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寫的最狂的一首詞,沒讀過這首詞,不能說了解宋詞的巔峰時刻
北宋熙寧七年,是王安石變法最為激烈的時刻。此時的朝堂之上,官員們自然而然地分為了保守派和變革派兩個陣營。
此時的蘇軾,雖然與王安石私交不錯,可是他卻因反對變法而遭到變法派的抨擊,在官場也慘遭擠壓。
于是他自請擔任杭州通判,可是過了一年,他又接到圣旨命令他去山東密州擔任密州知府。
此時蘇軾正值壯年,雖然仕途不順,可是他的文采受天下人敬仰,只要他寫了什么新作,必被傳抄吟,。已經有一代文壇大家的風范。
他對仕途的不順并不十分在意,相反的,到了密州,遠離了他原來錦衣玉食的官宦生活,山東,這個齊魯大地反而帶給了他更多創作的可能性。
于是他在山東密州寫下名篇:《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對于自己的新作十分滿意,他覺得這首詞和當時期的宋詞詞風大相徑庭,甚至寫信給好友鮮于子駿道:
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數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
在蘇軾給好友的信中寫道,雖然這首詞沒有柳永那樣的詞風,但是也是自成一派、獨具一格的。
不得不說蘇軾對于詞的感覺十分靈敏,其實在他寫這首詞之前,很多北宋詞人的詞都仍然停留在溫庭筠韋莊那樣鶯歌燕舞,淺斟低唱的詞風。
雖然柳永做出了改動,但是效果還是不明顯。而蘇軾這首詞,則是給了北宋詞人一個學習的模板,讓北宋詞人體會到宋詞不只是婉約清麗,也是可以灑脫大氣的。
這首詞充分體現了蘇軾的傲骨,其實蘇軾作此篇不過三十八歲,卻自稱老夫,實際上就是想像孫權一樣建功立業;
同時一個問句“何日遣馮唐”又體現了他期待有人像馮唐這樣的伯樂發掘自己,給予自己建立功勛的機會,為北宋效力。
并且蘇軾這首詞的最后一句更是將他的狂傲表現地淋漓盡致,為什么呢?因為蘇軾只是一介文官,怎么可能把弓拉得和滿月一樣呢?其實更多是表現他的狂和勵志踏平西夏的愿望,當然此天狼則是代指北宋的侵略者西夏。
蘇軾的狂傲狂得不是沒有原因的,他此時不在朝堂之上,不能及時為國家大事出謀劃策,提供他的治世之法,于是他把他立志上邊境打敗侵略者的愿望用詞表現了出來。
在南宋,這種有蘇軾一般狂傲性格的人越來越少,可能這也是南宋節節敗退的原因之一吧。
更重要的是,這首詞向當時的北宋詞人宣稱,宋詞也可以和唐詩一樣,把自己的抱負理想都作于宋詞中。
在蘇軾之前,也只有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做到了這一點,而在蘇軾作《江城子密州出獵》后,宋詞正式開啟了豪放詞派。
此后,一批批豪放派詞人相繼活躍在宋代詞壇,如大家熟知的黃庭堅、辛棄疾等人。
宋詞也在蘇軾作《江城子密州出獵》開創豪放派詞風的先河后,迎來了它最輝煌閃耀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