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元朝滅亡后的蒙古三大部
1368年,元朝滅亡后,蒙古勢力退守蒙古高原,史稱北元。之后,蒙古內部經過了權力斗爭,逐漸分裂為三大部: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
漠南蒙古相當于今日的內蒙古,包括科爾沁部、察哈爾部、土默特部、烏拉特部等。
漠北蒙古相當于今日的外蒙,又稱喀爾喀蒙古,包括車臣汗部、土謝特汗部、三音諾顏汗部、札薩克圖汗部等。
漠西蒙古相當于今日的新疆、中亞部分地區,又稱衛拉特蒙古、瓦剌,包括準噶爾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杜爾伯特部等。
明朝時,瓦剌還能成為北部邊患,土木堡之戰俘虜明英宗,反倒讓明朝尊嚴掃地。到了清朝時,清朝統治者利用蒙古各部的矛盾,加之和親蒙古的政策,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在清朝初期就歸順了。
最難對付的是漠西蒙古,也就是明朝時期的瓦剌,清朝時又稱衛拉特蒙古、厄魯特蒙古。
衛拉特蒙古主要有四部,準噶爾部、杜爾伯特部、土爾扈特部以及和碩特部。衛拉特蒙古后來西遷到了青海和西域,和碩特部的固始汗于1637年統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和碩特汗國。后期,和碩特汗國被準噶爾部所滅,準噶爾部建立了準噶爾汗國,大有一統蒙古各勢力的意思。然而,在康熙的幾次征戰后,準噶爾汗國最終被清朝所滅,可以說,在蒙古和女真人的幾百年戰爭中,女真成了最后的勝利者。
固始汗是成吉思汗之弟哈撒兒的后裔,他年少時單騎去化解衛拉特蒙古與喀爾喀蒙古之間的沖突,被黃教活佛東科爾呼圖克圖和喀爾喀蒙古領袖共增“大國師”的稱號,也就是漢語中的固始。17世紀中期,他繼任和碩特部首領和衛拉特蒙古的盟主,后稱固始汗。
公元1641年,固始汗入后藏,滅噶當派的藏巴汗政權,據有全藏,扶持格魯派,掌握了青藏地方政權。
1646年,固始汗歸順清朝,被清朝冊封。
然而,在準噶爾部強大起來后,和碩特汗國就面臨著準噶爾部的威脅。
最終,和碩特汗國被準噶爾汗國所滅,最后一任大汗拉藏汗也被殺。
其實,拉藏汗作為一個亡國之君,他并不是一個無能之人,反倒在軍事上表現出了過人的能力。
倉央嘉措是我們熟悉的詩人,實際上,他的真正身份是六世達賴,詩人只是個副業。
倉央嘉措就是被拉藏汗所廢,在青藏高原的政治斗爭中,倉央嘉措是一個失敗者,然而,在文學界,卻成就了美名。
02.
和碩特汗國
成吉思汗的幾個兄弟中,最著名的應該要屬哈撒兒了。
在明朝滅亡后,女真人強盛起來,此時,在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各部要面臨著東方女真人的威脅,而女真人為了拉攏蒙古,采取的是滿蒙聯姻的政策。
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都積極和蒙古人聯姻,我們熟悉的孝莊太后就是蒙古科爾沁部,這個部落就是哈撒兒的后裔。
在得到科爾沁蒙古的幫助后,皇太極才能順利征服蒙古,入主中原。
蒙古帝國的最后一任大汗是林丹汗,但此時他僅僅是作為名義上的共主地位,蒙古各部內斗已久,并不聽令于林丹汗,尤其是漠西蒙古,還與林丹汗為帝。
1632年,林丹汗被皇太極打敗,遠遁青海,1634年林丹汗去世,名義上的蒙古帝國滅亡。
而此時的漠西蒙古即衛拉特蒙古卻在西域強大起來,1634年,西藏格魯派向衛拉特蒙古首領固始汗求救,請求出兵攻打噶舉派政權藏巴汗。
1635年,固始汗進軍青海,控制青海全境。1640年開始進軍西康,1641年,進軍西藏,1642年,滅西藏噶舉派的藏巴汗政權。1646年,固始汗歸順清朝。1709年,康熙開始派大臣入藏,后來演變為駐藏大臣制度。
我們在看清朝地圖時,會發現青藏高原上的和碩特汗國,和碩特汗國是清朝多民族國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噶舉派則逃到了不丹,演變成了今日不丹的雛形。和碩特汗國一直和不丹處于不斷戰爭之中,到了雍正時期,不丹歸順在了清朝的宗藩體系之下。
03.
拉藏汗與桑結嘉措的斗爭
和碩特汗國在經歷了固始汗、達延鄂齊爾汗、達賴汗之后,即位的是拉藏汗。
拉藏汗是和碩特汗國的最后一任大汗。
但是,千萬不要以為是末代大汗就認為他是昏庸無能之人。實際上,從拉藏汗的即位起,他就一直處在權力的爭斗中。
之前我在看《倉央嘉措詩集全傳》的時候,書中對倉央嘉措的身世做了詳細的介紹,其中,對他影響最深就是桑結嘉措。
然而,在對拉藏汗了解過后,發現并不是那么簡單。
達賴汗死后,本應該是拉藏汗的兄長即位,拉藏汗殺兄自立,即位為汗。從這里可以看出,拉藏汗本身就是政變上位,這頗有苻堅、李世民的風格,可見,他并不是一個軟弱無能之人。
然而,在他繼位之后,卻陷入了與當時的第巴桑結嘉措的斗爭中。
1679年,桑結嘉措正式成為五世第巴。第巴,就是舊時西藏地方政府管理衛藏行政事務最高官員名稱的藏語音譯。如果放在古代王朝來講的話,應該就是丞相。
所以,桑結嘉措是當時的二號人物,僅僅處于五世達賴之下。
當時青藏高原是和碩特汗國時期,西藏是二元政權,即汗王系統與達賴系統。
桑結嘉措性情陰沉,善于玩弄權術,他與準噶爾部的噶爾丹交好,意圖引準噶爾部入藏,武力驅逐拉藏汗。然而,當時,康熙皇帝正在和噶爾丹交戰,就是我們歷史書中所學的三征噶爾丹。
1697年,康熙第三次征討噶爾丹時,噶爾丹死于科布多。
噶爾丹死后,桑結嘉措就沒有了幫手,與此同時,拉藏汗的騎兵也打敗了桑結嘉措,桑結嘉措被俘。
其實,五世達賴早就死了十五年,作為第巴的桑結嘉措竟然隱瞞不報,他的意圖就是借助達賴的名義,命蒙古喀爾喀部格魯派直接聽命于他。
噶爾丹也是五世達賴的弟子,與桑結嘉措情同手足,當然,他并不知道五世達賴已死。
此時,噶爾丹被康熙打敗,桑結嘉措被拉藏汗打敗,作為政敵,拉藏汗當然要歷數他的罪狀。
拉藏汗向清朝報告,列舉了桑結嘉措的罪狀:
第一,達賴去世,隱匿不報,借機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
第二,塞外六十年無戰火,挑唆噶爾丹興兵入藏。
第三,阻礙班禪進京。
1705年,拉藏汗殺桑結嘉措,同時廢黜了他所立的六世達賴倉央嘉措。
實際上,應該是拉藏汗先殺桑結嘉措,廢黜倉央嘉措,然后才向清朝報告,康熙皇帝冊封拉藏汗為“翊法恭順汗”。
在這場權力的斗爭中,最無辜的就是倉央嘉措,他是權力斗爭的犧牲品。
權力的欲望害人不淺,既然想要操控權力,就要承受斗爭失敗的后果。
于是,桑結嘉措兵敗身亡。
順帶,連累了無辜的倉央嘉措。
1706年,倉央嘉措在被押送京師的途中死亡,他留下的只有經典的詩歌。
然而,拉藏汗最終也死于權力斗爭。
準噶爾部強盛起來后,意圖統一蒙古各部,在噶爾丹兵敗之后,1717年,準噶爾部再次進軍青藏,拉藏汗被殺,和碩特汗國滅亡。
但是,準噶爾部也不是最后的勝利者。拉藏汗的滅亡是一個契機。
1720年,康熙派軍“驅準保藏”。
任命皇十四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護送新達賴喇嘛入藏坐床,即七世達賴。南路軍統帥是定西將軍噶爾弼,前鋒是岳鐘琪,兩路夾擊打敗了入侵西藏的準噶爾軍。
最終,清朝驅逐準噶爾部蒙古軍,廢除第巴制度。1728年,正式設立駐藏大臣制度。
E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