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6月,美國空軍悍然突襲我志愿軍某機場,正在機場待命的某連戰士全部壯烈犧牲。
消息傳到國內,河南一位28歲的女人坐不住了,她決定購買一架飛機捐獻給志愿軍空軍,為抗美援朝貢獻自己的力量。她就是后來聞名全國的豫劇“常派”大師常香玉先生。
少年常香玉
常香玉生于1923年9月15日,河南鞏縣(今鞏義市)人。原名張妙玲,自幼聰明伶俐,勤學上進。
因家境貧寒,張妙玲從9歲就跟隨父親張福仙唱戲謀生。她能吃苦,肯鉆研,小小年紀就練就了過硬的臺上功夫,表演起來有板有眼,字正腔圓,深受觀眾喜愛。
張福仙見女兒有天賦,便帶她遍訪名師,習得一身技藝。之后,父女倆來到鄭州,在豫劇名家周海水的太乙班里習演,張妙玲的表演技術得到不斷提高。
然而,剛剛嶄露頭角的小妙玲,在家鄉鞏縣演出時卻深受打擊。張氏族長認為戲子屬“下九流”行業,女孩子唱戲更有傷風化,有損族規家法。族長痛斥張福仙不務正業,還帶壞了女兒。
小妙玲本以為自己戲唱得好會受到夸贊,沒成想被貶得一錢不值。她大哭了一場,哭過之后,她更加堅定了把戲唱下去的決心。為表明心跡,她干脆改隨義父常會慶的姓,取名“香玉”,隨父親離開了讓她受傷的家鄉。
年輕時的常香玉
1935年11月,常香玉再次來到太乙班,憑借生旦俱佳、文武兼備的出色技藝,成為班里的主演之一。
1938年,常香玉隨太乙班來到西安,西安她一住就是十幾年,成了她的第二故鄉。她在西安組建戲班,開辦學校,成為當時名噪一時的藝術名家。直到1955年,常香玉才帶著戲班榮歸故里,落戶鄭州。
21歲時,常香玉在西安認識了鄭州老鄉陳憲章。陳憲章時任寶雞三青團分部書記兼中州小學校長,二人一見鐘情。后幾經周折,于1944年喜結連理。
常香玉與丈夫陳憲章
陳憲章雖非梨園出身,卻在創作方面有著非凡的造詣,后來常香玉演出的許多豫劇,如《花木蘭》《白蛇傳》《拷紅》等,都由陳憲章創作或改編,《花木蘭》則成為奠定常香玉在豫劇界地位的經典之作。此后幾十年,陳憲章佳作頻出,為常派豫劇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常香玉出身貧寒,深知唱戲可以改變一個窮人家孩子的一生。為了給有志于此道的孩子一口飯吃,也為培養豫劇人才,1948年,她創辦了“香玉豫劇補習學校”,后更名為“香玉劇社”。從創辦至今,“香玉劇社”培養了很多優秀的豫劇人才。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常香玉一直關注著戰事進展,當得知志愿軍缺少飛機,很多戰士被炸犧牲的消息時,她心痛不已,對丈夫說:“我們志愿軍的武器太落后了,犧牲那么大!咱們得為志愿軍做點什么,我想捐一架飛機,你同意不?”
陳憲章同樣有著滿腔的愛國熱情,他欣然答應妻子:“中!那我們就捐一架飛機!”
買一架飛機的錢肯定不是小數目,但常香玉不怕,她性格倔強,決定了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她對身邊的人說:“我們現在還買不起飛機,但我們劇社可以到全國各地義演,只要有人看戲,我們就能掙到錢,一點點地攢,半年不行一年,一年就行就兩年,我就不信辦不成!”
隨后,夫妻倆賣掉了住房、戲班里唯一一輛卡車和其他貴重物品,連同多年存款,共籌款4千萬元(人民幣舊幣)捐給了志愿軍。
為不影響義演,她還把三個孩子送到西安保育院,托付給他們照看。
此后,夫妻倆與劇社的演員不分晝夜趕排節目,一天不落地創作、演戲,曾用半個月排出20多出戲?!痘咎m》《白蛇傳》《西廂記》等都在這個階段進行過精心改編,其中《花木蘭》廣受觀眾歡迎,成為義演中的重頭戲。
常香玉扮演的花木蘭
常香玉要捐飛機的壯舉引發了很大社會反響,地方有關領導也極為關注。
1951年8月7日,香玉劇社從西安來到古城開封,受到開封人民的熱烈歡迎。大家爭相購票,有人為看戲,背著糧食到城里換錢買票。
河南省政府主席吳芝圃看完《花木蘭》贊不絕口,大夸常香玉演得好。他不僅設宴款待劇社演員,還拿出500萬元作為劇社全國義演的費用。
在大家的鼓勵和支持下,香玉劇社在開封23天演出23場、18個劇目。那段時間,開封城每天像過年一樣熱鬧,大家每天談論著劇情,常香玉也成為大家心目中的明星。
9月1日,香玉劇社到鄭州義演,《鄭州日報》給予大力支持,刊發了大幅宣傳廣告,鄭州百姓踴躍購票觀戲。一位老大娘專程提著一籃子雞蛋,步行30多里地送到劇社,她說:“演員們太辛苦了,這些雞蛋給大家補補身子?!?/span>
常香玉非常感動,付錢將雞蛋買下,并留老大娘連看了幾天戲。
在新鄉,劇場經理聽說常香玉要為志愿軍捐飛機,堅決不收場地租金,并免去所有水電費,安排劇場工作人員無償支持義演。
常香玉演出豫劇《紅燈記》
河南人喜歡豫劇可以理解,讓常香玉沒想到的是,武漢人民同樣對豫劇情有獨鐘。
由于宣傳工作做得好,武漢的義演取得極大成功。觀眾一場比一場多,戲迷們買不到座票就買站票,票賣光了,就跑到劇場外聽戲。
中共中央中南局負責人鄧子恢看完戲后,欣然為劇社題詞“發揚愛國主義精神”。
在廣州,外出務工、做生意、求學的河南人得知豫劇團在廣州太平戲院演出,紛紛購票觀看,廣州本地人也被豫劇特有的風格所打動,更感動于常香玉的愛國情懷,購票看戲的人越來越多。
劇院方大力支持香玉劇社的義演,免收全部場租。時任中共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廣東省政府主席兼廣州市市長葉劍英聽說劇社沒有蚊帳,立即安排人給劇社每人送了一頂。他還親切接見了劇社演員,寫了“愛國藝人——書贈常香玉同志”的條幅送給常香玉。
從1951年8月7日到1952年2月7日,香玉劇社半年內義演180場,觀眾31萬余人。售票收入刨去其他費用后還剩下15.2億元(舊幣)。當時一架戰斗機約15億元,常香玉及她的香玉劇社僅用半年就完成了捐贈飛機的愿望。

回到西安的第二天,常香玉就把15億元匯給了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委托他們代購一架戰斗機捐給志愿軍空軍。
抗美援朝總會主席郭沫若給常香玉簽發了捐款收據及賀信,對她的捐贈給予極大的肯定。
15億元捐款很快變成一架米格-15戰斗機,我空軍飛行員駕駛該機立下赫赫戰功。為表達感感謝,空軍將飛機命名為“常香玉號”,后改為“香玉劇社”號。
抗美援朝結束后,“香玉劇社”號飛回國內,現陳列于北京昌平的中國航空博物館內。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常香玉及其劇社籌錢買飛機的同時,全國人民也掀起了捐款捐物支援抗美援朝的高潮。后來統計,抗美援朝總會收到全國各地捐款約55650億元,按一架飛機15億計算,可購買米格-15戰斗機3710架。
常香玉非常關注朝鮮戰事,期盼能到朝鮮為將士們表演節目,慰問傷病員。不久,她這一愿望實現了。
1953年春,“中國人民赴慰問文工團第五團”開赴朝鮮,常香玉以副團長身份隨團赴朝。
她這一去又是半年多。在常香玉的帶領下,香玉劇社和慰問團文藝工作者與志愿軍戰士一起爬冰臥雪,進病房,赴前線,冒著槍林彈雨進行慰問演出。有時一個哨所只有幾名戰士,演員們仍要翻山越嶺前去慰問。
抗美援朝志愿軍總司令彭德懷對常香玉捐飛機、來前線慰問的壯舉大為贊賞,夸獎道:
“常香玉,你真不簡單!”

常香玉在朝鮮慰問志愿軍女兵
空軍指戰員感念常香玉捐獻飛機的義舉,用擊落的敵機殘骸制作了一架“香玉劇社”號戰斗機模型送給她。常香玉非常高興,將這個有特別意義的禮物珍藏了幾十年。

常香玉接受志愿軍空軍贈送的飛機模型
作為一名藝術家,常香玉工作異常繁忙,但她幾乎每年都要抽出時間到軍營進行慰問演出。從大興安嶺到南疆邊陲,從東部沿海到天山山麓,哪里有人民子弟兵,哪里就有常香玉的身影。她慷慨激昂的《花木蘭》唱腔幾乎成為另一首解放軍軍歌,激勵著將士們奮勇向前。
1998年夏,我國長江流域爆發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十幾萬人民子弟兵奔赴抗洪搶險第一線,與當地群眾一起搶險救災。
已75歲高齡的常香玉心系災區,她不顧家人勸阻,趕到災區慰問,為受災民眾加油打氣,為子弟兵清唱《花木蘭》?;丶液螅活欝w弱有病,再次攜弟子登臺義演,將演出收入悉數捐給災區。

常香玉到南京慰問
2003年非典肆虐,常香玉此時已重病在身,無法登臺,卻仍從微薄的工資中拿出一萬元,資助非典防治工作。
幾十年來,哪里有災難,哪里就有常香玉的名字,唐山地震、廣西地震、河南洪災、湖北洪災……每一次災難都牽動著她。
她一生捐款捐物無數,自己卻一生儉樸,逝世時穿的還是自己生前指定的一身舊衣服。
常香玉德藝雙馨,深受全國人民愛戴,毛主席、周總理、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喜歡看她的戲。僅《破洪州》一戲,毛主席就看過兩遍,并建議周總理安排劇團把這部戲演給全國人大代表看一看。

毛主席接見《朝陽溝》演員,右一為常香玉
常香玉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一至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主席團委員,西北大區婦聯執行委員,西北文聯委員,中國文聯執行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河南省戲曲學校校長,河南省文化廳顧問等職。
1952年,常香玉、梅蘭芳、周信芳等七人被文化部榮譽獎。
1995年常香玉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文藝工作者。
2004年,常香玉因病在鄭州逝世,享年81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