尼光佛、摩尼教寺廟,就位于泉州晉江華表山南麓。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及中外交通史之重要實物依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