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之學(拼音:huáng lǎo zhī xué;英語:Yellow Emperor and Master Lao, school of),戰國時期興起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又稱黃老學派。“黃”指黃帝,“老”指老子。該學派以道家創始人老子為宗師,又因攀援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黃帝為遠祖,故稱黃老之學。關于黃老之學形成的時代、代表人物和作品等,學術界意見不同。一般認為,黃老之學發源于戰國時期的齊、楚等地,盛行于西漢初期。先秦并無“黃老”一詞,黃老連用最早見于《史記》。司馬遷在《史記》中稱申不害“學本于黃老而主刑名”,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于黃老”,慎到、田駢、環淵、接子等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史記·樂毅列傳》記載的黃老學者有河上丈人、安期生、毛翕公、樂瑕公、樂臣公、蓋公。漢代的曹參、陳平、司馬季主、竇太后、王生、黃生等也是黃老之學的信奉者。
黃老之學代表人物:老子(像)
黃老之學的主要特點在于以道家思想為主,兼采諸子百家,尤其注重與法家、儒家思想的結合。在哲學上,它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道論思想,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總規律,強調“道”的客觀必然性,又指出社會生活中也有其客觀規律性,“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李(理)也”。因此,必須以“虛無為本”,“因循為用”。在政治上,黃老學派主張“貴清靜而民自定”,“無為而治”,君主掌握政治要領即可,不要作過多的干涉,“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還主張以法治國,賞罰必信,循名責實。黃老學派的著作大部分已亡佚,其思想散見于《管子》、《文子》、《呂氏春秋》和《淮南子》等書中。1973年12月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乙本卷前有《經法》、《十六經》、《稱》、《道原》4篇古佚書,是黃老學派的重要著作。
黃老之學對中國古代政治有一定的影響。每當大的政治動亂之后,統治階級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往往采用黃老之學,與民休養生息。漢初統治者信奉黃老之學,對于恢復社會經濟起了重要的作用,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繁榮局面。除漢初以外,唐、宋初年也有相似的做法。但黃老之學過分強調“無為”,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到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以后,黃老之學逐漸衰落。戰國至西漢的黃老之學,本是經世之學。到東漢時,黃老之學蛻變為“自然長生之道”,一些方士把黃老之學與神仙長生、鬼神祭禱、讖緯符箓等方術雜糅一起,視黃帝、老子為神仙,形成了原始道教。
黃帝先秦公認的黃老道家創始人。如儒家的創始人堯舜、墨家的創始人禹。
1.老子(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公認的道家學派正式創始人,大約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陳國人,代表作是《道德經》。
2.文子:老子的弟子,與卜商子夏同時,而少于孔子,曾問學于子夏和墨子。現存作品《文子》十二篇,曾被認為是漢以后的偽書,但1973年河北定縣40多號漢墓出土的竹簡中,有《文子》的殘簡,所以確證是先秦著作無疑。
3.田駢:戰國時思想家。又稱陳駢,齊國宗室。曾在稷下講學,因能言善辯,人稱“天口駢”。主張“貴齊”、“順道”、“明分”、“立公”,其著作已經佚失。
4.慎到(約公元前395~前315年):戰國時期趙國人。早年學黃老之術,曾在齊國的稷下講學,負有盛名,后離齊至韓。主張“因循”、“尚法”和“重勢”。《漢書·藝文志》著錄《慎子》42篇,列法家,現存殘本僅7篇。他的名言是:“賢智未足以服眾,而勢位足以詘者。”
5.宋钘(約公元前370年至前291年):宋國人,主張“崇儉”、“非斗”、“別宥”。曾有《宋子》十八篇,今亦亡失,僅存輯本。
6.尹文(約公元前360—前280年),齊國人。反對諸侯間的兼并戰爭。認為“道”即是“氣”,明確提出了精氣說。并對社會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進行了論證。其他主張與宋钘類似。現存《尹文子》一卷,分《大道》上下兩篇,上篇論述形名理論,下篇論述治國之道。
7.環淵:戰國時思想家。楚國人。學黃老道德之術(一說環淵即關尹,與老聃同時)。曾講學稷下,著有《蜎子》十三篇,早佚。
8.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中國戰國時代衛國商人,后通過政治投機任秦相,成為戰國后期著名政治家。并召集門客編撰《呂氏春秋》。
9.蕭何(前257年-前193年),沛豐人,早年任沛縣縣吏,后輔佐劉邦建立漢朝,做《漢律九章》,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采用黃老治國。
10.曹參(?一公元前190年):江蘇沛縣人,秦朝時曾擔任沛縣獄吏。公元前209年,跟隨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劉邦稱帝后,曹參被封為平陽侯。他在擔任齊相的時候,從膠西蓋公處接觸到黃老道家思想,并應用于實際當中,使齊國經濟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漢丞相蕭何死后,曹參繼任漢丞相,并遵照蕭何所制定的政策治理國家。成就了“蕭規曹隨”的歷史佳話。
11.劉安(前179年-前122年),西漢沛郡豐(今江蘇省豐縣)人,劉邦之孫,當時被封為淮南王。是豆腐的發明者之一。漢武帝時因謀反之事自殺。曾招賓客共同撰寫《淮南子》。
12.汲黯(?——公元前112年)西漢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字長孺。孝景帝時為太子洗馬,武帝即位后為謁者,并先后任滎陽令,東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為官清正,經常直諫犯顏。
漢代的黃石公、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呂后、司馬季主、竇太后、漢景帝、漢文帝、安丘生、王生、黃生等等也是著名的黃老思想的信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