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閱讀,與心相伴。
小荔枝聯手南京大學出版社,分享江蘇書展的好書。
“江蘇”的出處,由當時江蘇南部的江寧和蘇州兩府首字合稱得名。在中國的大版圖上,江蘇偏于東南,屬于華東地區。它東臨黃海,西連安徽,北邊接著山東,南邊挨著上海和浙江。有人形容中國地圖像一只引頸高歌的大公雞,江蘇就處在公雞凸出的那塊胸脯上。
江蘇的四季十分鮮明:要冷,就是冷得夠嗆;要熱,就熱一個痛快。因為兼有南方北方的特點,任何對江蘇文化特征的概括,都有可能失之偏頗。譬如一提到蘇南,熟悉一些古詩詞的人,難免會想到寫“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南唐李后主。可是非要說江蘇人就像南朝小朝廷那樣孱弱,那樣“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蘇北的徐州人肯定會不樂意。“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劉邦故里的后人一向以豪爽英勇著稱,“孱弱”這兩個字與他們根本沾不上邊。
勤奮和樸素的美德在江蘇人身上,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勞動者創造財富的能力是驚人的,江蘇境內的老百姓似乎生來就不會坐享其成。他們是天生的勞動人民,無論是蘇南還是蘇北,到處都是他們忙碌的身影。江蘇人的吃苦耐勞性格并不是在一天里形成的,在連綿不斷的戰亂中,他們要平靜地面對動亂和死亡,面對流離失所,一旦戰爭結束,又要不遺余力地恢復生產,重新建設自己的家園。從六朝的大開發開始,經過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經過了無數次的人禍天災,江蘇終于被建設成為一個富庶的魚米之鄉,同時,也塑造了自己吃苦耐勞的優秀品格。
江南出文人也是江蘇一種有特色的文化符號。江南文人習慣于在考場上證明自己的價值,究其根源,還是和江蘇良好的經濟環境分不開,跟安分守己耕讀傳家的傳統分不開。江蘇的文化風氣很盛,除了科舉的數據能夠證明自己,在文學、繪畫以及其他藝術門類上,在教育科研方面,都有著非常顯著的成就。
——葉兆言 《江蘇讀本》,
南京大學出版社。
以下是小荔枝從書中截取的江蘇13市的描寫片段。
◆ ◆ ◆ ◆ ◆
南京
最好的歷史教科書
20世紀30年代,南京作為國民政府的所在地,曾有過一次規模浩大的城市建設。宏觀上采納了歐美規劃模式,微觀上采用了中國傳統風格,南京成為當時“中國最漂亮、整潔而且精心規劃的城市”,并因此被哈佛大學的教授柯偉林寫進他的教材。
我們今天看到的民國遺韻是一段輝煌歷史的殘存。雖然遭受了戰爭的嚴重破壞,但是南京的實際受損程度,與歐洲名城倫敦和柏林相比,與日本的首都東京相比,保留完好的建筑物要多出許多。正因為如此,展現民國風貌成了南京一張很不錯的名片,除了大量的民國老建筑,最值得一提的還有“濃蔭蔽日”,南京有太多民國時期種下的樹木,前人種樹后人乘涼,南京是無可爭議的綠色城市。在現代化高樓林立的今天,民國老建筑和綠油油的參天大樹,已成為南京市容的最好點綴。
◆ ◆ ◆ ◆ ◆
無錫
無錫人太精明了
無錫人的憨厚從來就是一個假象,在蘇錫常一帶,流行的一句俗語就是“江陰強盜無錫賊”,這話只有當地人才明白它的確切含義。一般人看字面解釋,總以為江陰是守在江邊,長江到這里突然變窄了,近水樓臺,很容易搶劫得手,因此便出“強盜”,而無錫人膽小,打家劫舍的活不敢去做,只能干些小偷小摸。
必須要強調的,無論是江陰強盜,還是無錫賊,都不是惡毒的罵人話,這里面更多的是一種戲謔,是一種善意的玩笑。它想確切表明的意思是,江陰人說話太快,性子太急,而無錫人呢,則太精,太精明了。無錫人的這個“賊”,不是偷東西的那個“賊”。在蘇錫常一帶,要說無錫比蘇州好,蘇州人不會答應,要說無錫人比常州人厲害,常州人不會答應,可是如果說是無錫人最精明,這個怕是不會有什么疑問。
◆ ◆ ◆ ◆ ◆
徐州
此地出帝王
“千古龍飛地,幾代帝王鄉。”徐州出過的開國皇帝有從沛縣走出來的漢高祖劉邦。漢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有了劉邦,無論直系的西漢,還是號稱后人的劉秀的東漢、劉備的蜀漢,追根溯源談祖籍,自然而然地都與沛縣分不開。
南北朝時期,出身貧窮的彭城人劉裕,兩度出師北伐,滅南燕,亡后秦,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在公元420年,取代了晉朝司馬氏的名號建立宋朝,為了有別于唐宋的“宋”,史稱南朝宋或劉宋。唐朝末年,徐州的碭山出了個朱溫,他跟著黃巢一起造反,朝秦暮楚,依靠亂中取勝建立了后梁。五代時期,徐州人李昪孤憤成才,忍辱負重,巧借權勢建立了南唐。
漢文化是徐州非常重要的一張名片,這里有很多漢代楚王陵墓葬群,通常都是依山為陵、鑿洞為藏,氣勢恢宏、雄渾壯麗。徐州也是江蘇地下寶藏最多的城市,從鋒利如初的鋼劍,到長袖飄逸、舞姿婆娑的女俑,以及嵌滿寶石的鎏金獸形鈾硯,琳瑯滿目,應有盡有。
◆ ◆ ◆ ◆ ◆
常州
與蘇東坡的不解之緣
要說蘇東坡與常州還真是有些緣分,一生中共到過11次,停留時間較長的竟然有6次。他的倒霉事接二連三,到了垂暮之年還被流放海南。常州人為此耿耿于懷,如果他沒有被重新起用多好,如果他一直就安安穩穩地定居在常州多好。
終于撥亂反正,終于他從流放之地回來了。常州的老百姓萬人空巷,聚集在古運河旁,迎接蘇東坡的到來,這情景讓他非常感慨,因為天氣太熱,竟忘了整衣,袒胸露腹地就走了出來,佇立在船頭上,頻頻向常州父老兄弟拱手致意,還對同船的入說:“這樣歡迎,折煞人也!”
◆ ◆ ◆ ◆ ◆
蘇州
漂亮得驚人
蘇州人和南京人最大的不同,是他們總會想到自己是蘇州人。南京人大大咧咧,遇事有些粗線條,咸的淡的辣的酸的,只要是自己沒吃過,只要是正在流行,都恨不能品嘗一下。南京人吃什么都覺得好吃,都能樂在其中。蘇州人正好相反,他們遇事永遠認真、講究、挑剔,蘇州的飲食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和愛好,不合自己口味的就是異類,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因此蘇州人喜歡把“這個怎么能吃”的疑問掛在嘴上。
元朝時期,一個叫馬可·波羅的外國人曾經到過蘇州,這地方給他留下的印象就是十分富庶。他用“漂亮得驚人”來形容這個城市,在他眼里,人人都穿著昂貴的絲綢,人人衣食無憂。
◆ ◆ ◆ ◆ ◆
南通
方言最讓人頭疼
南通話是最讓人頭疼的一種方言,它夾在兩大方言之間,既是一種變了形的“江淮官話”,又是一種蛻變了的吳語,因此有學者把它稱為具有吳語基礎的江淮方言。說到江南江北的交流,南通要比鎮江更走極端。
歷史上,南通曾被稱為“小揚州”,也被稱為“小上海”,這些稱呼充分反映了南通的善變。同樣是不南不北,與鎮江相比,南通的南風北韻特征更為明顯,變化也更加詭譎,關鍵是看何種文化占據主導地位。有時候是南風勁吹,北韻隱退;有時候正好反過來,是北韻凸現,南風漸去。
◆ ◆ ◆ ◆ ◆
連云港
走向世界的首發港
既然是國之東大門的所在地,連云港一開始就以一種強勢的姿態存在著。有學者認為連云港是秦王朝跨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首發港,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秦方士徐福東渡尋找長生不老之藥。他的率眾東渡,要比明代的鄭和下西洋早1600年,比發現美洲大陸的哥倫布早1700年,是人類航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
根據文獻記載,徐福當時所攜帶的童男童女有數千人,還有相當數量的能工巧匠。大家都相信是他把中國的文明傳到了日本和韓國,譬如稻作農耕鍛冶紡織的技術。梁啟超先生就曾撰文公開推崇徐福的殖民海外,認為他對“開化日本”有著不小的貢獻。連云港人對徐福情有獨鐘,他們廣泛地收集著相關的研究資料,熱情洋溢地宣傳徐福的事跡。
◆ ◆ ◆ ◆ ◆
淮安
講究飲食懂生活
淮安人很懂得生活,更會享受,這里是淮揚菜的發源地之一,當官的會吃,當老百姓的也會吃。清代淮安有個叫秦煥的人,早年學廚沒有學成,不得已只能重新讀書,最后竟然成了進士入了翰林。這樣的例子擱在別處,正好可以證明“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然而在淮安人眼里,卻說明了一個極端的事實,那就是學廚并不比科舉容易。
淮安人講究飲食,所謂“淮刁”,據說最初指的就是“嘴刁”。淮安不僅有經典名肴,如被譽為“共和國第一菜”的軟兜長魚,就連當地老百姓平時愛吃的“小魚鍋貼”,這些年開始流行的“十三香龍蝦”,都可以風靡全國,成為酒店里的招牌菜。
◆ ◆ ◆ ◆ ◆
鹽城
命運因 “鹽”而改變
鹽城人的命運注定會因為“鹽”而改變,以總體的大趨勢來看,兩淮的鹽業起源于春秋,發展于隋唐,振興于宋元,鼎盛于明清,然后隨著海勢東漸,開始急遽蕭條。清末民初,歷來以煎鹽為業的灶民,為了謀生而不顧鹽區禁墾的規定,開始零星私墾配煎草蕩,種植糧棉及瓜果蔬菜。盡管鹽法規定禁墾,由于舍煎改墾之利遠大于煎鹽,為了鹽民的生存需要,廢灶興墾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廢灶興墾是鹽城歷史上很重要的一條分界線。這以后,農業成了鹽城地區的大事,因為鹽,鹽城這個城市誕生,因為廢灶興墾,鹽城這個城市開始徹底地進入了現代化。
◆ ◆ ◆ ◆ ◆
揚州
唐朝時期的大上海
如果說在六朝時期,南京算是當時最繁華的城市,那么到了隋唐,自從大運河通航以后,東南繁華的第一把交椅,恐怕就不得不讓位給揚州。
1000多年前的揚州繁華,對于今天的人來說,實在是難以想象。可以這么說,今天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上海擁有的種種優勢,當時的揚州基本上都具備。那時候的揚州就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唐代詩人眼里的揚州,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是“十里長街市井連”,是“九里樓臺牽翡翠”。詩圣杜甫一生貧寒,他看到當時的外國商人一個個東下揚州做生意,不禁心生羨慕之意,也想順勢搭個便車,跟著一起到揚州見識一下,可惜最終還是沒有能夠成行。
◆ ◆ ◆ ◆ ◆
鎮江
六朝都會,唐宋大市
鎮江很愿意強調自己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身份,它給自己的定位是三國名城,是六朝都會,是唐宋大市。風水輪流轉,到了元、明、清,鎮江有了一些衰敗的跡象,但作為長江南岸的一個重要城市的地位,卻始終沒有動搖過。國民政府時期,由于南京成了首都,江蘇的省會遷至鎮江,雖然時間并不是很長,可是在現代化城市規劃上,在城市基礎建設方面,它都有著不俗的表現。
城市規劃專家來到鎮江一定會很興奮,這里有真山真水,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山水與城市渾然一體,得天而獨厚。
◆ ◆ ◆ ◆ ◆
泰州
天下哪有比泰州
更好的地方?
歷史上的泰州顯然是適合當作糧倉的,元末的鹽民領袖張士誠造反,就是先取泰州,再取高郵,然后拿下蘇州稱吳王。
由于地處長江下游,水源充分,泰州自古就是糧食生產基地,適合很多農作物的生長。可以這么說,泰州的自然環境一點也不比富庶的江南遜色,而且它開發的時間更早,漢初吳王劉濞起兵前,有一位叫枚乘的文人曾上書勸他以和為貴,說何苦非要向西面發兵呢,“轉行西向,陸行不絕,水行滿河,不如海陵之倉”,意思是天下哪有比泰州更好的地方。
◆ ◆ ◆ ◆ ◆
宿遷
適合大碗喝酒,大塊吃肉
宿遷地處江蘇的最北邊,與軟綿綿的蘇南相比,這地方更適合于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更適合于千軍萬馬逐鹿中原出生入死。
宿遷不僅是江蘇的酒鄉,也是中國的酒鄉,產自此地的洋河大曲和雙溝大曲,在全國白酒市場上占據過相當重要的位置。明末清初,洋河大曲早已“名震江淮,譽滿天下”。白酒各地都有出產,到哪里都能遇到名酒,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是真正的好酒,一定有過獨霸一方的黃金歲月。洋河大曲顯然是有悠久的歷史,根據方志記載,當年“馳名長江下游各省,凡通商各埠及城邑,以至村鎮集市,凡有酒家,無不掛此招牌”,因此在古裝片的酒旗上,你可以放心大膽地寫上“洋河大曲”。
7月8日至12日,第六屆江蘇書展在揚州舉辦。380多家出版發行單位、12萬多種出版物、數百場極具揚州特色的閱讀推廣活動等,共同打造“閱讀的盛會,讀者的節日”。
時間:7月9日 9:30—10:10
主講人:葉兆言
地點:新書發布廳
《江蘇讀本》葉兆言
此書從江蘇的歷史淵源,到江蘇的當代發展;從江蘇的自然地理,到江蘇的文化情結;從宏觀的描述,到對十三個省轄市分別從小處解讀——深入淺出,縱橫捭闔,構成一部閱讀江蘇、了解江蘇的絕佳讀本。
在作者的娓娓敘述中,江蘇十三個轄市的繁華背影、盛世氣象和歷史變遷盡收眼底。以南京、蘇州、揚州、徐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鹽城、連云港、淮安、泰州、宿遷十三座城市為敘述主線的安排不僅從地理疆域上交待了一個輪廓清晰的江蘇,同時,文化、政治、經濟與歷史的交織,理性和情感的纏繞,又在這幅文化版圖上將這些城市及其構筑的“江蘇省”的文化全景勾描出來。
唐曉智
閱讀,讓我們生命有了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