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芳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團圓餅等,和端午節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吃月餅是中秋節的一項重要食俗,不僅寄托著中國人的美好情感,也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它是先民們祭月拜月時的一種禮儀糕點,與自然崇拜有頗深的關聯,世代相傳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制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月餅的名稱開始在民間逐漸流傳開來。據傳,有一年中秋節,唐玄宗與楊貴妃在御花園賞月飲酒。當楊貴妃開始品嘗胡餅時,突然覺得胡餅這個名字不好聽。她抬頭看著懸掛于天空的圓月,恰似圓圓的胡餅,遂脫口而出“月餅”二字。玄宗皇帝當即下旨:以后,一律將胡餅改稱月餅。《洛中記聞》也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覺得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享用。可以說,月餅是一款從宮廷中走出來的美食。
由于圓圓的月餅香甜可口,宋代以來很受人們的喜愛,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雅稱,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蘇東坡在《留別廉守》一詩中曾贊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當時皇家過中秋節時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提到過都城臨安的月餅,這種食物“四時皆有”,并不是中秋節才吃的東西,制作方法系蒸煮而成。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也提到月餅是“炊蒸而熟”的。
在明代,月餅成了中秋節必食之品,并被賦予合家團圓之意。《西湖游覽志會》記載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沈榜的《宛署雜記》在記述明朝萬歷年間北京風俗時亦說:“八月饋月餅,士庶家俱以月餅相饋,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心靈手巧的制餅工人翻新出奇,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做成裝飾圖案,印在月餅上。彭蘊章《幽州土風俗》贊月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幡然嫦娥竊藥手,奔入廣寒歸不得。”
清代月餅的制作技藝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花樣包羅了京式月餅、蘇式月餅和廣式月餅。從餡料來說,甜的有豆沙、蓮蓉、棗泥、鳳梨、椰仁等;咸的有火腿、五仁、蛋黃等。月餅模子也是精美異常,大多為月桂、蟾蜍、玉兔、壽星、月宮之類。《燕京歲時記·月餅》記述:“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盡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
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講過一種酥皮月餅的做法:“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甚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常。”
袁景瀾《詠月餅》詩云:“形殊寒具制,名從食單核。巧出餅師心,貌得嬋娟月。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里相饋遺,節物無容忽。”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古代中秋節老百姓在家制作月餅的情形。
隨著時代的演變,如今新款月餅層出不窮。特別是近年來,各種保健養生月餅、無糖月餅紛紛登場,刷新味蕾體驗。但萬變不離其宗,中秋賞圓月吃月餅,實際吃的是一種氣氛、一種情感,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