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方山,秦始皇登頂揮鞭斷龍脈,為啥蔣介石還想葬在這里?
點擊關注乘坐地鐵一號線,從天印大道站南出口出來,順著天印大道向南張望,在路的盡頭,仿佛一枚大印從天而降,那便是方山了。因為遠看像一枚從天而降的大印,所以方山又被形象地稱為天印山。方山,不巍峨,亦不壯觀。在多數外人看來,大致是平庸的。但令人費解的是,方山卻總能以另一種形式,在當地人和踏足至此的游客的心中,構建出一幕幕特殊奇觀。以至于,每一個節假日,包括周末,只要天氣還不算壞,方山從山頂到山腳,都匯滿了人海,可謂是難得的旅游圣地。爬山的那天,南京的天氣回暖,久違的陽光把方山勾勒的更明顯,植被煥然一新,像是洗了個陽光浴。方山雖然不高,卻造型奇特,正如我開頭所說,山的外形方方正正,遠觀就像一枚從天而降的印章,可謂獨特。
這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坐落在縱橫交錯的城市中,各種高樓大廈都顯得相當落寞遜色。
除了造型的獨特,最為南京人引以為傲的,便是秦始皇在此揮鞭切斷南京龍脈的傳說。自此,沿著長江、以南京為“龍眼”的中國南部龍脈,成了殘脈。可以說,小小不起眼的方山,卻因“風水”關系,與南京城兩千多年的歷史緊密相關。最早與之有關的“風水”故事,并不是秦始皇,而是楚威王。春秋時期,南京城,先屬于吳國,后屬于越國,最后楚滅越,于是南京又成了楚國的地盤。楚威王來此視察,忽被方山發出的一道白光刺得閉上眼睛。威王大驚,問是什么。隨行的一位風水大師說,這是王氣,可以埋金鎮之。于是楚威王令人在方山腳下埋下黃金。南京自此有了“金陵”之稱。金,是黃金;陵,就是陵墓了。古書《太平寰宇記》對此曾有記載:“昔楚威王見此有王氣,因埋金以鎮之,故曰'金陵’”。然而,強大的楚國,終不敵更強大的秦國,南京,也歸屬秦國。論說,南京距秦國的都城咸陽,遠隔數千里,即便秦始皇出巡,也很難走這么遠。但偏偏徐福的一句話,令秦始皇有了出巡南京的動力。徐福對秦始皇說:金陵有山四角方正,猶如印章,具天子氣。
這讓熱衷術法的秦始皇很不舒服,決定以自己真龍天子之身,親自到金陵鎮壓這里的“天子氣”。據《史記 ·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直奔金陵。來到南京后,秦始皇親自登上方山之頂,將之踏在腳下,狠命鞭打方山;然后指揮眾屬挖斷方山的“藏龍浦”,并引水灌之。此水,被命名為“秦淮河”。金陵,本意為金子的墳墓,已經屬于不好的名字了。但秦始皇猶嫌不夠,將之改為“秣陵”。這種傳說,連史書中都有記載,真假難辨。不過,倒是成就了今天的勝景,秦始皇登頂方山的地方,被后世稱為“祖龍頂”,今天猶有遺跡存在。從古至今,山和人仿佛一樣,都無法擺脫政權迷信下的無端迫害,也正是這個有些悲劇色彩的故事,讓方山成為了傳說中南京第一座被人工改造過的山。
而或許正因方山有天子氣,又與埋葬中山先生的鐘山在一條直線上,所以近代的蔣介石竟要在這里建自己的陵寢。只可惜,結局眾所周知,蔣介石敗走寶島臺灣,方山也因此躲過一劫。我曾仔細看過中國的地圖板塊,江蘇這個地方的山川嶺脈其實是稀少的,大部分地勢都是平原,而方山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賦予南京了自然顏色,同時也點綴了這片平原大省。古代帝王因為迷信,鑿穿了一座山,斷了一座城的經脈,本是樁壞事,但同樣因為迷信,引來了秦淮河,造福了百姓,某種程度來說又是樁好事。
接下來,我們就用一天的時間,慢慢游覽這座極具傳奇性的死火山。南京方山游玩路線:方山北門入口 → 樓牌、大鼓、靈璧石→ 蔣介石自選墓地遺址 → 定林寺 → 天印宮花園 → 天池 → 南天門 → 石龍池、仙人棋盤 → 櫻花谷 → 火山口→祖龍頂 → 白龍凹 → 忠王李秀成被捕處→ 洞玄觀 → 孫權點將臺 。在北門入口,有一塊巨大的方石,上面詳細印刻著方山地質公園和內景介紹。這塊石頭不是普通的石頭,是來自三峽峽谷的巖石,外表形狀和方山很相似,結合特殊的紋路很有意境。方山,并不是傳說中的神山,而是一座死火山,歷史上發生過兩次火山噴發。
噴出的巖漿圍繞方山涂了一層又一層,冷卻凝固后形成了各種巖石,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玄武巖,因此它成為了中國極具特色的地質公園。著名地質學家程裕祺老先生,曾為玄武巖所癡迷,和好友沈永和多次來方山調研,寫出了《南京方山第三紀玄武巖》,里面詳細介紹了方山巖層和發展歷程。我抵達后才發現,方山關于遠古生命遺跡的發現,竟是和馬有關。
大約幾百萬年前的中世紀,有一種馬叫安琪馬,它是現代馬眾多祖先中的一種,就生活在方山。但萬物有靈,歲月無情,安琪馬的宿命最終也隨時間消逝,化作了一塊塊化石,在幾百萬年后被南京師范大學的一位教授意外發掘。從這個角度來看南京方山,它就不再是一座喪失生命的死火山,巖層里夾裹著數不盡的化石標本依然是一種特別的生命延續。走過北門的迎客石,就是方山的牌坊了,兩邊的楹聯大氣磅礴,寫盡方山的歷史滄桑:楹聯中的道觀,就是洞玄觀了,始建于東吳赤烏二年(239年),是東吳開國皇帝孫權敕建的皇家道院,由道教開教祖師“二葛三張”中的葛玄首創,是中國道教創教圣地和發源地,也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道觀。后面我們會詳細介紹。需要說明的是,楹聯中的“南宋”,是南北朝的劉宋、南朝宋。因此,最早的定林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了,是南朝佛教禪宗圣地,自古高僧輩出,佛源廣播,梁朝時禪宗之祖達摩來中國參禪的第一道場,便設于定林寺,在佛教界有“南定林、北少林”之美譽。關于定林寺,稍后我們就會詳細介紹。楹聯,是中國的獨一無二的文化傳承,只要有名勝古跡的地方,都有楹聯的身影。
楹聯最早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當時正值春節,孟昶讓一位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下兩句詩詞,掛在臥室的門兩邊。后來慢慢發展出了各種寓意的楹聯,有關于節氣的、有描述風景的、有抒發人文精神的……比如清朝時,紀曉嵐在皇宮給乾隆當陪讀老師時,兩人就拼出了一對關于請假的對聯。
當時,身在皇宮的紀曉嵐有段時間想家想得厲害,始終悶悶不樂。
乾隆發覺后,就問紀曉嵐為什么不開心,紀曉嵐支支吾吾不好意思明說,乾隆就半猜半說,我看你是:“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紀曉嵐立刻跪下說:“皇上說得很對。”于是便向乾隆請假回家,隨口說出:“言身寸謝,謝天謝地謝君王。”乾隆皇帝見紀曉嵐對仗工整,應答如流,不覺圣心大悅,恩準假期,讓紀曉嵐回鄉省親。方山里的很多樓牌、建筑都有楹聯,細細咂摸很有味道,每一處都在無形中給方山增添文化和慰藉。走過牌坊,很快就到兩處別致的小景觀,一個是方山大鼓,造型奇特,像古代的大鼓,又像太空飛碟,很有觀賞性。這大鼓其實是硫酸鋇形成的,誕生于早古的寒武紀時期,用手觸摸這幾塊方山大鼓,似乎能感受到5.4億年前的歷史,給后人帶來無限的穿越遐想。
靈璧石是安徽靈璧縣的特產,也是中國四大觀賞石之一,其他三個分別是太湖石,英石,昆石。
是地殼活動和長達上萬年的風蝕水侵所形成的純天然的觀賞石,集漏、透、瘦、皺、怪、丑、清、奇、形、響諸美于一身。
靈璧石的材質很好,堅硬無比,每一次敲打,都能聽到清脆的聲音,所以在戰國時期成了一種貴族樂器,也被稱作“八音石”。乾隆皇帝第一次見到靈璧石后便驚嘆不已,將其稱為“天下第一石”,成為中國四大名石之首。
不止古代帝王喜愛,歷來的文人大家也愛不釋手,大詩人白居易一生酷愛靈璧石,經常搜集世間各種靈璧石,用來鑒賞作詩。
南唐后主李煜曾為了尋一塊精美的靈璧石制作硯臺,專門派人去鑿山開發。
宋代的詩人方巖專門寫過一首詩去贊嘆靈璧石:“靈璧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色碧玉,秀潤四時嵐崗翠,寶落世間何巍巍。”透過這些歷史人物對靈璧石的賞玩執念,可以想象一塊精美的靈璧石是多么珍貴難得。而南京方山的這塊靈璧石蔚為壯觀,不僅巨大,而且造型奇特,讓人感到尤為震驚。
靈璧石從正面看,像是一條騰龍;從背面看,則又顯現出一只鳳凰的形狀,隨著角度和光線的變換精美絕倫,寓意著吉祥如意。這塊龍鳳合璧的靈璧石,不僅生長出世間罕見的一道奇景,也是獨屬方山的無價之寶。蔣介石和南京的淵源頗深,中山陵、總統府、美齡宮、梧桐樹,處處都顯映著他曾經的歷史身影。
但卻很少有人知道,他選的死后下葬之地,居然是方山。從方山北門入口,看完方山大鼓和龍鳳靈璧石,沿著主路向上步行200米左右,右手邊便是蔣介石自選墓地的遺址了,如今已經變成一大片蕪雜的竹林,在野蠻生長。據當時國民黨報刊載文,當年選墓址領路的人是方山腳下橫嶺的一位村民,名叫丁福智,他說:1946年秋天,蔣介石一行攜風水先生,帶羅盤等物來到方山,在東北麓坡地勘察地形,選擇墓地,還做了適當標志。中國人講究風水,上千年來歷代重要的政治人物,無論生前政績如何,但對死都有著一種執拗封建的空前注重。蔣介石也不例外。或許是風水的因素,又加上與中山陵一南一北在一條直線上,方山便成為蔣介石心目中的歸宿之地。但最后的結局,眾所周知,蔣介石敗退臺灣,死后葬在方山的愿望無法實現,自選墓地陷入荒廢。
(未完待續,明天繼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