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需要教育的培育,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那么身為教師,特別是身為語文教師的我們應該如何翻閱學生的生命,讓學生在我們扎實的教學中,日積月累,進行語言的積累、生活的積累、情感的積累,讓學生的能力和語文素養提高,讓語文學習煥發出生命活力,讓語文學習充滿成長的氣息,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應時刻思考的問題。
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們對語文學習感興趣,喜歡語文時,他們的學習當然會是積極而高效的。或許我們大家都親歷或聽過這樣的事:小學高年級或中學生因喜歡某位老師而喜歡學習這一學科,因不喜歡某一位老師而不學這一學科,結果導致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學習出現了瘸腿現象;學業成績較差的學生更加不愛學習。這樣的事實讓我們為人師者警醒:我們毫無理由這樣不負責任的翻閱學生這一段黃金般的生命,為人師者帶給學生這樣的影響與后果是在誤人子弟,是在扼殺生命。多方面提高自我,多角度思考教學,使自己和所教的課讓學生真正喜歡的同時,激發學生喜愛學語文!
1、注重學習豐厚底蘊 感染學生愛語文
作為一名教師,要想讓學生喜歡語文,自己必須是語文的愛好者,我們應該從師者的角度出發,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讓自己變得厚實起來,讓自己有較為扎實的語文功底和寬厚的文化積淀,只有這樣,才能厚積薄發,才能有源頭活水,才能生成新的信息,才能吸引學生,才能感染學生愛語文。在知識傳播日益廣泛的新課程進程中,以前的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那“桶”水已滿足不了一“杯”水的需要。必須緊跟時代,孜孜以求,與時俱進,做“常流水”,做奔騰不息的河流,在滋潤學生心田的同時,升華自身的價值。
2、用語文學科自身魅力 吸引學生學語文
語文是與人的生命共存的,是傳承文化的載體,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前人智慧與創造的積淀。篇篇文章或是語言典范,或是人類基本精神的有效載體。“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批文入情”。語文蘊含著無窮的魅力,身為語文教師的我們要通過自己的教學放大語文的魅力,吸引學生愛語文。教學要從學生年齡的興趣愛好和年齡特點出發,或用師生的多種形式的聲情并茂的朗讀來感染學生,和學生一起或欣賞文章的語言之美,或咀嚼文章譴詞之功,或感悟文章內容之深……推波助瀾,引導學生走入更高的境界。還可以通過生動有趣的課本劇表演,通過對語文教材的開發,利用文章內容隱性蘊含的豐富多變的動態的,或色彩鮮明的靜態的影像或圖片資料,使語文課堂成為充滿色彩,富有張力,充盈美感的學習場,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情不自禁的被吸引。
3、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 激勵學生愛語文
評價是一種激勵,是一種維持學習的內驅力,從多元智能理論的角度說,只不過是學生的某一方面的智能相對突出,某一方面的智能相對弱而已。我們應著眼于學生的優勢智能,用發展性評價的激勵作用鼓舞每一個學生前進。特別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之中更顯其重要,它是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原動力之一。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對一個孩子而言,適當的贊美和鼓勵會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即使一個平庸的孩子,在鼓勵的雨露的滋潤下也會變得鮮活起來。作為教師的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真正發揮發展性評價、激勵性評價的積極作用,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優勢發展呢?這種激勵性的評價對學困生更顯其重要,是讓他們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保護其自尊心、激發其語文學習上的進取心的有效途徑。
課堂上我們要絕對寬容,允許學生回答不上,回答不對,每每此時,給學生一個機會,讓他毫無畏懼、負擔和不好意思的情緒坐下思考,做到不批評,不譏諷,保護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和自尊心。
4、創設平等寬松的氛圍 誘發學生愛語文
課堂不單純是知識與知識的對接,而是生命與生命的交流,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新課程強調教師要成為平等的首席;強調教師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學生平等的交流,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當這種愉悅的情緒和表現已滿課堂時,我們會發現學生的學習狀態完全變了:課堂不再死氣沉沉,學生舉手的人次多了,也面帶笑意了,真的入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說的那樣,學生們個個小眼放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濃了,學習成績提高了。而我們自己也會感到心情舒暢,輕松愉悅。實施新課程以來,我更是時刻記得:徹底領悟新理念,克服傳統意識,認識到自己是平等中的首席,不是課堂的主宰;從心底里認為學生是自己平等對話的對象,和學生平等對話;習慣性的微笑,親切地和學生一起上課;教學中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努力提高教學效益。