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接受心臟手術換瓣的患者不少,比如在我國每年就進行約6萬例心臟瓣膜手術,但是盡管這樣極大地改善了患者遠期預后,但人工心臟瓣膜尚不完美,如何更好個性化選擇更適合患者的人工瓣膜?
近日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分會瓣膜病外科學組發布的《心臟瓣膜外科人工瓣膜選擇中國專家共識》給出了指引。
共識指出,如果患者無法持續進行瓣膜置換術后高質量的抗凝治療,使用生物瓣膜是合理的,包括抗凝禁忌證或高風險、患者自身依從性差、生活方式或個人意愿等原因。
但最主要因素是患者的個人意愿、年齡、預期壽命、抗凝治療的適應證/禁忌證、合并癥及其未來再次手術的風險。
外科換瓣手術:60~65歲是分界線
對于年齡小于60歲且預期壽命較長的患者,在接受主動脈瓣或二尖瓣置換術且無抗凝禁忌證或高風險時,建議使用機械瓣膜。
年齡60~65歲接受主動脈瓣或二尖瓣置換術且無抗凝禁忌證或高風險的患者,可以根據患者個人意愿選擇機械瓣膜或者生物瓣膜。
而一旦超過65歲,需要接受主動脈瓣或二尖瓣置換術的患者,就建議使用生物瓣膜。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70歲為界
對于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總體上以70歲為分界線。
共識建議,外科手術極高危,或中、高危且年齡≥70歲的患者,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是合理的(Ⅰ,A)。
外科手術低危(STS評分<4%)且年齡≥70歲的患者,TAVR是合理的(Ⅱa,A)。
年齡60~70歲的患者,由心臟團隊根據外科手術風險及患者意愿選擇手術方式(Ⅱa,B)。
在中國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臨床路徑專家共識(2021 版)中,外科手術中、低危且年齡≥ 70歲和60~69歲患者經過臨床綜合評估認為更適合行 TAVR 手術者,為相對適應證。
共識還稱,國內患者在依據年齡選擇瓣膜種類時,年齡門檻應略低于歐洲指南。
50~65歲需要接受主動脈瓣置換的患者中,使用哪種類型的瓣膜仍存在爭議和不確定性,臨床上需要臨床醫師結合瓣膜耐久性,出血與栓塞風險與患者共商決策。
對于未來可能妊娠的心臟瓣膜置換術的患者,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妊娠相關血栓栓塞性并發癥的風險、置入機械瓣后的抗凝治療風險和生物瓣耐用性差的問題。
來源
[1] 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分會瓣膜病外科學組. 心臟瓣膜外科人工瓣膜選擇中國專家共識.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2022, 38: 138-145.
[2] 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結構性心臟病專業委員會. 中國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臨床路徑專家共識(2021 版). 中國循環雜志, 2022, 37: 12-22.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2.01.003.
來源:中國循環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