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秦淮名妓的愛情故事不知被后世演繹了多少次,故事被民間加工得跌宕起伏卻又極具傳奇色彩。比如極戲劇化的人物董小宛。
歷史上的董小宛嫁給了冒襄,1651年因肺結核而死
董小宛如此有名,除了她本身作為秦淮名妓艷名遠播之外,最重要的是后人還把她與清世祖順治皇帝聯系在了一起,認為董小宛就是清史上記載的與順治帝情投意合的董鄂妃,即那個讓少年天子順治出家的女主角。
與順治帝傾心相愛的董鄂妃,真的是董小宛本人嗎?其實把順治帝與董小宛聯系起來實屬無稽之談。
董小宛是明末秦淮名妓,名白,生于公元1624年,卒于公元1651年,是冒襄(辟疆)的妾。冒襄是當年江南的四大公子之一,他曾作《影梅庵憶語》以及《如皋冒氏嚴書·家乘舊聞·亡妾董小宛哀辭》來描述董小宛,這是歷史上唯一有關董小宛的記載。
至于順治皇帝,《清史》等正史之中有詳細的記載。順治帝即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皇太極去世之后,皇太極長子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陷入帝位之爭,但是雙方實力相當,最后在不得不妥協的情況下選擇了年僅六歲的福臨繼承帝位。稱帝后的福臨在攝政王多爾袞的幫助之下,從滿洲汗國的汗王一躍成為中國皇帝,少年皇帝的名字可謂實至名歸,上天給他兩個貴人,多爾袞和吳三桂。多爾袞代替他征戰南北,吳三桂一怒為紅顏,使多爾袞的部隊能夠不費吹灰之力越過山海關。
順治這么一個異族皇帝與董小宛這么一個漢族美女又是如何被聯系在一起的呢?
誤會還起源于大文豪龔鼎孳《賀新郎》中“難倩附書黃犬”這句詞。《賀新郎》這首詞是龔鼎孳讀冒襄《影梅庵憶語》而作的觀后感。人們認為“黃犬”就是清廷太監,據此推測出董小宛曾入宮。其實“黃犬”最先出自《晉書·陸機傳》,“初,機有駿犬,名曰黃犬,甚愛之”。所以“黃犬”也只是一個典故罷了,根本不是指太監。
而且,冒襄《如皋冒氏嚴書·家乘舊聞·亡妾董小宛哀辭》記載,“痰涌血溢,五內崩舂”“脾虛肺逆”,也就是說董小宛死于疢疾,即肺結核。冒襄在《如皋冒氏嚴書·家乘舊聞·亡妾董小宛哀辭》的前文小敘中記載:“小宛自壬午歸副室,與余形影麗者九年,今辛卯獻歲初二日長逝。”因此,我們可以肯定董小宛的確死于冒襄家中。而壬午就是明崇禎十五年,亦即公元1642年,辛卯系清世祖順治八年,亦即公元1651年。所以董小宛于1642年嫁給了冒襄作妾,1651年因肺結核而死于冒襄家中。
根據兩人的生卒年月,生于1624年的董小宛比生于1638年的順治皇帝整整大了15歲。而董小宛1651年去世之時,順治皇帝才13歲。之所以把順治與董小宛連接起來,只不過是好事者們進行的文學想象罷了。
誰是第一個到西天取經的僧人?
《西游記》中的唐僧是以玄奘為原型塑造出來的。不過,你可能不知道,還有比唐僧更早的去西天取經之人,而且不止一人。
歷史上第一位去西天取經的人是高僧法顯,他是現在的山西襄丘人,俗姓為龔,在家中排行第四。當時父母怕養不活他,就把他送進仙堂寺去做小沙彌,希望他能得到佛祖的庇佑。
當他發現現存經書有很多錯誤和殘缺時,為矯正時弊,年近古稀的他萌生了西行取經求法的念頭。
一天,他在洗臉時,突然看到自己映在水中的衰老面容,便長嘆一聲道:“若再猶豫,我的夙愿就要化為泡影了。”于是,在東晉隆安三年(399)的三月,年已62歲的法顯同慧景、道整、慧應、慧嵬四人一起,從長安動身,向西進發,開始了漫長的西行。次年,他們到了張掖(今甘肅張掖),在這里又有一批僧侶加入。
他們沿著古代“絲綢之路”西出陽關,進入白龍灘大沙漠。法顯一行不畏艱苦,冒險前行,經過17個晝夜,行程1500里,終于走出了這片死亡之海。
之后,他們沿塔里木河向西北行進,到烏隸國(今新疆北部),又折轉南下,進入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法顯在回憶這段行程時寫道:“行路中無居民,沙行艱難,所行之苦,人理莫比。”
公元404年,法顯和道整終于來到了印度佛教發祥地。相傳這里是佛祖釋迦牟尼生前居住說法最久的地方。公元410年,法顯踏上了歸國的征途,他的最后一個同伴道整留居印度不走了,他卻大志不改,孤身一人前行。回國后,他被當時江西廬山東林寺的著名高僧慧遠接到南京講經和譯經。他歷時五年譯了經典六部,共63卷,計100多萬字。后來,已近暮年的法顯遷往荊州,于公元422年圓寂,享年86歲。
25人同行取經,最終只剩下曇無竭等5人
第二位取經人是高僧曇無竭,他本姓李,幽州黃龍人(現遼寧省朝陽市)。據《高僧傳》記載,曇無竭很小就在龍翔佛寺出家,他潛心修煉,遵守戒律,在眾多僧徒中表現得出類拔萃,很快就成了龍翔佛寺僧眾中的佼佼者。
在修行的過程中,他常慨嘆佛經殘缺不全,又聽說山西有僧人法顯等躬踐佛國,從古印度取回真經,于是他立下誓言,決心親赴西天取經。
公元420年,曇無竭和僧猛、曇朗等25人,攜帶法器、食缽等物,從燕都龍城出發,向西行進。他們先到今天的青海,再出甘肅的河西走廊,穿過新疆吐魯番東等地,翻越雪山大漠、絕壁深淵。同行取經的25名東北和尚中,有12人墜崖而亡,有8人途中餓死,最終只剩下曇無竭等5人。
歷經數年,最終到達現在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地。曇無竭在印度各地禮拜佛陀圣跡,尋訪名師,學習梵文經典數年后,從南天竺搭乘商船,過印度洋、南海,一行人安全抵達廣州。回國后,曇無竭住在江南弘揚佛法,直至去世。他將在西天尋求的梵文《觀世音受記經》譯成漢文后,廣泛流傳于南北各地,后收錄于《大藏經》中,為古今世人所傳誦。曇無竭將在西天取經的游歷與見聞寫成《歷國傳記》,欲傳后世,可惜此書早已失傳。
他們西天取經回來,法顯帶回并翻譯的佛經有6部24卷,曇無竭帶回一部佛經,玄奘帶回并翻譯的經、論有75部1335卷,他們為我國佛教文化發展和古代中印文化交流而作出的貢獻永遠值得稱頌。
明朝“隆慶開海”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自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四年(1371)詔令“瀕海民不得私自出海”開始,標志著明朝持續200多年的海禁政策確立了下來。該詔令一經下發,全國所有海船悉數改為平頭船,出入須有官方正式手續,而民船則不能從事海運。然而,當這個禁令還在大發神威的時候,隆慶年間竟然出現了開放海禁的現象,為什么一向施行海禁政策的明政府突然解除了海禁呢?這一切的根源可以從倭寇那里追溯起來。
倭寇之所以能在明朝時于中國東南海岸大肆橫行,與陸地上一部分奸商里應外合的行徑有關。由于強制禁止海上商貿,一些民間商人遂通過走私來與外界通商。另外,這些走私商團也擁有大量的武器裝備,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
為了阻止倭寇繼續侵犯沿海邊境,解除沿海商人的武裝力量,明政府幾代朝臣都曾向帝王提出實行開放沿海、與外通商的建議,但均被否決。直到明穆宗隆慶皇帝時期,皇帝欲重振朝綱,對內實行了一些安撫政策,同時也下達詔令,開放漳州月港一帶地區的海禁,準許中國商民出海貿易。
這一舉措一經實施,明朝的海上貿易事業就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為國家帶來豐厚的財政收入,同時也有效地遏制了走私集團的發展,倭寇也因此大大減少。不過明政府也不是真正打算開放沿海地區,只不過通過開放一個點狀地區而遏制整個負面勢力。明政府的目的從“隆慶開海”的“出海船引”制度就可以看出。
所謂“出海船引”,就是凡可以在月港出海的商人,根據規定首先要在自己所在地鄰勘報保結,然后向所在道府提出申請,經由海防機構核準后,發給商人船引。一般來說,擔保人多是牙商(俗稱商貿中介)和洋行(專門經營海外貿易的中介商人機構)。關于申請海外商貿的商人戶籍,也有嚴格規定。除了漳州、泉州二府商人外,其余地區商人申請出海的手續更加嚴格。對于海外貿易地區,明政府也有明確規定,諸如禁止與日本進行貿易往來等。
隆慶時期福建巡撫許孚遠曾言:“于通之之中,寓禁之之法。”一語點破了明廷真正的開海目的,不過是在有限開放基礎上更好地實現“海禁”政策。
《歷史不忍細看》
作者:趙越
出版社:臺海出版社
定價:3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